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偉能 馮健珊 吳麗珍(廣東省鶴山市人民醫院鶴山529700)
觀察低分子肝素鈉預防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
文偉能 馮健珊 吳麗珍
(廣東省鶴山市人民醫院鶴山529700)
目的:觀察并分析在婦科盆腔手術后應用低分子肝素鈉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80例婦科盆腔手術患者,依據術后處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術后對照組行下肢按摩等常規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鈉。對比分析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分別為7.5%、30.0%,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不存在明顯的不良反應。結論:在婦科盆腔手術后應用低分子肝素鈉能夠顯著地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且安全性強,值得臨床推廣。
婦科盆腔手術;低分子肝素鈉;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手術療法已經成為治療各種婦科疾病的常用療法,對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都有著顯著的意義與價值。但是在婦科盆腔手術后,由于需要制動等因素,患者極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這一并發癥,且發生率可高達16%,會對手術治療的效果和患者的預后質量產生影響,嚴重甚至會導致肺栓塞等合并癥[1]。本研究選取80例婦科盆腔手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旨在觀察在婦科盆腔手術后應用低分子肝素鈉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取得較好的臨床結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婦科盆腔手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依據術后處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36~54歲,平均年齡(42.3±2.2)歲;病程7個月~5年,平均病程(2.4±1.2)年;其中子宮肌瘤5例、子宮脫垂3例、卵巢囊腫6例、卵巢癌6例、子宮內膜癌12例、輸卵管癌(宮頸癌)8例。觀察組年齡38~56歲,平均年齡(42.5±2.5)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病程(2.5±1.5)年;其中子宮肌瘤6例、子宮脫垂4例、卵巢囊腫5例、卵巢癌5例、子宮內膜癌10例、輸卵管癌(宮頸癌)10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如年齡、病癥分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2](1)納入標準:參與本次研究1個月內不存在活動性臟器出血現象;參與本次研究前的彩色多普勒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雙下肢均不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2)排除標準:既往存在胃十二指腸潰瘍史的患者;存在心腦血管疾病合并癥的患者;對低分子肝素鈉存在既往過敏史的患者;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心、肝、腎等存在功能性損傷或者衰竭的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3治療方法手術后,對照組行常規處理,主要是將患者的下肢適當抬高20°左右,同時按摩患者的雙下肢,并引導其進行雙下肢活動訓練等。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加用低分子肝素鈉,方法:手術后12 h起,使用0.4 ml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1次/d,連續使用1周。
1.4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手術后,對患者下肢進行全面觀察,以確定患者下肢是否存在腫脹、疼痛等癥狀,下肢皮膚是否存在泛紅、青紫等表現,是否存在淺表靜脈擴張現象,從而明確是否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
1.5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比較,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6治療結果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5%,對照組的發生率為30.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和不良反應發生率[例(%)]
在臨床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包括血管內膜損傷、靜脈血流緩慢以及血液高凝狀態等。由于女性盆腔靜脈部位存在著豐富的血管網,所以,在各種婦科盆腔手術中,患者的局部血管壁和組織極容易受到程度各異的損傷。此外,手術前的灌腸處理以及禁食等因素均會導致患者出現血液濃縮以及脫水等現象,再加上術中麻醉刺激和手術后長期臥床等因素,患者手術后下肢血液回流會明顯受阻,所以患者的局部血流也會比較緩慢。因此,婦科盆腔手術后患者極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近年來,隨著各種婦科疾病發病率的不斷提升和手術治療在婦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也不斷提升[3],對患者的預后質量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甚至會出現肺栓塞等合并癥,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婦科盆腔手術后如何有效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已經引起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密切關注。以往行婦科盆腔手術后,醫務人員多會對患者行下肢按摩、雙下肢活動訓練等常規處理,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的下肢靜脈回流,改善局部血運,一定程度上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但是效果有限。
本研究中,觀察組40例患者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鈉。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分別為7.5%和30.0%,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均不存在明顯的不良反應。其原因在于:低分子肝素鈉屬于臨床上使用率較高的抗凝藥物,生物利用度高達95%左右,血漿半衰期可長達6 h,安全性強,不會引發明顯的不良反應。此外,有研究人員指出,低分子肝素鈉的典型藥理作用在于抗Ⅹa因子活性,同時兼具一般的抗Ⅱa功效,且不會明顯影響血小板凝聚及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結合[4]。同時,低分子肝素鈉能夠有效抑制體內血栓的形成,既不影響機體的凝血功能,也不會顯著影響纖溶系統,所以能在有效發揮抗血栓功效的同時不會導致出血等不良反應,所以臨床應用價值顯著[5]。綜上所述,在婦科盆腔手術后應用低分子肝素鈉能夠顯著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安全性強,值得臨床研究與治療中加以推廣和運用。
[1]趙英琦,秦海梅,劉金英.低分子肝素預防婦科手術后血栓性疾病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2):128-129
[2]林素琴,林劍芳,洪飛.婦科盆腔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36-137
[3]盧運萍,林善群.婦科盆腔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2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4):60-60,62
[4]何紅蓮,張瑞禮,胡曉萍,等.探析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412
[5]朱曉青,甘燕玲,張國群,等.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中西醫預防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2,27(12):95-96
R713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4.027
(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