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松堂 龔鈺哲 杜浩寧
總的來講,2015年度國外陸軍武器裝備發展動向主要體現在:陸軍裝備網絡化、精確化和無人化發展繼續得到大力推進;地面作戰車輛的體系化發展取得重大進展;防空反導裝備實彈攔截試驗捷報頻傳;陸軍航空兵裝備加強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建設;陸軍部隊及相關裝備頻繁進行實戰演習、部署和使用。
陸軍裝備網絡化、精確化和無人化發展繼續得到大力推進
21世紀以來,網絡化、精確化和無人化是陸軍裝備發展的鮮明特點和總體趨勢,也是陸軍更好地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和一體化聯合作戰的物資基礎和必然要求,在2015年繼續得到大力推進。
網絡化
美國陸軍在2008年確定戰術通信網絡是其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認為未來每名分隊作戰人員都應具備通過戰術通信網絡共享和傳輸信息的能力,以獲得作戰優勢。為確保技術領先、縮短為部隊交付先進網絡裝備的周期,從2011年6月到2015年10月,美國陸軍已進行了10次每年兩度的網絡集成鑒定(NIE)試驗。該試驗將多種獨立的網絡裝備集成在一起進行一體化試驗,不僅分別評估各種裝備的性能,還綜合評估其互聯互通能力,試驗后經過改進完善再在下次試驗中繼續進行驗證,并以“能力組件”形式逐步擴大初始列裝和使用范圍,加快了戰術通信網絡的成熟和一體化。
美國陸軍在2015年繼續按計劃進行網絡集成鑒定試驗。第九次網絡集成鑒定(NIE15.2)試驗于2015年5-6月完成。試驗中,陸軍演示了一支500~600人的作戰營如何架設和快速轉移非密的無線指揮所。試驗表明,與需要布設大量電纜的有線指揮所相比,架設和轉移基于Wi-Fi的無線指揮所能大大節省時間,并減少遭敵火力打擊的可能性,從而獲得絕對作戰優勢。在該試驗中測試的信息網絡裝備還包括中層聯網車載電臺(MNVR)和陸軍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統(DCGS-A)的“增量1”版本2系統。MNVR能夠提供獨立于衛星的保密、可靠的地面通信能力,使指揮官具備快速的音頻、視頻和圖像信息交換能力。MNVR采用了寬帶網絡波形技術和士兵無線電波形技術,作為一個節點使信息能夠在不同的MNVR之間傳輸,直至到達目的地。MNVR實際上是一種使用視距通信波形的高帶寬聯網電臺,能為連級士兵提供與營級和旅級進行地面聯通的能力。DCGS-A是美國陸軍的關鍵C4ISR系統之一,主要用于情報分發和遠程分析,“增量1”版本1系統已在全球范圍內的美國陸軍中列裝,并在西非埃博拉救援行動中使用了101次。美國陸軍在測試“增量1”版本2系統的同時,還正在規劃實施DCGS-A“增量2”系統。
第十次網絡集成鑒定(NIE16.1)試驗于2015年9月25日-10月8日在得克薩斯州布利斯堡進行,約1.2萬名美國陸軍(主要是第1裝甲師和第82空降師)和空軍官兵參加了試驗,參試部隊還有英國的1個旅、意大利的1個空降營和其他13個北約國家的大約800名官兵。第1裝甲師擔任多國部隊聯合司令部,第82空降師則實兵實裝遂行聯合強制進入作戰行動。試驗評估的新能力包括聯合網絡能力、遠征指揮能力、持續作戰能力和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評估的主要作戰和編制概念包括聯合強制進入作戰、空地偵察作戰、持續作戰、聯合火力與化生放核爆一體化作戰。
精確化
打擊精確化是陸軍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立足的基礎,而精確制導彈藥則是精確化作戰鏈條中的“利劍”,21世紀以來一直受到主要國家的高度重視,相關項目在2015年度繼續取得重大進展。
