唐志清(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外二科佛山528200)
穴位貼敷配合化痰通腑法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排痰治療的效果分析*
唐志清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外二科佛山528200)
目的:觀察穴位貼敷配合化痰通腑法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排痰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3~2015年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12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三個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采用穴位貼敷治療與化痰通腑法配合治療,對照組1給予常規抗感染、祛痰等治療,對照組2采用穴位貼敷治療,對照組3采用化痰通腑中藥法,內服星蔞承氣湯,分別觀察四組的臨床排痰效果、痰液黏稠度和動脈血氣等。結果:研究組患者痰液黏稠度要低于三個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在動脈血氣分析中,研究組的血氧分壓和排痰效果均優于其他三個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穴位貼敷配合化痰通腑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痰液黏稠度,促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排痰,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重型顱腦損傷;穴位貼敷;化痰通腑法;排痰治療效果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因長期臥床,肺活量減少,肺底部肺泡膨脹不全而致墜積性肺炎;同時因咳嗽排痰的能力受限,呼吸道分泌物的堆積,易形成細菌的良好培養基,造成肺部感染。如何從治療與護理的角度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排痰進行干預,提高救治成功率,預防和減輕肺部感染、降低病死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已成為醫護人員關注的課題。2013年~2015年,我院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用穴位貼敷配合化痰通腑法進行排痰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將2013年~2015年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120例隨機分成研究組、對照組1、對照組2和對照組3,每組30例。治療前做好相關健康宣教,說明治療目的、意義及方法,取得家屬或患者的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各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診斷標準[1]:格拉斯昏迷評分(GCS)評分≤8分;傷后昏迷6 h以上或在傷后24 h內,意識情況惡化再次昏迷6 h以上者。(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2)家屬支持配合此項研究。
1.2.2排除標準(1)貼敷部位皮膚破損、潰瘍或水腫者;(2)對穴位貼敷藥物及膠布過敏者;(3)糖尿病患者;(4)合并有嚴重的胸、腹、脊柱等重大損傷及嚴重的四肢損傷,或合并原發性心肺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顱腦損傷患者;(5)傷后正虛明顯,元氣欲脫者。
1.3研究方法
1.3.1對照組1給予常規抗感染、祛痰等治療,同時采取心理、環境、飲食、病情觀察、排痰等常規護理措施。
1.3.2對照組2在對照組1的治療基礎上,入院后采用穴位貼敷治療,貼敷膏采用本院自制的三子養親膏(組方: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取天突、定喘、豐隆、肺俞穴加減,肺氣虛者加氣海,發熱者加大椎、曲池。早晚各貼敷1次,2 h后去除,連續治療14 d。
1.3.3對照組3在對照組1的治療基礎上,采用化痰通腑中藥法,內服星蔞承氣湯。組方:生大黃10 g(后下)、芒硝10 g(沖服)、全栝樓30 g、膽南星6 g。煎制成150 ml湯劑2袋,1袋/次,早晚兩次空腹涼服。
1.3.4研究組在對照組1的治療基礎上,采用穴位貼敷治療與化痰通腑法配合治療。
1.4觀察指標[2]觀察四組患者在治療7 d、14 d后的排痰效果,并觀察痰液粘稠度、動脈血氣指標等。(1)痰液黏稠度判定:在吸引負壓0.6 mPa下,用F10號硅膠吸痰管吸痰。Ⅰ°(稀痰):痰如米湯或白色泡沫樣,吸痰后,玻璃接頭內壁上無痰液滯留;Ⅱ°(中度黏痰):痰的外觀較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頭內壁滯留,但易被水沖洗干凈;Ⅲ°(重度黏痰):痰的外觀明顯黏稠,玻璃接頭內壁上滯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沖凈。(2)動脈血氣相關指標分析:血氧飽和度、血氧分壓。(3)排痰效果:顯效:排痰效果好,聽診肺部無啰音,呼吸音正常;有效:痰液易排出,聽診肺部無明顯濕性啰音,呼吸音基本正常;無效:聽診呼吸音弱且有濕性啰音。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患者治療7 d、14 d后的排痰效果比較研究組的排痰效果比三個對照組均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三個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7 d、14 d后排痰效果比較
2.2患者治療7 d、14 d后痰液黏稠度比較研究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較三個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7 d、14 d后痰液黏稠度比較(例)
2.3患者治療7 d、14 d后動脈血氣分析比較治療7 d、14 d后,研究組的血氧分壓較三個對照組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治療7 d、14 d后動脈血氣分析比較(±s)

表3 患者治療7 d、14 d后動脈血氣分析比較(±s)
時間組別n血氧分壓值(mm Hg)t值P值治療7 d后治療14 d后對照組1對照組2對照組3研究組對照組1對照組2對照組3研究組30 30 30 30 30 30 30 30 12.26±4.42 17.22±8.40 15.16±5.14 27.12±19.03 12.38±5.65 13.23±5.23 15.48±3.79 20.39±11.32 4.17 2.61 3.33 -3.47 3.14 2.25 -0.000 0.013 0.022 -0.001 0.003 0.031 -
