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張 洪
來大陸創業:“路人甲”也會發光
文圖|本刊記者 張 洪

由全國臺聯主辦的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于2016年7月5日在北京再度開營
“青年創新創業講壇”是這次臺胞千人夏令營首次增設的活動,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高紅冰、途牛旅游網首席執行官于敦德等知名企業負責人相繼圍繞“青年創新創業”的主題做了演講和交流。
“龍脈相傳,青春中華”,由全國臺聯主辦的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于2016年7月5日在北京再度開營。不同于以往的是,這次臺胞千人夏令營的重頭戲是“青年創新創業講壇”,來大陸創業成了臺灣學子的熱烈話題。
“大陸跟你想的不一樣,在這里,路人甲也會發光!”站在講臺上,略帶靦腆的鄭博宇告訴臺下的師弟師妹,“這里是世界的舞臺,想融入要先接地氣。”
2009年鄭博宇第一次來到大陸,從此“來了還想來”,最后干脆扎根在這里。很多臺灣青年有來大陸創業的強烈意愿,卻對缺乏人脈、不熟悉當地法規等有所擔心和困惑。作為北京創業公社臺灣地區負責人,鄭博宇主要從事的是創業服務,旨在幫助臺灣團隊在大陸落地生根。
“青年創新創業講壇”是這次臺胞千人夏令營首次增設的活動,除了鄭博宇,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高紅冰、途牛旅游網首席執行官于敦德等知名企業負責人也相繼圍繞“青年創新創業”的主題做了演講和交流。
據介紹,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已連續舉辦超過10年,共計15000名臺胞由此走進大陸。本屆夏令營匯聚了千余名來自島內及海外的臺胞青年,以及近200名來自清華、人大等大陸高校的臺籍大學生志愿者。一樣的橘色T恤,一樣的青春笑容,兩岸學生之間的感情聯絡不需要任何熱場。近年來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魅力,不斷吸引臺灣青年前來參訪,不少同學已經是往返多次的“老營員”。
“在淘寶買過東西的同學請舉手”,話音剛落,臺下立刻有很多人舉起手臂響應。“淘寶研究員”高紅冰笑著向這些“臺灣剁手黨”介紹了近年來阿里的發展,并稱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淘寶這個平臺上搭建了一個互聯網交易體系。更重要的是,它讓上千萬的小賣家、小企業利用這個體系去創業。淘寶1500萬個就業崗位,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這里不拼爹,不拼娘,全靠個人實力”。高紅冰鼓勵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他稱夏令營的營員是黃金的年紀遇上了黃金的時代,“你們是這個時代的主角,兩岸的發展在你們手中。”
一來到營員中間,創毅科技集團董事長張輝就換上了統一的營服——橘色T恤,希望以此“回到青春時代”。他介紹了籌建中的以世界一流為目標的西湖大學以及“千人計劃”正在推動的重大事項。張輝歡迎臺灣年輕人以各種形式與大陸年輕人聯合創新、創業。他打趣說,“如果今后有個大陸人長得比較奇怪,愿意用500元月薪邀你當合伙人,希望你認真考慮。”
作為在大陸打拼的臺灣年輕人,鄭博宇的感受是“小確幸無法長久”。他所在的創業公社以“孵化+投行+投資”的運營模式,旨在打造集共享式辦公空間、創業互助社區、小微金融、創業公寓為一體的全新模式眾創空間。
2015年11月,國臺辦為創業公社授予“北京臺灣創業青年基地”牌匾。作為創業公社的運營場所之一,中關村國際創客中心專門設立了臺灣專區,并命名為“臺灣創客驛站”。
“這里是臺灣團隊來北京創業的一個起點。”鄭博宇介紹說,來自臺灣的創業團隊在“臺灣創客驛站”能夠享受3個月完全免費的服務,包括提供工商服務、企業服務、金融服務、政策咨詢等等,全方位助力初創團隊邁向成功。
鄭博宇興致勃勃地向臺灣同學介紹了他所在的中關村。他表示,這里是“東方的硅谷”、國際創客中心,百度、騰訊、谷歌、微軟、新浪、京東等等企業都入駐了這塊場地。臺灣的創客團隊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和他們合作,真正做到與世界級的企業比鄰。