美國陸軍于2014年下半年開始列裝的最新型“神劍-1B”精確制導炮彈,除能使用M109A6/A7和M777A2榴彈炮發射外,還在2015年初使用老式M109A2/A3榴彈炮配用M119A2裝藥系統進行了成功發射。美國陸軍于2014年初開始低速初始生產的M1156精確制導組件(PGK)在2014年12月通過了初樣驗收試驗,在試驗中有些炮彈實現了10米以內的精度。在2015年4月使用M109A6榴彈炮進行的首批產品驗收試驗中,平均精度小于10米,可靠性達到97%。美國陸軍對PGK的總需求量超過10萬枚,并于2015年5月與主承包商軌道ATK公司簽訂了1.2億美元的全速生產合同;該公司到2015年8月已生產約1.2萬枚PGK,并將于2016年初至2018年初完成向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澳大利亞陸軍和加拿大陸軍的交付工作。
意大利研制的最大射程達80千米的遠程型“火山”制導炮彈于2015年進入低速初始生產和定型試驗階段,計劃2016年底開始交付,2017年列裝的同時啟動全速生產。該彈采用GPS接收機、慣性導航測量裝置,也可選裝激光導引頭,可使用52倍口徑和39倍口徑155毫米榴彈炮發射。該彈2014年12月在南非進行的一次發射試驗中,射程達到70千米,精度在10米以內;其發展目標是采用半主動激光/紅外導引頭,最大射程達到100千米,精度達到米級。
無人化
據預測,到2020年前后美軍戰斗力將有1/4來自以無人機為主的無人化平臺。美國陸軍已為旅戰斗隊和火力旅編配了RQ-7B“影子-200”、RQ-20A“美洲獅”、RA-11B“大鴉”無人機系統,為戰斗航空旅編配了MQ-1C“灰鷹”無人機系統,并經歷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實戰檢驗。“影子-200”無人機到2015年上半年已完成100萬小時作戰飛行,包括在敘利亞進行的反“伊斯蘭國”行動中的作戰飛行。所有這些都凸顯了無人機在當今和未來作戰中的重要性。
美國陸軍在2015年5月亞特蘭大國際無人系統協會年會上透露,將為“影子-200”無人機安裝新型發動機和改進型通信系統。根據設計,新型發動機平均重大故障間隔時間1000小時(現役發動機是269小時),平均大修時間500小時(現役發動機是250小時),并能使用重油燃料以簡化后勤負擔。2015年6月23日,美國陸軍授予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19架改進型“灰鷹”無人機的全速生產合同,計劃2018年9月完成交付。改進型“灰鷹”采用205馬力DEL-120柴油循環發動機取代160馬力渦輪增壓柴油機,使續航時間從25小時增加到50小時。
在2015年2月的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韓國厚成有限公司宣布,將向韓國陸軍交付120套“遠眼002B”無人機系統(每套系統編配4架無人機)。該機為手持發射的固定翼無人機,通過氣囊系統回收,手持控制系統控制;翼展1.8米,長1.44米,最大起飛重量3.4千克,最大時速80千米,續航時間70分鐘,有效作用距離10千米;有效載荷為機鼻位置安裝的固定式光電/紅外裝置,可進行平面/傾斜掃描,用于提供近距離情報、監視、目標獲取和偵察能力。
美國陸軍還于2015年開始執行多項無人駕駛地面車輛的采辦計劃,包括“人力運輸機器人增量Ⅱ”系統(MTRS,計劃2016年第二季度發布招標書)等,下一步將實施“單兵通用機器人系統”(CRS-1,計劃2017年第一季度發布招標書)和“班組多用途裝備運輸車”(SMET,計劃于2019-2022年開始工程與制造研發階段)。
地面作戰車輛的體系化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地面作戰車輛體系化發展起始于美國陸軍已下馬的未來戰斗系統(FCS)由8種車輛組成的有人駕駛地面車輛和已裝備的由10種車輛組成的“斯特賴克”系列裝甲車;經過前些年的不懈努力,世界主要國家陸軍地面作戰車輛體系化發展在2015年取得重大進展,并將逐步進入初始列裝使用階段。
M109A7自行榴彈炮系統成功采辦