顱腦損傷患者一般需長期臥床,咳嗽排痰能力受限,易造成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并堆積,形成細菌的良好培養基,易導致患者肺部感染等其他并發癥。馬嵐等[3]報道,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高達100%,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目前,臨床協助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排痰的方法較多,主要有振動排痰機輔助排痰法、吸痰法和口服或靜脈使用止咳化痰藥物法等,雖都可一定程度上促進排痰,但均存在一定的弊端,無法解決患者痰液增多的根本問題。因此,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有效排痰已成為現代臨床的難題。
中醫認為重型顱腦損傷病機以瘀停清竅痰證、瘀蒙竅證、痰熱蒙竅證和痰瘀蒙竅兼熱結腑實證四證交錯纏綿發展為特點[4]。同時,中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的肅降,有助于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于肺氣的肅降。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則會影響肺氣的肅降,而出現胸滿、咳喘[5]。根據中醫理論“異病同治”、“表里互治”和“實者瀉之”的原理,采用通腑泄熱之法,有助于邪從下泄,大便通暢,痰熱下泄。這為化痰通腑法治療有關肺部的疾病提供了理論支撐。
中藥穴位貼敷療法能避免肝臟首過效應和胃腸干擾,持續有效發揮藥效,出現不良反應可及時中止給藥,同時可起溝通表里、調和營衛、宣肺化痰、止喘平喘、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藥物對經絡的刺激可調節臟腑。本研究中取天突、定喘、豐隆、肺俞等主穴,天突穴、定喘穴和肺俞穴之功效在于止咳平喘,主治哮喘、咳嗽;豐隆穴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對肺氣虛者可加氣海穴,補腎益氣,主治一切氣疾及各種脫證;發熱者可加大椎穴和曲池穴,大椎穴功能疏風解表,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曲池穴功能疏風解表,調和氣血,主治高熱。數穴合用,加強止咳平喘、化痰之功效。
《內經》云:“聚于胃,關于肺。”脾胃之納運、升降失常,飲食濕濁聚于胃而成痰。而肺之痰,每由肺臟受邪,清肅失司所致。本研究用三子養親湯研制成膏劑,貼于穴位。三子養親湯首見于《韓氏醫通》,主方由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三藥組成,是臨床常用方劑。萊菔子消食化痰,有痰斷其源,無痰則調節脾胃之氣機,升降有度,邪自難存;紫蘇子降氣化痰;白芥子暢膈除痰。生姜汁味辛,入肺、胃、脾經,長于發散風寒,化痰止咳、解毒,用于咳嗽痰多及惡心嘔吐等癥。四者皆為治痰之藥,合而成方,研末調敷外用治痰,各逞其長,有順氣降逆、痰化食消、止咳平喘、加強化痰定喘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三子養親湯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有抗組胺、乙酰膽堿等作用,可調節免疫,改善肺功能[6]。生姜含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有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及藥物經皮膚吸收的作用。穴位貼敷法就是取生姜的這些特性,增強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三者祛痰止咳的作用,達到內服藥外用之目的。
化痰通腑法主要是內服星蔞承氣湯,藥方含全栝樓、膽南星、生大黃、芒硝。方中全栝樓清熱化痰、理氣散結;膽南星息風化痰清熱,配全栝樓清熱化痰,去中焦之濁邪;生大黃煎時后下,峻下熱結,蕩滌腸胃,通腑化濁;芒硝軟堅散結,配生大黃通降腑氣。四藥相配治急性痰熱腑實,化痰熱、通腑氣,勢宏力專[7]。星蔞承氣湯旨在迅速祛除濁邪,不宜久用,2~3 d后需根據患者大便情況,調整大黃、芒硝用量。以知為度,中病即止。
中藥穴位貼敷療法合用化痰通腑法充分發揮了經絡調節臟腑的功能和外用三子養親膏的順氣降逆、痰化食消、止咳平喘之功效,以及內服星蔞承氣湯的化痰熱、通腑氣的作用,三者從不同的方向稀釋了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增強了排痰能力,改善了肺通氣,從而起到相互協同的效果,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化痰通腑法合用中藥穴位貼敷療法(研究組)在排痰效果、改善痰液黏稠度、動脈血氣方面均顯著優于其它三個對照組,效果顯著,P<0.05。由于本研究樣本較少,單用貼敷療法的排痰效果稍遜于基礎療法,可能存在偏差,仍需加大樣本進行研究。綜上所述,穴位貼敷配合化痰通腑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痰液黏稠度,促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排痰,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84
[2]李娜,黃澤寬,羅書裕,等.G5振動排痰機對呼吸衰竭患者排痰效果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9,8(7):32-34
[3]馬嵐,李冬純,關玉蓮.重型顱腦損傷并發肺部感染40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2):187-189
[4]黃建龍,李云輝,林中平,等.通腑化瘀導痰湯對重型顱腦損傷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2009,37(7):44-46
[5]印會河,張伯納.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52
[6]彭暾,周榮,馬靜,等.三三六合劑治療支氣管哮喘78例[J].陜西中醫,2009,30(12):1573-1574
[7]謝穎楨,鄒憶懷,孫立滿.運用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病的體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3):221-222
R651.15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4.006
廣東省佛山市科技局2013年課題(編號:201308146)
(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