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文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 510170)
?
華城排澇泵站新舊場址比較
李佳文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 510170)
工程在實施過程當中由于原泵址沿線房屋較密集,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較大,工程造價費用增加,造成原定站址建站方案難以實施。華城排澇泵站原舊址拆除重建由于附近房屋密集,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較大,現將移址新選排澇泵站場址。通過新舊泵站的泵房、跨堤涵管、出水口段的工程地質條件作相應比較,綜合比較新場址地質條件好,推薦選用新場址。
工程地質;泵址;特性;地質評價
華城排澇泵站位于五華縣華城鎮的五華河、潭下河、烏陂河三河交匯的澇區處,澇區總集雨面積9.0 km2。由于原排澇泵站年久失修,不能滿足正常的汛期排澇要求,為解決澇區澇災嚴重問題,計劃原華城排澇泵站將原址拆除重建。擬建排澇泵站布置緊靠五華河防洪堤,泵站采用堤后式廠房,其縱軸線垂直于河道防洪堤,泵站采用正向進、出水方式,依次布置前池、泵房、跨堤涵管及出水口段。工程等級為Ⅲ等,泵站主體及自排閘及別為3級,防洪標準按30 a一遇洪水設計。
但工程在實施過程當中由于原泵址沿線房屋較密集,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較大,工程造價費用增加,造成原定站址建站方案難以實施。為確保華城澇區整治工程的成效,有效解決華城澇區的內澇問題,應業主的要求,決定對華城排澇泵站場址進行變更選址。新選場址位于原址緊靠五華河上游500 m處。
2.1地形地貌
區域范圍地貌主要為丘陵、山麓斜坡堆積地貌和山前平原。區域內主要分布有兩大河流,一條為走向為北西~南東向的五華河;另一條為走向西南~東北向的琴江河。區域地面高程在100~180 m,地表植被發育一般。
新舊泵站場址區主要位于山前沖積平原中,地面高程在112.9~114.1 m,地面高程在112.0~119.6 m,地勢較為平緩,泵站位置為河堤路,其中涵管段所跨五華河左岸堤頂高程為119.6 m,該段五華河河床底高程為106.5 m。
2.2巖土組成及特性
本次勘察分別在新舊泵站場址的泵房、跨堤涵管及出水口段相應部位布置了鉆孔。(其中舊泵站場址布置機鉆孔11個,合計孔深238.7 m;新泵站場址布置機鉆孔9個,合計孔深180.5 m)根據地質測繪、鉆孔揭露及各項試驗統計,新、舊泵址場區地層分述如下:
2.2.1第四系(Q)
1)①層素填土(Qs):褐紅色、黃褐色,稍濕~濕,土質主要為粉質黏土,局部含砂礫、碎石,松散狀,本層分布普遍,揭露層厚3.1~6.8 m,平均層厚4.6 m,層頂高層113.3~118.7 m,層底高程110.2~114.5 m。中等壓縮性,經現場注水試驗為弱~中等透水性。
2)第四系沖積層(Qal),按其土質及砂質顆粒成分分為4個工程地質層:
②層粉質黏土:褐黃色,可塑,黏性差,局部夾雜薄細砂層,揭露層厚1.3~6.3 m,平均層厚3.5 m,層頂高程107.9~114.5 m,層底高程105.1~110.3 m。呈中等壓縮性,極微透水性,承載力特征值為120~140kPa,其平均飽和快剪Cq=6.0kPa,φq=9°,摩擦系數約0.25~0.30。
③-1細砂層:灰褐色、灰色,飽和,松散~稍密,含泥質5%~10%,該層各鉆孔內均有有揭露,揭露層厚0.5~3.2 m,平均層厚2.1 m,層頂高程107.0~110.8 m,層底高程106.7~108.1 m。呈中等透水性。承載力特征值為160~180kPa,摩擦系數約0.40~0.45。