2015年4月9日,美國陸軍正式接收了首批3套生產型M109A7“帕拉丁”綜合管理(PIM)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系統。該系統是現役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彈炮系統的最新改進型,每套系統由1門PIM白行榴彈炮和1輛PIM野戰炮兵彈藥補給車組成,并于2014年6月被正式定型為M109A7和M992A3。M109A7系統在機動能力、戰場生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方面都有所增強,如在機動能力方面,功率/重量比從18.7馬力/噸提高到19.07馬力/噸,最大時速從56.3千米提高到64.4千米,使機動能力有了較大提高,能夠與現役“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戰車在戰場上保持同步。該炮將于2016年下半年進行作戰試驗鑒定,2017年2月開始大批量生產,到2027年采購580套,全部取代現役M109A6。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美國陸軍負責采辦、后勤和技術的陸軍助理部長(兼陸軍采辦執行官)熙若女士和地面作戰系統項目執行官巴賽特準將都認為,M109A7項目的成功采辦正在對陸軍裝備采辦方式轉變和一體化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在裝備采辦方式轉變方面:該項目促使陸軍將反恐作戰期間以滿足戰場緊急需求為特征的裝備快速采辦方式,向正常的傳統采辦方式轉變;熙若將M109A7形容為“一條被簡易爆炸裝置羈絆的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認為采用傳統采辦程序的M109A7,通過將成熟技術有機集成到現有平臺進行升級改進以使其達到最佳技術狀態,有助于逐步實施“增量”改進方案并大大降低風險;陸軍其他地面作戰平臺,如“艾布拉姆斯”坦克,“布雷德利”戰車和“斯特賴克”裝甲車等,都將繼續采用這種采辦模式進行升級改進。在裝備一體化推進方面:該項目的成功有助于實現陸軍裝甲旅戰斗隊主戰平臺的一體化協同發展——M109A7是裝甲旅戰斗隊第一種采用這種機動和懸掛結構的主戰平臺,以后還將陸續裝備更多類似的能夠在裝甲旅戰斗隊內具有很強通用性的主戰平臺,如ECP2型“布雷德利”戰車改進項目和多用途裝甲車新研項目等;所以M109A7不僅是一種取得成功的最新改進型主戰平臺,它更是裝甲旅戰斗隊真正實現裝備現代化計劃的第一步。
美國陸軍還在2015年8月25日宣布,決定選擇奧斯科什防務公司為聯合輕型戰術車的單一承包商,并簽訂了67億美元的固定價格低速初始生產合同,使該車于2015年底進入低速初始生產階段。該車在防護性、機動性、有效載荷等方面都具有跨越式提升,將用于填補現役“悍馬”車與“姆拉普”防地雷反伏擊車之間的能力缺口,進而使陸軍輕型輪式車輛裝備呈現出體系化發展特征。
俄羅斯正在構建新一代陸戰武器平臺裝備體系
2015年5月9日,在莫斯科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俄軍在紅場首次公開展示了由T-14“阿瑪塔”主戰坦克、T-15重型步兵戰車、“庫爾干人-25”履帶式步兵戰車、“回旋鏢”8×8裝甲車、“臺風”6×6裝甲車、2C35“聯盟-CB”152毫米自行榴彈炮等組成的新一代陸軍裝備體系。這些新型陸戰平臺均采用先進設計理念和大量新技術,綜合戰技性能和信息化水平比現役同類裝備有了跨越式提高。
