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李祇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次大會7月17日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閉幕,本屆大會審議通過了21處新的世界遺產地。其中,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藝術文化景觀和湖北神農架榜上有名。
由阿根廷、比利時、法國、德國、印度、日本和瑞士共同申報的勒·科爾比西耶現代建筑系列作品也成功入選。
勒·科爾比西耶(Le Corbusier)擁有瑞士、法國雙重國籍,生于1887年,1965年以77歲高齡過世。勒·科爾比西耶是近代建筑史上的傳奇人物。這次是勒·科爾比西耶的建筑作品第三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其作品2009年及2011曾被法國、日本共同推薦但并未成功。
這次列入世界遺產的一系列作品,從勒·科爾比西耶眾多建筑作品中精選了17處,分別位于德國、阿根廷、比利時、法國、日本、印度、瑞士等七個國家。勒·科爾比西耶運用了全新的方式來打造建筑,花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來完成這一系列作品,并稱之為“耐心的探究”。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勒·科爾比西耶作品代表人類創造性的才能,給當今世界的建筑帶來很大影響,并表示“不論是阿根廷拉普拉塔的庫魯切特博士宅邸(House of Dr Curutchet)、法國馬賽的公寓大廈(Unité dhabitation),還是印度昌第加的國會建筑群(The Complexe du Capitole)以及日本東京的國立西洋美術館,都反映了在20世紀的現代運動中,社會的需求如何被革新建筑技術所滿足。這批充滿創意的杰作亦象征了建筑實踐的跨國界”。
勒·科爾比西耶生于瑞士,年輕時就讀于藝術學校,其后周游各國學習建筑,到過布達佩斯、巴黎及意大利、德國等地,并到埃及和土耳其參觀探訪古代建筑群和伊斯蘭建筑,有“現代建筑旗手”及”功能主義之父“等稱號,不少著名的建筑師都曾在他的工作室待過。
從建材到設計,勒·科爾比西耶都對后世的建筑概念產生很大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初,他運用新的工業材料與技術取代使用已久的混凝土,為后代建筑帶來新的啟發;他曾提出用柱子代替墻身支撐建筑物,以應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激增導致的空間需求,雖然不被當時的人們接受,卻被現今的建筑師廣泛應用。?笏(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