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亞洲金融評論》8月30日文章,原題:新規導致中國大多數電動汽車初創企業面臨出局窘境隨著中國政府對羽翼未豐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實行更嚴格的技術標準,并考慮將此類車企的數量限制在10家以內,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目前有200多家受到眾多億萬富豪支持的公司——正瀕臨一場大洗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名高管稱此舉意在優勝劣汰,這或將迫使多達90%的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兩年內)出局。目前僅有2家此類企業已獲準生產汽車,另有3家稱正計劃報批。
在中國正努力治理霧霾之際,馬云、郭臺銘、李嘉誠等投資者已向替代能源汽車行業投入至少20億美元。慷慨的政府補貼幫助催生出“淘金熱”情緒。這已引發擔憂:該產業正受困于太多缺乏技術的(中國)公司,無法制造出與特斯拉等相媲美的電動或混合動力汽車。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誠然,我們強調支持開發新能源汽車,但應該允許什么人都進來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說,工信部正考慮將此類初創企業的數量限制在10家以內,但不包括上汽集團和比亞迪等正在開發新能源汽車的傳統中國車企。
本月公布的一份征求公眾意見的管理規定中,工信部列出意在銷售電動汽車的企業必備的17項技術,以確保該產業“健康”發展。專家說當前狀況魚龍混雜,不合格公司太多。“其中一些只是投機者”,業內專家殷承良說,“政府不得不提高門檻。”同時,中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后逐步取消補貼。若一些企業既無核心技術也無法打造品牌,一旦現錢燒光很快就會完蛋。▲
(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