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長科 黃 毅(. 福建省古田縣農業局,福建 古田 3500;.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古田銀耳產業成功轉型升級的啟示
鐘長科1黃毅2
(1. 福建省古田縣農業局,福建 古田 352200;2.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關鍵詞銀耳產業;升級換代;成功啟示;福建古田
福建省古田縣被譽為“中國食用菌之都”,其銀耳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5%,“古田銀耳”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古田縣銀耳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是得益于古田縣優越的地理環境,縣內 37平方公里的翠屏湖,為穩溫結實的銀耳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小環境氣候條件;二是得益于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銀耳屬“短、平、快”栽培品種,栽培周期僅 38~45天,栽培者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使生產效率逐漸提高;三是得益于幾屆古田縣政府 30余年來對產業持之以恒的引導,縣食用菌管理局的傳承、發揚;四是得益于銀耳產業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一朵銀耳養活 24種人”,匯集成銀耳產業,推動銀耳產業鏈的延伸;五是得益于日益完備的物流體系。銀耳產業帶動當地數萬從業者共同致富,推動古田縣城房價提升至每平方米過萬元。這在全國縣級城市中極為罕見,開創了居民群眾和政府雙贏的局面。銀耳產業毋庸置疑成為古田縣農業支柱產業。
古田銀耳產業經歷了30余年的積累與沉淀,30年前古田人戴維浩成功開發出銀耳袋式栽培模式,實現了銀耳從野生(段木)到人工栽培的質的轉變。這是銀耳栽培的第一次革命。經過古田數以萬計栽培者的不斷實踐和完善,逐漸形成穩定、高產的銀耳栽培產業。隨后有人開始雇傭專業生產菌棒制作隊伍,完成銀耳菌棒的制作與滅菌,繼之銀耳產業生產全過程中的每一個生產節點都出現了細化的專業社會分工團隊,古田縣銀耳生產得到大規模普及。這是銀耳產業的第二次革命。近幾年,勞動力成本的日漸提高,迫使古田銀耳產業再次轉型升級。通過政府引導,民間投資,成立菌棒(菌包)制作中心(以下簡稱為中心),轉變一家一戶分散菌棒生產模式為企業集約菌棒制作模式,將菌棒制作、滅菌等最繁瑣、最費力的生產環節,全部交給企業完成。全自動銀耳菌棒生產線由此誕生,并迅速得到推廣。這是銀耳產業化生產的第三次革命。
企業開發出全自動機械化的工業生產模式,完成菌棒制作的前端工藝。每臺設備可以自動完成套袋、填料、封口、打孔、貼膠布等環節的操作程序(圖1~10)。每個工作日,每臺(班)設備的效率為1萬棒,1位操作工可以同時管理4臺設備;而傳統的簡單機械填料方法每完成1萬棒需要9名操作工。該設備不僅適用于銀耳菌棒生產,也可用于香菇、猴頭菇等的菌棒生產。雖然一臺自動填料設備的投資額高達 40萬元,但是只要每日穩定滿負荷生產,僅需要一年多,所節省的人工費就可抵消購買設備的費用。