在總體設計上,由“阿瑪塔”、T-15、“庫爾干人-25”、“回旋鏢”組成的新一代裝甲突擊裝備體系,體現出更加重視防護性能和車族化、通用化和信息化發展的突出特點:均采用無人炮塔并安裝主動防護系統,尤其是“阿瑪塔”是目前世界上第一種采用無人炮塔的主戰坦克;裝甲車均采用動力裝置前置、載員艙后置和能提高防地雷能力的V形車底等西方總體設計思路,突破了俄軍坦克裝甲車輛的傳統設計理念。俄將于2016年開始對“阿瑪塔”進行國家試驗,一批“阿瑪塔”坦克、“回旋鏢”裝甲車和“庫爾干人-25”步兵戰車將陸續列裝。“聯盟-CB”是采用全新設計理念和工程技術的新一代自行榴彈炮,整體性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將與2012年開始列裝的新型“旋風-G”遠程多管火箭炮、“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導彈共同構成俄陸軍未來20~30年遠程精確打擊和壓制火力體系,滿足一體化聯合火力打擊需求。
英國正式宣布采購“埃阿斯”車族
2015年9月15日,英國在倫敦第九屆英國國際防務安全與裝備展上宣布,其正在研制的履帶式偵察專用車(Scout SV)已正式更名為“埃阿斯”(Ajax)偵察車,并展出了首輛炮塔式樣車。英國陸軍2014年9月授予通用動力英國公司35億英鎊(約54億美元)、589輛“埃阿斯”車族的生產合同,用于取代20世紀70年代裝備的CVR(T)履帶式裝甲偵察車。“埃阿斯”既是該車族的總體名稱,更是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炮塔上裝備了CTA國際公司40毫米埋頭彈武器系統(CTAS)的炮塔式偵察車的專用名稱。在589輛“埃阿斯”車族中,“埃阿斯”偵察車數量最多,為245輛。該車族中之前被統稱為“防護機動偵察支援車”(PMRS)的5種無炮塔式車輛也分別進行了重新命名:偵察支援車叫“阿瑞斯”(Ares),訂購了93輛;指揮控制車叫“雅典娜”(Athena),訂購了112輛;裝備維修車叫“阿波羅”(Apollo),訂購了50輛;裝備救援車叫“阿特拉斯”(Atlas),訂購了38輛;工程偵察車叫“阿耳戈斯”(Argus),訂購了51輛。所有這些名稱都來自希臘神話中“各路英雄”的名字,暗喻英國陸軍對該車族寄予厚望。“埃阿斯”車族將于2017-2024年完成交付。
與采用30毫米非穩定式機關炮、僅12噸重的CVR(T)裝甲偵察車相比,“埃阿斯”偵察車的所有性能都將大幅提高。42噸的車重將使其具有很強的防護能力,40毫米CTAS機關炮則大大提高了火力打擊能力。然而,“埃阿斯”偵察車的最大特點還是其功能強大的傳感器系統和車輛電子系統,不僅大大提高了車輛性能,還能將傳感器數據分發給其他車輛、友軍和上行指揮鏈,將大大增強英國陸軍的C4ISR能力。
另外,2015年7月1日,英國國防部與CTA國際公司簽訂了價值1.5億英鎊(2.36億美元)的合同,訂購515門40毫米CTAS機關炮,其中245門用于“埃阿斯”偵察車,245門用于正在實施的“武士”步兵戰車能力持久計劃(WCSP)改進項目,剩余25門用于彈藥鑒定、試驗和訓練。英國陸軍正在改進380輛“武士”步兵戰車,其中245輛繼續用作步兵戰車,135輛用作工程和炮兵支援車,不安裝CTAS機關炮。
法國陸軍繼續推進“蝎子”計劃作戰車輛的研制和改進
在2014年12月5日簽訂7.52億歐元(9.29億美元)EBMR多用途裝甲車研發、制造和保障合同的基礎上,法國國防采辦局2015年3月5日正式授予奈克斯特系統公司“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改進項目合同,因為改進200輛“勒克萊爾”是“蝎子”計劃第一階段的重要內容。該改進項目合同價值3.3億歐元(3.5億美元),其中包括改進18輛基于“勒克萊爾”底盤的DCL裝甲救援車,預計2020年開始交付。該項目將把“勒克萊爾”的使用壽命延長到2040年,并提高應對包括非對稱威脅在內的各種作戰環境的能力。改進后的“勒克萊爾”坦克和救援車分別被命名為“勒克萊爾-R”和DCL-R。主要改進包括:研制和安裝新的裝甲組件,以提高坦克對簡易爆炸裝置之類新威脅的防護性能;將坦克集成到SICS數字化信息系統(即“蝎子”作戰指揮信息系統)中;安裝信息戰術數字無線電系統,該系統是“接觸”作戰電臺項目的組成部分。
