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真 田曉艷
循證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恢復狀態的影響
張朋真 田曉艷
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恢復狀態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間鄭州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循證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狀態、治療效果以及康復狀態。結果 觀察組患者肢體靜脈血栓、褥瘡、肺部感染、持續發熱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1周內,觀察組患者治愈率高于對照組,病死率和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Fugl-Meyer評分與Barthe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循證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非常高,有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與病死率,促進疾病盡早恢復。
重癥顱腦損傷;循證護理;恢復狀態;影響
相關資料統計,重型顱腦損傷病死率可達到30%以上,且極易出現并發癥,如腦疝、應激性潰瘍、電解質紊亂等[1]。循證護理又稱為實證護理,能夠明智、正確、慎重地通過對患者的各項護理干預提升預后效果[2]。本研究采用對比方式選取10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護理研究,證實了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間收治的 10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23~63歲,平均(38±8)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5~64歲,平均(39±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基礎護理,每日起床后保持頭高位,及時為患者清潔口腔,避免口腔內部感染[3];保障病房內每日衛生清潔,觀察患者肺部情況,避免痰液粘稠造成呼吸道受阻;每日幫助患者翻身拍背,若發現血痰、黃痰等情況需立即告知主治醫師;持續發熱患者需給予物理干預,如冰敷;常規對患者四肢進行按摩,促進其血液循環。觀察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1.2.1 設立急救團隊 重型顱腦損傷屬于重癥級別,在患者入院后必須開辟綠色通道,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護理團隊可設置專門的急救團隊,其中包含各科主任及醫護人員,在責任制的落實下讓每位急救小組成員均可將自己的護理特長發揮出來,對患者做出簡潔、明確、詳細的診斷。
1.2.2 建立循證小組 護理團隊中應建立循證小組,針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選取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選派行政小組組長,每1~2日采用會議方式了解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明確相關注意事項。由組長安排組內成員查閱重型顱腦損傷相關疾病資料,并利用工作之余加以討論,對存在的問題予以解釋和處理,做到每項護理操作的有證可循、有據可依。
1.2.3 心理指導 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意識恢復后常伴有比較嚴重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主要受到疾病類型、手術治療、對預后的恐懼等影響。不良心理狀態易激發應激性潰瘍,因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情緒狀態進行合理疏導[4]。具體而言,介紹目前的治療方式、轉歸狀態以及后期注意事項,讓患者通過自我護理達到對疾病的良好控制,看到自身身體的康復。與患者溝通時,盡可能將患者的病情改善告知患者,隱瞞病情惡化情況,盡量讓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各項醫護操作。
1.2.4 飲食干預 根據循證資料,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存在應激性潰瘍的發生率,需對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干預。在患者恢復意識后,由于其吞咽功能存在可能尚未恢復,因此需采用插胃管方式達到營養的補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住院期間發生消化道出血。
1.2.5 并發癥預防 由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住院期間通常表現為神志不清,且機體功能無法完全使用,因此在翻身動作上較為困難。若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患者可能由于受壓迫部位血液流動不暢而出現麻木、疼痛等不適感,嚴重時可引發褥瘡。護理人員需每隔1~2小時為患者翻身,在空閑時間幫助患者按摩四肢,可在其臀部及背部下墊軟墊或水墊,以減輕對皮膚的壓迫。若患者長時間昏迷、咳嗽,其呼吸道無法達到有效防御,吞咽反射能力減弱,更容易發生肺部感染。護理人員需及時幫助患者清除痰液,采用拍背、吸痰等方式清潔氣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狀態、護理效果以及康復狀態。術后恢復狀態主要觀察下肢靜脈血栓、褥瘡(臀部、背部)、肺部感染及持續發熱;護理效果包括 1周內治愈率、病死率和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康復狀態評估采用 Fugl-Meyer量表與Barthel量表評估其運動能力與日常生活能力[5]。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23.0統計軟件對本組研究對象的臨床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恢復狀態比較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狀態,觀察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褥瘡(臀部、背部)、肺部感染及持續發熱的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褥瘡(臀部、背部)、肺部感染及持續發熱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1周內治愈率高于對照組,病死率和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1周內治愈率、病死率和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比較[例(%)]
2.3 康復狀態比較 觀察組患者Fugl-Meyer評分與Barthe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顱腦損傷是由于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而引起顱腦組織的損傷。根據格拉斯哥昏迷記分法
確定,傷后昏迷6 h以上或再次昏迷患者為重型顱腦損傷。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昏迷時間長,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治療困難,護理復雜,病死率較高;臨床除了應及時診斷和搶救治療外,還應配合精心合理的護理措施,這不僅是搶救患者生命的關鍵,也是對鞏固手術治療效果和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減少致殘率的重要環節。
表3 兩組患者Fugl-Meyer評分與Barthel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Fugl-Meyer評分與Barthel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Fugl-Meyer評分 與Barthel評分對照組 50 44±5 74±8觀察組 50 58±7* 89±6*
本研究采用循證護理操作以改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為目標,積極糾正不良因素對患者康復造成的影響。循證小組的建立,有利于組內各成員加強對重型顱腦損傷疾病的認知,通過臨床護理經驗或重點問題的提出,讓護理人員在操作中更加明確護理職責與重點。急救團隊的設立目的在于,讓護理小組在患者送至醫院時便可接受急救一體化護理服務,通過護理流程的優化,減少不必要的急救護理環節,為患者的急救提供保障。由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精神狀態、營養攝入等方面均會受到影響,術后由于手術操作、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易出現相關并發癥,對住院安全性造成不利因素。根據臨床護理經驗,患者術后較長時間無法活動,肢體狀態若長時間保持會造成血液流通受阻而產生褥瘡。通常這類患者的褥瘡位置在于背部、臀部,并伴有四肢疼痛、酸脹、麻木等,本研究觀察組在并發癥方面更注重為患者翻身、按摩,因此組內褥瘡的發生率較低。對患者飲食的護理是為了避免術后由于腸胃功能未完全恢復,飲食不當造成積食或影響營養攝入。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營養護理方法,可對患者術后的營養攝入起到明顯幫助。肺部感染的預防可歸入并發癥循證護理中,對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的因素給予預防。康復護理可在早期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有助于患者術后在可行條件下盡快訓練肢體、鍛煉大腦控制能力與思維能力,有利于術后恢復。
重型顱腦損傷危險性極高且預后效果較差,通常患者需長時間住院治療,但仍存在病死危險。循證護理干預下,患者的各項危險因素均能得到有效預防,可對患者術后恢復狀態起到預見性幫助作用,對提升護理質量效果顯著。
[1] 卜娜君.循證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0):34-36.
[2] 張繼紅.循證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3):109-110.
[3] 侯亞紅,曹海華,聶晶.循證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病人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理研究,2015,6(11):760-761.
[4] 陳迪.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4(9):231-232.
[5] 陳秋琴,丘宇嫦,朱文英.循證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8):340-342.
R473.74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8.057
鄭州人民醫院,河南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