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翔 齊艷麗 夏薇
隨著2016年1月6日和2月7日朝鮮先后進行核試驗并試射遠程火箭,韓美雙方重提在韓國部署THAAD系統。3月4日,韓美簽署就部署THAAD系統籌建聯合工作組的協議。韓聯社評價,這一協議的簽署,意味著韓美將全面啟動有關THAAD系統部署地、費用、時間表等一系列議題的磋商。
實際上,早在2004年美國就曾提出過在韓部署該系統,使其成為美國建立全球一體化導彈防御系統的戰略布局和有效支撐。一旦THAAD系統在韓部署成功,未來將有可能進一步升級改進,并且擴大部署規模等。
美國導彈防御系統及其在亞洲發展情況
全球一體化導彈防御系統能力現狀
美國正在建立以本土為后盾,以亞洲、歐洲和中東等重點區域組成的全球一體化導彈防御系統,主要包括全球部署的預警探測系統、攔截系統和指揮、控制、作戰管理與通信系統三大部分(詳見表1):
在預警探測能力方面,DSP和SBIRS衛星驗證了早期預警和預警指示能力。STSS衛星驗證了捕獲彈道導彈助推段尾焰,以及全程跟蹤目標和實時通信能力。陸海基雷達系統是目前美國主要依賴的探測識別系統,但識別能力仍然不足。
在攔截能力方面,GMD系統初步驗證了攔截簡單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但是試驗成功率低,可靠性較差,特別是殺傷器和探測識別等關鍵技術尚未突破,未來還需要很長時間加以改進。海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初步驗證了多系統網絡化作戰能力,以及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低軌衛星的能力,近中程彈道導彈攔截能力較為成熟;THAAD系統擁有初步網絡化作戰能力和中程攔截能力,以及較為成熟的近程攔截能力,但尚不具備攔截遠程彈道導彈作戰能力。
在指控和通信能力方面,當前指揮、控制、作戰管理和通信系統具備一定的態勢感知能力、區域管理多部雷達的能力以及初步全球作戰管理能力,但其通信網絡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亞洲地區導彈防御系統發展情況
從克林頓政府開始,美國已開始將東亞地區導彈防御作為美國反導體系的重要部分。奧巴馬上臺后,明確提出發展歐洲、亞洲、中東三大區域反導系統。其中,亞洲導彈防御力量對我威脅較大,主要包括日韓兩國導彈防御系統,及美軍駐亞的導彈防御力量。
日本
20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參與美國“戰略防御倡議(SDI)”計劃。1988年,日美共同開展西太平洋彈道導彈防御研究。2006年,日本導彈防御系統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美日開始合作研制“標準-3”Block 2A攔截彈。2007年,日本部署首艘宙斯盾艦和首套“愛國者”PAC-3系統。
目前,日本導彈防御系統由預警系統、指控及陸海基攔截系統組成,包括5艘“宙斯盾”艦、16套PAC-3、4部FPS-5和7部FPS-3改進型雷達。此外,美軍在日部署了5艘“宙斯盾”艦、4套PAC-3和2部AN/TPY-2雷達等。
在攔截方面,日本初步形成了雙層導彈攔截能力,能夠在中段和末段攔截中程和中近程導彈。未來如果引入THAAD系統,將形成PAC-3、“標準-3”和THAAD共計三層攔截能力。在預警方面,除了來自本國預警雷達外,日本仍依賴美國天基預警衛星和AN/TPY-2雷達等提供的預警信息。
韓國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朝鮮彈道導彈威脅日益嚴重,韓國開始建設獨立的韓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KAMD),采用自行研制與國外引進的方式建設末段低層防御系統。2004年,美國駐韓部隊曾提出部署THAAD系統,當時韓國認為部署該系統會帶來外交、資金等方面問題,不想直接加入美國全球反導系統。2016年,受朝鮮核試驗和火箭發射的影響,美韓重提部署THAAD系統一事。THAAD系統可能部署在韓國京畿道省平澤美軍基地、全羅北道省群山空軍基地,或是慶尚北道省的漆谷郡或大邱。
目前,韓國裝備有“愛國者”PAC-2系統(300余枚攔截彈),3艘KDX-3(“世宗大王”級)導彈驅逐艦,2部“綠松”預警雷達等。此外,美國在韓部署了8個營共計64套PAC-3系統。
在攔截能力方面,PAC-2系統僅具備點防御能力,彈道導彈防御能力極其有限;世宗大王級艦裝備的“標準一2”Block 3B型導彈僅具備防空能力。在預警能力方面,世宗大王級艦裝備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其配備的AN/SPY-1D(V)雷達能夠探測和跟蹤彈道導彈,此外仍需依靠美國早期預警衛星信息。
THAAD系統研制與部署現狀
THAAD系統是目前唯一一種既能在大氣層內也能在大氣層外攔截來襲彈道導彈的武器系統。THAAD研制計劃始于1987年,2007年進入生產階段,2008年5月開始裝備美國陸軍。
目前,美國共部署了5個THAAD導彈連。其中,1個部署在關島,4個部署在德克薩斯州布利斯堡。每個THAAD導彈連由6部發射車(每部發射車為8聯裝),48枚攔截彈,1部AN/TPY-2雷達,火控與通信系統(TFCC)組成。
技術指標
THAAD攔截彈