作為“蝎子”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法國陸軍到2015年8月已為17個團裝備了“菲林”士兵系統,主要裝備作戰小組組長、班長、排長和特種作戰部隊等。法國陸軍共采購了18552套“菲林”系統,2019年完成交付。
2015年2月12日,法國中程導彈(MMP)反坦克導彈首次發射試驗取得成功,法國陸軍已訂購了400部發射架和2850枚導彈,計劃2017年開始交付。MMP導彈可以安裝在多種作戰車輛上,用于取代現役“米蘭”反坦克導彈。MMP配用雙模自動導引頭和140毫米串聯戰斗部及雙向數據鏈,具有“發射后不管”能力;采用人在回路和非視距發射模式,可直接攻擊也可頂部攻擊,還能夠從密閉空間發射。導彈最大射程4000米,是“米蘭”的2倍,而發射架和導彈重12千克,與“米蘭”相當。
其他相關國家比較重要的地面作戰車輛項目在2015年也取得了重要進展。2015年6月24日,德國陸軍正式接收首輛“美洲獅”步兵戰車,到2015年底共接收7輛。德國陸軍訂購了350輛“美洲獅”,將于2020年完成交付,用于取代1971年列裝的“黃鼠狼1”步兵戰車(最新改進型“黃鼠狼1A5”曾部署到阿富汗戰場使用)。德國陸軍正在形成由“豹2”主戰坦克、“美洲獅”履帶式步兵戰車、“拳擊手”輪式步兵戰車和PzH2000自行榴彈炮組成的地面作戰車輛體系。德國國防部長還于2015年5月底在德國議會宣布,計劃與法國合作啟動到2030年前后取代“豹2”的新型主戰坦克的研制,新型主戰坦克將采用萊茵金屬公司正在研制的130毫米坦克炮。
2015年7月16日,印度國防部邀請10家印度公司就拖延已久的未來步兵戰車項目提交設計方案。印度計劃自行研制生產2610輛可空運的兩棲型未來步兵戰車,用于取代老化的俄制BMP-1和BMP-2步兵戰車。印度要求該車重20~22噸,能攜載3名乘員和7名徒步士兵,安裝射程4~5千米的反坦克導彈、40毫米榴彈發射器和射程為2千米的輔助武器及7.62毫米同軸機槍,還要求具備核化生防護能力以及防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的能力。
防空反導裝備實彈攔截試驗捷報頻傳
近幾年來,國外陸軍在壓縮部隊員額、精干編制體制、減少老舊裝備以推動陸軍向“少而精”發展的同時,還大力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以搶占新的軍事競爭制高點。防空反導部隊屬于加強建設的新型作戰力量之一,防空反導裝備則在2015年的實彈攔截試驗中捷報頻傳,相關系統研發也取得較大進展。
2015年5月28日,美國陸軍正在研制的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IBCS)在白沙導彈靶場成功進行了首次攔截試驗,參與試驗的“愛國者”PAC-2系統成功攔截了彈道導彈靶彈,標志著歷時5年研制的IBCS系統已進展到飛行驗證階段。此次攔截試驗驗證了IBCS系統對PAC-2系統攔截作戰全過程的指揮控制。致力于實現美國陸軍現役和未來防空反導系統一體化的IBCS系統,將對未來防空反導作戰產生重要影響:一是增強現有防空系統的網絡化作戰能力;二是增強現有防空系統的巡航導彈防御能力;三是實現戰區反導的立體多層協同攔截作戰能力。2015年11月12日和19日,“愛國者”PAC-3系統在IBCS系統試驗中分別成功攔截了1枚巡航導彈靶彈和1枚模擬現代戰場環境中戰術彈道導彈的老式“愛國者”導彈。
2015年11月1日,美國陸軍“薩德”(THAAD)末段高空區域防空系統和海軍的“宙斯盾”反導系統在西太平洋威克島附近海域進行了一次聯合反導試驗。在這次展示美軍多層聯合反導能力的復雜反導作戰試驗中,首先由C-17運輸機在威克島西南海域發射1枚近程空射靶彈飛向指定海域,隨后“宙斯盾”系統發射“標準-3”攔截彈進行中段攔截;在“標準-3”由于飛行初期失靈導致攔截失敗后,“薩德”系統則成功攔截并摧毀了處于飛行末段的靶彈。