③-2中粗砂層:褐黃色、土黃色,飽和,稍密~中密,局部含礫砂、圓礫、卵石,含泥質10%左右。該層在鉆孔中均有揭露,揭露層厚0.5~3.2 m,平均層厚2.6 m,層頂高層105.1~108.7 m,層底高程102.0~109.0 m。呈強透水性。承載力特征值為200~250kPa,摩擦系數約0.45~0.50。
③-3砂卵礫石層:灰色、灰白色,飽和,稍密~中密,卵礫含量40%~50%,粒徑1~6cm,磨圓度一般,分選性較差。該層在工程區普遍揭露,揭露厚度2.6~10.0 m,平均層厚6.5 m,層頂高程102.0~109.9 m,層底高程96.9~101.6 m。呈強透水性。承載力特征值為350~400kPa,摩擦系數約0.50~0.55。
2.2.2基巖(PZ1)
此次勘察中在新、舊場址泵房處所布置的鉆孔中有揭露,根據鉆孔揭露巖層的風化程度不同,將該層分為V全風化帶、IV強風化帶,分述如下:
V全風化泥質砂巖:硬塑狀態,巖芯呈土狀,質軟,水浸散裂,原巖結構可辨,鉆孔揭露層厚3.2 m,層底高程96.0 m。呈極微透水性。承載力特征值為200~250kPa,摩擦系數約0.35~0.40。
IV強風化泥質砂巖:褐黃色,濕,巖芯呈散體狀,質軟,手可掰斷,原巖結構清晰,該層未揭穿,鉆孔揭露厚度8.2 m。承載力特征值為400~500kPa。
新、舊泵站場址各部位工程地質條件分述見表1。

表1 新、舊泵站場址工程地質條件
2.3水文地質條件
場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潛水。潛水層主要分布在河流沖洪積形成的砂層、卵石層中,水位受季節和天氣的影響較大,主要依靠五華河河水地下徑流及大氣降水補給,受季節降水的影響,地下水位與地表水密切相關,隨著地表水的變化而變化[1]。
為了解場區土層的透水性能,此次勘察中在新舊場址區鉆孔中共進行注水試驗5段,及結合室內滲透試驗成果,綜合統計各層土滲透性見表2。

表2 現場注水試驗成果統計表 cm/s
3.1泵站廠房工程地質評價
根據現場勘查,原泵房基礎為人工砌筑的漿砌石平臺,地表均為人工填土,由于修筑年代過久,漿砌石平臺已開裂、損壞嚴重,砌石間水泥砂漿脫落,局部見有寬度約2cm的裂縫。擬建泵站位于原泵站附近位置,根據鉆探資料,泵站土層自上而下主要為人工填土,粉(砂)質黏土,細砂,中粗砂,砂卵礫石,泥質砂巖風化層。
①層人工填土層:多為表層耕植土及渠道挖方段兩側堆土,土質不均勻,未完成自重固結,不宜作為持力層;
②粉質黏土層:承載力特征值建議為100kPa~120kPa,承載力相對較低,易沉降,故不宜作為持力層;
③-1層細砂層:承載力較低,且含泥質,層面不穩定,不宜作為持力層;
③-2層中粗砂層:承載力特征值建議為250 kPa ~300 kPa,厚度小,不宜作為持力層;
③-3層砂卵礫石層:承載力特征值為350 kPa~400 kPa,且厚度大,宜作為持力層;
V層全風化泥質砂巖層:為巖體表層泥質風化層,厚度較薄,承載力特征值為200 kPa~250 kPa;
IV層強風化泥質砂巖:巖體承載力相對較高,承載力特征值建議為400kPa~500kPa,可作為樁端持力層;
由于擬建泵站為小型輸水泵站,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相對較低,綜合考慮建議擬建泵站地基加密處理,可采用換土墊層處理或旋噴樁處理;同時采用預制樁以③-3砂卵礫石層作為樁端持力層。
3.2跨堤涵管工程地質評價
該段堤頂高程為118.8 m,堤身填土層厚4.8 m,由于該段涵管穿堤段考慮涵管離堤頂較深(最深達9.6 m),同時堤頂公路為區內的主要交通要道,日常行車量較大,堤內房屋密集(離最近管線距離2.5 m)建議采用頂管施工方式。
3.3出水口段工程地質評價