開營儀式現場
“未來三網聯合會帶來哪些改變?”“阿里研究院在阿里扮演一個什么角色?”好奇的臺灣學生接二連三地拋出自己的問題,給“講壇”增添了互動的熱度。
全國臺聯副主席紀斌說,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舉辦兩岸青年創業講壇,給大家暖場熱身,他希望在座的兩岸青年,事業都能夠成功。
與臺灣經濟形勢不佳相比,目前大陸經濟高速發展,并陸續推出了多項支持創業的配套政策,特別是“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釋放出了大量的創業紅利,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可謂正當其時。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國臺辦2015年已經為21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范點掛牌,2016年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他認為:“兩岸青年在共同打拼事業的過程中,不僅個人事業能得到發展,個人才華得到展現,同時,也能夠加深對兩岸關系的正確認知。”
2015年初,大陸政府設立了400億人民幣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鼓勵青年創業。而對創業資金不足的臺灣青年,部分省市如福建前不久又提出可申請額度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和財政貼息。2015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除了政府行為外,大陸民間和企業界也積極吸納臺灣青年人才來大陸創業就業。阿里巴巴在臺灣成立總額達到100億元新臺幣的創業基金,獵豹移動也在臺灣成立獵豹創業基金,并選出“紫牛之星”來北京接受導師團指導,協助其成立公司。在北京鑫記偉業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黃國書看來,大陸高速發展的經濟引擎,政府大力支持的創新創業環境,成為臺灣青年學生渴求的創業平臺選擇。
黃國書在大陸闖蕩多年,他告誡自己的學弟學妹要“走出舒適圈”。他講述了自己從1995年來大陸讀大學到創業的親身經歷。他稱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匯聚了優秀的青年人才,是一個大舞臺,希望有志有識的青年一定不要錯過時代的機遇。
來自美國愛達荷大學的胡海納是臺灣高雄人,他希望畢業后來大陸發展,“不考慮臺灣”,理由是,“就業機會、薪資等方面,臺灣都比大陸差一大截。”相較之下,他覺得大陸會是自己的首選,“畢竟兩岸同文同種,好溝通,好交流。”
幸運的是,來自臺東的曾怡晨已經在廣州找好了一份工作,8月會來大陸上班。這是他第三次來大陸參加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曾怡晨表示,來大陸就是為了學習,不但能了解大陸的文化和歷史,更能增進感情。對于參加夏令營的經驗,學設計的曾怡晨說,最大的收獲是,眼界更上升了,“不再局限于臺灣的設計,要向外看。”

“淘寶研究員”高紅冰(左一)鼓勵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

來自臺東的曾怡晨已經在廣州找好了一份工作
來自高雄的陳孝忠已經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來大陸,作為領隊老師、高雄市閩商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全國臺聯十幾年的活動都有他的影子。他表示,夏令營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了解大陸的絕好機會。
“這是一個意義深長、任重道遠的事,只要持續做,兩岸年輕人才有可能更多地聯系在一起。”陳孝忠希望,臺灣的年輕人要多來、多看、多交朋友、多接觸,不要設定什么。“來就是了,能來就有意義。”
臺灣領隊代表、臺灣夏潮聯合會秘書長林聲洲還記得第一次來大陸,在飛機上看到八百里秦川,飛機緩緩降落西安時的內心激動。他表示,“這代人擁有中國百年來最廣闊的人生舞臺,可以自在地往來、求學、就業、戀愛、筑夢,這代人所天然擁有的,其實樣樣都是我們的父輩祖輩過去難以想象的機遇。”
林聲洲表示,近年來有更多的同學來大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甚至在這里成家立業。有的成就了夢想,更有人找到了理想,謀到自己的位置,“這是兩岸和平時代的特殊機遇。”他表示,“了解機遇,讀懂善意”是目前兩岸交流中最可貴的質量,他“希望兩岸關系永遠春暖花開”。
臺北商業大學的學生鐘巧薇早在2012年就接觸到大陸同學,因此了解到臺灣人對大陸有很多誤解。因為“大陸同學非常熱情、和善。”基于那次“心心念念”難以忘懷的經驗,她稱這次是“卷土重來”,而且帶來了很多好同學、好朋友。鐘巧薇表示,“經歷過大山大水的青年不會再甘做井底之蛙,這次來到夏令營就是想要開拓自己的格局。”
來自臺北輔仁大學的研究生蔣孟儒一直都想來大陸創業,他感覺“臺灣的創業環境不太好,而大陸這邊的機會比較多,所以一直很期待畢業后能到大陸發展。”在他看來,與臺灣市場相比,大陸的市場堪稱火爆,一樣做事情,效果卻相差很多。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大四學生黃郁庭則認為,大陸的發展很有潛力,“在這里的一二線城市發展可能會比在臺灣機會多一些。”如果以后創業,他比較想做咖啡廳,因為學觀光出身,餐飲業比較貼近專業。如果就業,他覺得上海是首選,“因為和臺北的感覺很像,資源也比較多。”
就讀于臺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的黃馨儀已經是第5次參加夏令營,談到日后的就業,她表示,因為自己讀的是歷史,考慮研究中華文化,比如清朝這部分,當然是來大陸才會擁有更多的資源,在這邊也能比較深刻地體會到歷史文化的氛圍。
全國臺聯會長助理陳海舟從事兩岸交流合作20年,對兩岸關系發展和臺灣青年到大陸求學、工作及創業等有著獨到見解。他提出大陸雖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借鑒臺灣的經驗,比如社保和醫療等方面。大陸歡迎臺灣青年到大陸學習、工作和就業,但是大陸的職業競爭也非常激烈,臺灣青年必須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與規劃,儲備好實力才有可能獲取成功,機會總是更青睞有準備的人。
結合全國臺聯幫助在大陸臺生解決求學和工作問題的例子,陳海舟指出臺生在大陸的發展狀況同兩岸關系的發展息息相關,現在許多臺生在大陸獲得成功,很多都是受益于8年來兩岸的交流和互信,維系兩岸關系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