2015年12月10日,美國分別在不同地點試射了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發射“標準3”Block IB攔截彈)、“愛國者”PAC-3反導系統(發射最新改進型PAC-3 MSE導彈)、與以色列聯合研制的“箭-3”反導系統,均取得成功。其中,具備反低軌道衛星潛力的“標準3”Block IB和“箭-3”為中段攔截試驗,PAC-3 MSE為末段攔截試驗。陸基“宙斯盾”系統當天在夏威夷考艾島太平洋導彈靶場進行的首次攔截試驗中,美國空軍C-17運輸機發射了1枚空射靶彈后,AN/TPY-2前沿基地雷達捕捉并跟蹤到目標,隨后由AN/SPY-1雷達進行后續跟蹤,并指揮陸基“宙斯盾”系統發射“標準-3”Block IB攔截彈,攔截彈的動能殺傷器成功捕獲目標靶彈的再入飛行器并進入其航線,隨后通過直接碰撞方式將其擊毀。當天在以色列進行的“箭-3”反導攔截試驗中,以空軍戰斗機發射的“先進銀麻雀”靶彈越過地中海向以色列飛行了5分鐘后,“箭-3”反導系統的預警雷達成功捕捉到靶彈,并從靶彈發射的多個假目標中識別出“真實”彈頭,隨后通過作戰管理控制系統對目標進行分析、跟蹤并制定攔截方案,“箭-3”攔截彈發射后成功按預定飛行軌跡在大氣層外低軌道上通過直接碰撞摧毀了目標。美國陸軍當天在白沙導彈靶場成功進行了“愛國者”PAC-3 MSE導彈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試驗,試驗中發射了2枚PAC-3 MSE導彈,第1枚就準確命中了目標。
其他相關國家的防空反導武器系統在2015年也都取得了較大進展。俄羅斯陸軍的最新改進型“山毛櫸-M3”防空導彈系統于2015年4月交付部隊開始進行國家試驗鑒定,計劃2016年列裝。該系統最大射程70千米,比“山毛櫸-M2”提高25千米;具備反隱身目標能力,可在強電子干擾環境中對距離2500~70000米、高度15~30000米內的作戰飛機、巡航導彈、直升機和空地導彈等空氣動力目標具有高效攔截殺傷能力,并可攔截最大飛行速度3000米/秒的戰術彈道導彈。
2015年5月5日,印度陸軍舉行了“藍天”防空導彈系統的服役儀式,標志著陸軍型“藍天”正式列裝。2015年6月,德國國防秘書宣布決定采購中遠程防空系統,共計劃采購8~10個連套,以滿足其對TLVS戰術防空反導系統的需求。2015年8月24日,薩伯公司宣布英國再次購買4套最新生產型“長頸鹿”AMB雷達系統(2008年已購買6套),計劃于2015~2018年交付,這些雷達系統計劃用于英國陸軍的未來區域防空系統。
陸軍航空兵裝備加強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建設
陸軍航空兵是近幾年來國外陸軍正在加強建設的另一類新型作戰力量,尤其是美國陸軍在2015年繼續實施2014年初制定的陸軍航空兵重組計劃(ARI),大力加強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建設。
隨著OH-58D“基奧瓦勇士”武裝偵察直升機的逐步退役(計劃至2017年3月全部退役),美國陸軍已決定組建有人/無人混編陸航營,為現役師屬戰斗航空旅的攻擊直升機營編配24架最新改進型AH-64E“阿帕奇·衛士”攻擊直升機和1個MQ-1C“灰鷹”無人機系統連,為重型攻擊偵察營編配24架AH-64E和3個RQ-7B(V2)“影子”200無人機系統排。首個重型攻擊偵察營已于2015年3月組建完畢,計劃到2019財年完成10個營的組建,并全面具備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從2007年開始到2015年10月,陸軍航空兵已進行了585萬小時的有人/無人協同訓練飛行和作戰飛行。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亦稱為互操作等級(LOI),共分為5級:第1級(LOI 1)是指有人機能接收和傳輸無人機的輔助圖像或數據;第2級(LOI 2)是指有人機能直接從無人機接收圖像或數據;第3級(LOI 3)是指有人機能控制無人機的有效載荷;第4級(LOI 4)是指有人機能控制無人機的起降,從而減少無人機的起降次數;第5級(LOI 5)是指有人機能全面控制無人機包括起降在內的所有功能。