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華 林 青 連 強(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骨二科珠海519015)
功能支具配合夾板固定治療Colles骨折的臨床療效研究
陳冠華 林 青 連 強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骨二科珠海519015)
目的:探討自行設計的功能支具配合夾板固定治療Colles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分析90例腕部Colles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手法復位后分別采用功能支具配合夾板外固定(觀察組)與單純夾板外固定(對照組)治療,兩組各45例,比較兩組治療前后X片及腕關節功能評分。結果:兩組復位前后的掌傾角、丟失的尺偏角、丟失的橈骨長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位后6周、3個月的掌傾角、丟失的尺偏角、丟失的橈骨長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位后3個月的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影像學評分及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評分,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功能支具配合夾板固定在治療Colles骨折過程中能有效維持復位、維持橈骨長度,起到改善腕關節功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Colles骨折;支具;夾板;療效觀察
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又稱為Colles骨折,發生在橈骨下端3 cm內的應力薄弱區,是松質骨與密質骨交界處。經研究發現[1],Colles骨折發生率占所有骨折的6.7%~11%,以中老年人多見。治療方面夾板、石膏外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均是目前廣泛采用的外固定方法,但各有利弊[2~3]。我科自行設計一種腕關節功能支具,配合夾板外固定治療腕部Colles骨折,獲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2月~2015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經檢查確診為Colles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12例,女33例,平均年齡(58.3±10.2)歲;對照組男14例,女31例,平均年齡(61.5±12.4)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手法復位后單純夾板外固定治療。觀察組采用正骨手法、夾板外固定及功能支具治療。先行局部血腫內麻醉。對于骨折線未進入關節,骨折端完整者,采用牽抖復位法;對于骨折線進入關節、骨折粉碎者,采用提按復位法。助手維持牽引,用四塊小夾板固定。分別在骨折遠端背側和近端掌側放置一壓墊,在橈骨莖突處放一壓墊;然后上夾板。夾板的近端達前臂中上1/3,其中背側和橈側夾板需超過腕關節,以限制腕關節的背伸和橈偏活動,掌側和尺側夾板不超腕關節,再用扎帶固定夾板,松緊度為上下移動1 cm。最后將支具近端固定于上臂,第2~5指呈半屈曲狀態勾握遠端手柄,手柄呈尺偏20°,掌屈10°;上好約束帶固定后用三角巾將前臂懸吊固定于胸前。進行手指屈曲鍛煉,屈曲時需逐漸用力緊握手柄,從而產生縱向牽引力,持續30 s后,逐漸放松,如此反復鍛煉,每次60下,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鍛煉結束后可將功能支具取下以減輕束縛感。治療后注意觀察肢端血運、感覺及活動情況,及時調整夾板松緊度,觀察皮膚情況,避免缺血性攣縮及壓瘡出現。
1.3隨訪及觀察指標治療后隨訪3個月。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復位前、復位后、復位后6周及3個月的腕關節正側位X光片,測量掌傾角、丟失的尺偏角、丟失的橈骨長度;復位后3個月時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評分標準進行影像學評估;采用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評分標準[4]進行腕關節功能評估。
1.4統計學分析所得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影像學比較結果兩組復位前后的掌傾角、丟失的尺偏角、丟失的橈骨長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位后6周、3個月的掌傾角、丟失的尺偏角、丟失的橈骨長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位后3個月的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評分,觀察組優良率95.6%,對照組優良率8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掌傾角、丟失的尺偏角及丟失的橈骨長度比較(±s)

