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汀
有一種觀點認為,“一分價錢一分貨”——中國國內一線明星一張臉就是票房保證,高片酬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中國觀眾只認明星。可這真是一個理性健康的市場嗎?又或者說,高片酬請來的明星到底有沒有實現相應的市場價值?
高片酬背后真正的問題,是產業意義上的。即當一線演員成為產業鏈條上最大的受益者,整個行業畸形發展——將所有的寶都壓在演員身上。這種看臉效應的過度透支背后,必然是行業其它環節的因陋就簡、看碟下菜。
更大的隱患在于,當整個電影產業面臨市場拐點之憂的時刻,行業人士一方面在反思電影品質的缺失和觀眾的流失,一方面卻只能更加努力去爭取有限的頂級明星資源,從而降低投資風險,而這又必將加劇整個行業的困境——這已經成為一個死循環。
如何破局?
指望演員主動降薪,這當然不現實。可如果演員片酬被硬性降低,那么省下來的錢將會流向何方,又能否將行業發展納入良性軌道?這或許又回到那個老問題:在影視產業市場化進程中,是要靠市場還是靠“市長”?政策干預與市場自我調節,哪種方法更有效?
沒有標準答案,但問題總要解決。一個好的信號是:當高價片酬問題被拋出來,也促進了整個行業對明星片酬和票房、收視停滯問題的反思。
無論是靠市場還是靠“市長”,最終的目的,都是重新建立良性的行業生態。解決高片酬問題,并不是要一刀切,也不等于放棄市場調節,而是要促成市場理性回歸,促使片方誠心誠意地去研究市場、研究觀眾,提升內容品質,讓作品內容和演員陣容重新成為天平上的兩極,讓中國影視產業告別看臉時代。想當初《亮劍》《士兵突擊》《甄嬛傳》等劇的走紅,也并不是靠李幼斌、王寶強和孫儷的臉。
市場是浮動的,只有影視行業敢于直面產業癥結,勇于承擔自身責任,真正破解內容問題,讓明星不再是影響票房、收視的核心因素,片酬問題才有真正解決的可能,整個行業也才不會被觀眾拋棄。▲
環球時報201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