到2015年10月,美國陸軍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達到的水平是:在實戰中達到了LOI 2級水平,即“阿帕奇”機組人員能通過非戰術通用數據鏈的一體化多頻帶數據鏈,接收無人機系統傳感器的視頻流,并能轉發給其他類似的“阿帕奇”直升機或裝備有單系統遙控視頻終端(OSRVT)的地面部隊;在試驗中則達到了LOI 3級和LOI 4級水平,所有安裝戰術通用數據鏈的無人機系統均可由AH-64E機組人員在50千米外的地方進行控制,直升機可直接接收無人機傳感器數據并傳輸至100千米外的地面站,大大提高直升機機組人員和地面指揮官的態勢感知能力、目標探測能力,進而提高網絡中心戰能力。
美國陸軍還決定研制功率更大、燃油效率更好的新型發動機,并于2015年9月24日正式發布改進型渦輪發動機項目(ITEP)的建議征求書,用于更換美軍現役“阿帕奇”、“黑鷹”等近3000架中型直升機20世紀70年代裝備的通用電氣公司的T700發動機,使其具備更遠的航程和更強的作戰能力。T700發動機在高溫高海拔的阿富汗作戰環境中已顯得力不從心,為了執行作戰任務,有些情況下機組人員不得不減少所需的機載人員和裝備。與T700發動機相比,美國陸軍在建議征求書中對新型發動機提出的要求是:功率增大50%的同時,燃油消耗降低25%;體積必須與T700相當;溫度在35℃時能夠在約1830米的空中執行任務。預計競爭將在通用電氣公司的單轉子GE3000發動機和先進渦輪發動機公司(ATEC)的雙轉子HPW3000發動機之間展開。
2015年9月28日,印度與波音公司和美國政府簽訂了22架AH-64E直升機及機載設備和15架CH-47F“支奴干”重型運輸直升機的采購合同(價值30億美元),交付工作將于2018年9月-2020年3月完成。合同中的直升機平臺屬于印度與波音公司的直接商業銷售,而機載武器、傳感器、雷達、訓練設備及各種其他部件屬于印度與美國政府的對外軍售協議,包括812枚AGM-114L-3“長弓·海爾法”反坦克導彈、542枚AGM-114R-3“海爾法Ⅱ”反坦克導彈、242枚Block 1-92H“毒刺”空空導彈、12部AN/APG-76火控雷達。波音公司確認,印度還可能再訂購11架AH-64E和7架CH-47F。
另外,印度自行研制的輕型戰斗直升機在2015年進行了各種環境試驗:2015年1月,該機進行了高海拔寒區試驗;6月,在沙漠地區進行了低海拔熱區試驗,當時駕駛艙外溫度為42℃,駕駛艙內則高達近60℃;8月底,該機裝備了光電設備吊艙、火箭彈發射器、炮塔和空空導彈發射架進行了高海拔熱區試驗,當時試驗地區海拔3200~4800米,溫度13℃~27℃。根據計劃,該機將于2016年中進行攜載武器的發射試驗,2016年12月具備初始作戰能力,2017年初開始為印度陸軍訂購的114架和空軍訂購的65架進行系列生產。
陸軍部隊及相關裝備頻繁進行實戰演習、部署和使用
2015年的世界安全形勢整體仍算大體平穩,但卻暗流涌動且局部熱戰不斷:朝鮮半島持續緊張,日本加緊擴軍備戰,美軍直接攪局南海,烏克蘭危機持續無解和敘利亞上演多方混戰并引發美、俄、歐明爭暗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巴黎恐襲,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阿盟出兵也門空襲“胡塞”反政府武裝等等,可謂令人眼花繚亂。為了應對危機和熱戰,主要國家對陸軍部隊及其裝備進行了頻繁的實戰化演練部署,還多次在實戰中進行作戰使用,而反政府武裝的一些“戰果”也總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2015年1月15日,美國和韓國正式成立由駐韓美軍第2步兵師和韓國1個裝甲旅組成的美韓聯合陸軍師,目的是培養適應能力以制止和擊敗未來挑釁,提高韓國的防御能力。