表1 兩組掌傾角、丟失的尺偏角及丟失的橈骨長度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時間掌傾角(°)觀察組對照組丟失的尺偏角(°)觀察組對照組丟失的橈骨長度(mm)觀察組對照組復位前復位后復位后6周復位后3月-11.09±2.91 10.09±2.74 9.51±3.55△9.04±3.94△-10.04±2.98 9.76±3.28 3.89±6.10 3.67±6.18 11.73±1.85 1.62±1.01 2.69±1.06△2.96±1.11△10.38±2.41 1.64±1.26 3.93±1.84 4.89±1.90 10.76±2.36 1.40±0.78 2.49±0.99△2.69±1.04△9.27±2.78 1.60±0.99 3.76±1.53 4.64±1.67△

表2 兩組復位后3個月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評分比較(例)
2.2腕關節功能比較結果兩組復位后3個月Gartland&Werley腕關節評分,觀察組優良率93.3%,對照組優良率82.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位后3個月的Gartland&Werley腕關節評分比較(例)
Colles骨折系指發生在橈骨下端3 cm內的伸直型骨折,是松質骨與密質骨交界處,該處應力薄弱,容易發生骨折。骨折后容易出現下尺橈關節韌帶和三角軟骨的損傷,暴力導致橈骨斷端骨質的壓縮,或骨折粉碎缺乏支撐導致相對縮短。如果不能有效修復,則容易造成下尺橈關節不穩甚至脫位,愈合后將遺留腕關節關節僵硬、疼痛、前臂旋轉功能障礙等,甚至發生肩手綜合征[5]。近年來,Colles骨折治療觀念不斷更新,但是無論內固定、關節鏡下治療都各有利弊。內固定裝置下面及周圍發生骨質疏松或吸收而使內固定松動。同時內固定術中需廣泛剝離軟組織和骨膜,影響骨折端的血運和愈合[6],并且費用較高。因此,外固定依舊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不可替代的方法。單純夾板或石膏外固定費用相對較低,且臨床使用廣泛,但常常由于不能對抗肌肉的收縮力,而往往出現橈骨短縮及再次移位導致遺留關節僵化、疼痛,前臂旋轉功能障礙等;外固定器能有效地維持橈骨長度,但它結構復雜,裝卸不便,固定時間長,而且容易出現鋼針松動、針孔感染以及廢用性肌肉、骨質萎縮等并發癥[7]。
Colles骨折其受傷機制是以縱向沖擊力為主,暴力先造成骨折端骨小梁斷裂,繼而出現骨質的壓縮、皮質斷裂而致骨折移位。在手法復位后,壓縮的部位會出現骨缺損,使斷端缺乏支撐,這是橈骨遠端骨折復位后斷端回縮的基礎。橈骨作為前臂主要支撐點,在手法復位、夾板外固定和三角巾懸吊后,腕關節保持自然尺偏,橈骨不承載外來縱向擠壓力,縱向擠壓力基本上來源于自體的肌肉收縮力,所有跨越骨折斷端的肌肉一旦發生收縮,都將產生對尺橈骨的縱向加壓。在腕部,由于尺骨小頭與腕骨無骨性傳達,故縱向載荷幾乎都作用在橈骨遠端,所以當肌肉收縮時,肌肉的收縮力即可造成已牽引復位而又處于失支撐狀態的橈骨遠端出現回縮[2]。指深屈肌起于尺骨近端及鄰近骨間膜,止于第2~5指遠節指骨,指淺屈肌起于肱骨內上髁及尺橈骨近端,止于第2~5指中節指骨,均跨過腕關節,所以指深、指淺屈肌收縮時對前臂及腕關節可產生軸向壓縮力。在Colles骨折患者中,手指的屈曲鍛煉則容易造成骨質的壓縮,從而導致移位及短縮。本研究中,我們根據前輩經驗總結的正骨手法、夾板外固定治療Colles骨折的經驗,運用正骨手法使骨折復位后使用夾板外固定維持骨折端的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通過自行設計的功能支具進行功能鍛煉。使患者在進行手指屈曲鍛煉時,通過支具的對抗作用,將手指屈曲時產生的收縮力轉化成牽引力,且牽引力順從腕關節正常的掌傾角、尺偏角,從而起到輔助維持復位效果,并有效地維持橈骨長度,減輕或避免橈骨的短縮,增加下尺橈關節的匹配度,且在有效的鍛煉下,改善了血液循環,減輕了肌肉萎縮,故腕關節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綜上所述,功能支具配合夾板固定在治療Colles骨折過程中能有效維持復位、維持橈骨長度,獲得良好的功能恢復,可完全投入臨床使用,為患者提供廉價、效果良好的治療方式,從而既減輕患者及社保的經濟負擔,又能減輕患者的痛苦,可起到較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1]姜保國.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6,8(3):236-239
[2]石忠琪,趙洪州,閆旭,等.克雷氏骨折復位后橈骨長度丟失的原因分析[J].天津醫藥,2008:36(7):521-523
[3]米樹峰,林輝.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對中老年III型Colles骨折療效對比[J].醫學信息,2010,23(12):129
[4]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1
[5]魏憬憬,譚宗奎.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療撓骨遠端骨折[J].中醫正骨,2011,23(4):54-55
[6]周親明,羅毅文,趙繼福.Colles骨折閉合復位固定體位的探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5):65-67
[7]陸然,段邦,徐朝暉.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治療Colles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1):3452-3454
R683.14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4.012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