圖1 攪拌好培養料提升至“雙子星”分配槽

圖2 全自動制棒機

圖3 自動套袋

圖4 自動扎口

圖5 全自動打孔

圖6 全自動帖膠帶封口機

圖7 人工上滅菌架

圖8 使用液壓叉車

圖9 送入常壓滅菌鍋

圖10 滅菌后料棒送栽培戶
填料后,料棒置于專用滅菌架上,使用鏟車推入雙門常壓蒸汽滅菌鍋進行蒸汽滅菌,滅菌結束后用液壓鏟車將料棒搬至運輸車上,送到附近鄉村栽培者指定接種室內卸車,各家各戶自行接種。古田栽培所需要的銀耳菌種,來自當地30多家菌種企業,由于銀耳屬于雙菌絲類型,并非單一菌絲類型,接種有一定技術難度。栽培者購回銀耳菌種后,由專業團隊完成菌棒接種,在適溫下培養。這種做法,既減少了菌棒(菌包)制作中心的接種設施與設備投入,又使其規避了菌種風險。
古田銀耳栽培者積累了二三十年銀耳接種、培養、出菇管理的經驗,栽培銀耳早已輕車熟路,家里老人與婦女常利用農閑時間進行管理,栽培規模多控制在2萬~5萬棒。采收后的鮮耳,送到專業烘烤企業加工,再由專業經銷商發送到全國各地市場銷售。
古田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理環境差異,造就了不同的小環境氣候條件,菌棒(菌包)中心可以根據各鄉鎮所處的地理環境結合菌棒供應的時間差,安排生產。全縣食用菌菌棒(包)年生產量高達 10億棒,僅銀耳就達5.5億棒。僅僅3年,原來遍布全縣各角落的1 000多個作坊式滅菌鍋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迅速發展起來的大小菌棒(包)中心30余家,其中年生產菌棒數量達2 000萬棒的企業有十多家。
古田銀耳產業成功升級換代,徹底告別了傳統農家作坊使用船型滅菌鍋滅菌的時代,在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的同時,使數以萬計的栽培者從季節性生產中解放出來,他們只需要致力于接種、培養、出菇等環節。其生產的新鮮銀耳供給專業廠家進行烘干,或由專人冷鏈包裝,發往全國各地消費市場,也有的進行粗加工或深度加工成延伸產品后出售,同時廢菌棒也有專人收購后進行再開發利用(作燃料或作冬季金針菇栽培原料)。社會分工的細化,帶動了古田銀耳產業的健康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當地栽培者的生活水平。
3.1天時、地利、人和
一個新產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解決省會福州用電問題,攔溪建壩蓄水,建成古田水電站,舊縣城被淹,37平方公里翠屏湖由此誕生,寬廣的湖面調節著古田縣的春夏秋冬氣候,為當地提供了風調雨順的穩定氣象條件,加之古田全縣境內海拔高度差60~1 200米,形成了不同的小氣候環境。栽培者能夠根據其所在地的氣候條件,安排相適應的栽培品種,形成多品種周年性連續栽培。廣泛的群眾生產基礎,眾多栽培者30年實踐積累的豐富經驗,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國食用菌之鄉”。
3.2推廣古田菌棒(包)制作中心模式應思考的問題
目前,各地食用菌主產區不斷出現菌棒(包)制作中心,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資者事先必須認識到,制作中心與工廠化栽培存在本質的不同,工廠化栽培屬于天天生產,設備幾乎是在滿負荷狀態下運行,在人工控制環境下有序定時定量產出產品;而“中心”屬于季節性生產,為分散的季節性栽培者服務。從目前各地情況看,有不少由政府推動的項目,運行都不甚理想。
(1)投資風險。我們認為,在推廣古田菌棒(菌包)制作中心模式前,應考慮當地是否有足夠的傳統群眾生產基礎,是否有相當的規模。近來各地多將發展食用菌當成精準扶貧項目,愿望是好的,但在新區,發展時間短,栽培者積累經驗不足,難以貿然接受“中心”所提供的菌棒,無法像古田菇農那樣自行完成接種及培養工序,各“中心”只得再添加接種、培養工序設施設備的投入,增加凈化車間、培養房、培養架等,必然存在投資與運行風險,即使政府有補貼也是杯水車薪。
(2)回報率問題。投資建設“中心”應根據所在地的地理資源,以多品種合理配置。而食用菌發展新區大多資源較貧乏,不具備如古田縣千米海拔高度差所形成的不同小環境氣候條件,新區栽培品種比較單一,群眾自主性栽培欲望較低,基礎較薄弱,往往“被栽培”。即使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但大多數僅是季節性生產,“中心”所添置的設備無法連續使用,設備利用率過低,難以取得理想、預期的經濟效益。
因此,筆者建議各地在引進古田“中心”模式前須慎重考慮,尋找適合當地氣候環境條件,市場接受度高的“短、平、快”區域性栽培品種組合。利用各地食用菌工廠化企業每年 3~5月生產淡季,穿插生產部分菌棒(包)提供給栽培者。經過幾年的實踐經驗積累,再確定是否建立“中心”。
總之,菌棒(包)供應中心模式尚屬于新事物,應全面考察當地是否有市場,技術是否跟得上等情況,否則,“剃頭擔子一頭熱”,往往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934(2016)04-2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