該師的成立將突破《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的框架,使駐韓美軍不僅是遏制朝鮮的“地方軍”,更是美國在東亞地區追求戰略目標的“機動部隊”。美國國防部長還于2015年3月20日批準向駐扎在韓國凱西兵營的美軍增派一個M270A1多管火箭炮營。M270A1能發射最大射程70千米的M31制導火箭彈和最大射程300千米的陸軍戰術導彈,具有很強的且被實戰驗證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2015年12月1日,美國陸軍宣布計劃從2015年12月開始,將其儲存在德國科爾曼基地用于美軍輪換部隊訓練的裝甲裝備的一部分預置到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立陶宛等東歐國家的前沿陣地,以支持“害怕”俄羅斯的東歐盟國應對諸如烏克蘭之類的危機。美國陸軍儲存在德國的裝甲裝備被稱為“歐洲行動套件”(EAS),是一系列適合裝甲旅戰斗隊使用的裝甲裝備,主要包括最新改進型M1A2 SEP V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M2A3/M3A3“布雷德利”步兵/騎兵戰車和裝甲旅戰斗隊使用的其他裝備。EAS裝備在東歐的首批預置地點是羅馬尼亞的一個空軍基地、保加利亞的一個訓練基地和立陶宛的一個基地,未來還計劃在其他東歐國家進行裝備預置。美國陸軍透露:計劃在羅馬尼亞預置約700件裝備,在保加利亞預置約500件,在立陶宛預置約200件;在德國的科爾曼基地將保留約8000件裝備,在德國的格拉芬沃爾基地將保留約2000件裝備。
俄羅斯國防部于2015年11月17日發表視頻顯示,俄軍已在敘利亞部署了地面炮兵部隊,有6門2A65 152毫米牽引榴彈炮在為敘利亞政府軍試圖擊退IS攻勢的作戰提供火力支援。該炮發射底排彈最大射程29千米,最大射速7發/分,持續射速2發/分。2015年10月23日,敘政府軍使用俄提供的TOS-1“日炙”重型噴火坦克(也稱溫壓多管火箭炮)轟擊叛軍陣地。
2015年9月19日,日本安倍政府安全保障相關法案獲得通過,日本防衛省則著手構建所謂面對安保環境變化的全覆蓋對應機制,加快建立所謂“離島遭受武力攻擊”的應對力量。日本陸上自衛隊已于2014年11月決定采購52輛美制AAV7A1水陸兩棲突擊車,2016年底交付完畢,并計劃在2017年完成組建負責離島登陸和奪取作戰、裝備AAV7A1突擊車的“水陸機動團”。離島登陸和奪取作戰任務目前由西部方面隊約700人的普通科連隊承擔,“水陸機動團”將以該連隊為基礎組建,建立時近2000人,并計劃增加至3000人,達到旅的規模。日本還正在研制更先進的兩棲突擊車,該車使用改進型主戰坦克發動機及新的噴水推進技術,比已有40年歷史的AAV7A1擁有更好的水上機動性和更快的行駛速度,全尺寸原型車已于2015年上半年進入水池測試階段。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1月23日,英國政府發布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及戰略防務與安全審查》報告。該報告提出的“2025年聯合部隊”構想對英國陸軍的規劃如下:陸軍保持現役8.2萬人不再縮減;編制2個裝甲步兵旅、2個打擊旅、1個空中突擊旅(即第16空中突擊旅,而不是16個空中突擊旅)、6個步兵旅,1個混合作戰旅,1個情報/監視/偵察旅,4個“阿帕奇”直升機中隊、4個“野貓”直升機中隊、3個“守望者”無人機連,2個“美洲豹”直升機中隊、3個“支奴干”直升機中隊、2個“默林”Mk2直升機中隊;賦能部隊,包括炮兵部隊、工兵部隊、后勤部隊。與2013年7月發布的修訂版《陸軍2020計劃》相比,該報告將陸軍的裝甲步兵旅和步兵旅各減少1個,但新增了2個打擊旅,每旅5000人,將裝備已訂購的589輛“埃阿斯”車族和籌劃中的約300輛新型8×8步兵戰車,并決定不采購美制AH-64E,而是改進現役AH-64D“阿帕奇”武裝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