THAAD攔截彈是一種高速動能殺傷攔截導彈,由固體火箭推進系統、動能攔截器(KKV)和連接這兩部分的級間段等部分組成。THAAD攔截彈全彈長6.17米,最大彈徑0.37米,彈重630千克。
KKV主要由捕獲和跟蹤目標的中波紅外導引頭、制導電子設備以及軌道姿態控制推進系統組成,采用側窗探測紅外凝視成像尋的末制導,能夠識別、鎖定并直接碰撞摧毀彈道導彈彈頭。整個攔截器(包括保護罩)長2.325米,底部直徑為0.37米,重量為40~60千克。
鑒于近年中國和俄羅斯高超聲速武器發展的威脅,美國提出了基于THAAD增程型攔截彈的反高超聲速武器方案。實際上,洛·馬公司已經研究THAAD增程型方案十余年,但一直僅停留在工程草案階段。2015年1月,美國正式開展THAAD增程型方案研究。THAAD增程型攔截彈為兩級構型,其中第一級直徑約0.533米,而現役單級THAAD攔截彈直徑約0.37米。
AN/TPY-2雷達
AN/TPY-2為機動型相控陣x波段雷達,工作頻率為10GHz,可由卡車拖動進行近距離運輸,也可由C-5/C-17運輸機遠距離運輸,可為反導系統提供探測、監視、跟蹤彈道導彈與殺傷評估,具備識別彈頭、碎片和假目標的能力。
AN/TPY-2雷達的工作模式包括前沿部署和末段部署兩種。前沿部署時,AN/TPY-2雷達能夠通過C2BMC系統為GMD和宙斯盾系統提供早期目標數據,使其實現“遠程發射”(LOR)和“遠程攔截”(EOR)能力。末段部署時,AN/TPY-2雷達作為THAAD系統的火控雷達,為THAAD攔截彈實施攔截提供目標指引。
飛行試驗情況
截至2016年2月,THAAD系統共開展13次攔截試驗,全部取得成功。THAAD系統攔截整體式彈道導彈靶彈較多,并且大部分攔截點均在大氣層內。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2013年和2015年美軍在太平洋西部的夸賈林環礁上開展“愛國者”、宙斯盾和THAAD系統聯合攔截試驗,驗證了THAAD系統多次攔截能力,以及前沿部署AN/TPY-2雷達引導發射“標準一3”攔截彈的能力。未來,美軍計劃在聯合試驗中繼續集成陸基宙斯盾和GMD系統,實現全球聯合反導能力。
俄羅斯針對美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的應對手段
一直以來,俄羅斯對美國發展導彈防御系統保持高度警惕,采用軍控條約、政治外交及武器裝備發展等多方面應對手段。
退出戰略武器軍備條約
針對美國發展導彈防御系統,俄以軍控條約作為反制手段。在美國正式退出《反導條約》的第二天,俄宣布不受《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約束,繼續保留SS-18、SS-19等分導式洲際彈道導彈,并研制能夠應對美國反導系統的洲際彈道導彈。
采取政治和外交手段施壓
2008年,美國提出計劃在波蘭部署10枚GBI攔截彈。同年,作為回應,俄公布了在邊境地區部署“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彈道導彈的計劃。此后,基于多種因素考慮,奧巴馬將歐洲部署地基中段防御系統調整為以宙斯盾導彈防御系統為主的“分階段、適應性”方案,緩和了美俄關系。
針對美在韓部署THAAD系統,俄駐韓大使2016年2月2日表示,俄羅斯反對在韓國部署THAAD系統,因為此舉可能動搖地區安全格局。俄外交部也表示,在韓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或將引發東北亞地區的軍備競賽。
采用軍事手段主動應對
隨著美國全球導彈防御系統發展的日益完善,俄羅斯應對美國發展導彈防御系統的手段更加靈活、有力。
俄積極提升進攻性戰略武器力量,加強突防和生存能力。2006年至今,俄加快“布拉瓦”、“亞爾斯”等新型多彈頭分導式戰略導彈的部署,加快研制“邊界”公路機動彈道導彈、“巴爾古津”鐵路機動彈道導彈和“薩爾馬特”井基重型戰略導彈及新型戰略核彈頭。
為應對美國在歐洲部署的導彈防御系統,俄完成威懾武器的部署。2014年12月,俄羅斯官方證實,已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了“伊斯坎德爾”導彈,可威脅美國在歐洲的6個空軍基地及在波蘭和羅馬尼亞的陸基宙斯盾基地。
美國在韓部署THAAD系統的影響
對我形成導彈防御包圍圈,進一步提升亞太導彈防御能力
目前,以日本、韓國、臺灣和澳大利亞為主的亞太導彈防御系統初具規模。2020年美國駐日“宙斯盾”艦增加到7艘,日本本國“宙斯盾”艦達到8艘,韓國“宙斯盾”艦增加到6艘。“宙斯盾”艦載雷達和日本/臺灣部署的陸基雷達在我國周邊形成了嚴密的導彈防御包圍圈。
作為區域性導彈防御系統,“宙斯盾”和THAAD系統具備攔截遠程彈道導彈的潛力。美國已經在夸賈林環礁開展了3次聯合攔截試驗,驗證了“宙斯盾”系統和THAAD系統的協同作戰能力。繼關島部署THAAD之后,如果韓日繼續部署該系統,美國在亞太區域導彈防御的協同作戰能力將有很大提高,將實現全射程彈道導彈攔截能力。
推進全球反導戰略布局,提升聯合探測和多次攔截等能力
美國的在歐部署反導系統已經完成了第二階段工作,正在開展第三階段的部署工作。如韓國部署THAAD系統后,不僅能夠強化在亞太反導系統的攔截能力,還能夠提升導彈試驗監視能力、目標識別能力、聯合探測和早期探測能力、縮短導彈預警時間,為本土防御的多次攔截作戰奠定基礎。同時,美國在亞洲找到了分階段部署反導方案的立足點,推進針對中俄的全球反導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