舊泵站出水涵閘、消力池地基主要為③-1細砂層和③-2中粗砂層,其抗沖能力差,易發生滲透破壞,建議對砂層進行加密處理,可采用換土墊層或旋噴樁地基處理,在滲流出水口處設置濾層,消力池設排水孔,為防止五華河塌岸對消力池影響,建議消力池出水口設置防沖墻。漿砌石護坦可采用③-3砂卵礫石層為天然地基持力層。兩側修重力式擋墻護岸[2]。
4.1泵房工程地質評價
新場址泵站廠房位置現為水田,地面高程約114.8 m,地勢較為平整,泵房土層自上而下主要為,粉土、黏土,中粗砂,砂卵礫石,泥質砂巖風化層等。
②黏土層:承載力特征值建議為120kPa~140kPa,可作為天然地基持力層;
③-2層中粗砂層:頂面埋深4.9~6.3 m,不宜作為天然地基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建議為250 kPa ~300 kPa;
③-3層砂卵礫石層:頂面埋深4.9~6.3 m,可作為樁基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為350 kPa~400 kPa;
V層全風化泥質砂巖層:頂面埋深13.7~14.9 m,可作為樁基持力層,預制樁端阻力特征值建議為qpa=2000~2500kPa;
IV層強風化泥質砂巖:可作為樁基持力層,預制樁端阻力特征值建議為qpa=3000~3500kPa;
考慮泵站廠房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相對較低,綜合考慮新場址泵房地基采用樁下條形基礎或十字交叉梁基礎,同時采用預制樁以③-3砂卵礫石層作為樁端持力層也是可行的。
4.2跨堤涵管工程地質評價
該段堤頂高程為119.3 m,堤身填土層厚4.8 m,涵管兩端地勢較低,涵管埋深較淺,涵管附近主要為耕地,地下水位較低,根據涵管與鄰房和道路較近的情況,建議采用拉森鋼板樁支護;建議該段涵管采用鉆(沖)孔樁加內支撐支護。
4.3出水口段工程地質評價
出水口閘底高程110.0 m至河床底高程106.40 m相對高差3.60 m,坡角約30度。基礎置于②粉土層,建議涵管出水口設置防沖墻,出水口采取必要的消能防沖設施。
工程部位舊泵站場址新泵站場址新、舊場址對比泵房建議擬建泵站地基加密處理,可采用換土墊層處理或旋噴樁處理;同時采用預制樁以③-3砂卵礫石層作為樁端持力層。 建議泵站地基采用樁下條形基礎或十字交叉梁基礎,同時采用預制樁以③-3砂卵礫石層作為樁端持力層。 新、舊泵站泵房兩場址地質條件相差不大,但考慮如在舊場址應拆除原舊泵房基礎才能進行泵房基礎處理。
跨堤涵管堤內房屋密集(離最近管線距離2.5 m)建議采用頂管施工方式。 根據涵管與鄰房和道路較近的情況,建議采用拉森鋼板樁支護;建議該段涵管采用鉆(沖)孔樁加內支撐支護或新、舊泵站場址跨堤段地質條件相差無異,但舊場址緊臨民房,該段施工需采用頂管施工方式,相對于其它支護方式費用較高。
出水口段建議對砂層進行加密處理,漿砌石護坦可采用③-3砂卵礫石層為天然地基持力層。兩側修重力式擋墻護岸。 基礎置于②粉質黏土層,建議涵管出水口設置防沖墻,出水口采取必要的消能防沖設施。 新泵站場址出水口段位置為河道一級階地,地勢較緩,地層為②粉質黏土層,只需作防沖處理。相對于舊泵站場址出水口段直接與河水相切割,且地層為③-2中粗砂層,抗沖能力差,需進行加密處理。
通過對華城泵站新、舊場址的工程地質勘察,分別對兩個場址的泵房、跨堤涵管段及出水口段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逐一分析比較,見表3。

表3 新舊泵站場址工程地質條件簡評
綜合以上對比,舊場址泵房基礎應拆除原舊泵房基礎;跨堤涵管段舊場址采用頂管支護費用較高;舊場址出水口段基礎需進行加密處理。推薦選用新選泵站場址。
該工程選用新泵站場址在通過水利廳審查后,工程正處理施工階段,目前施工進展順利。
[1]袁堯,劉超.蟻群算法在泵站單機組優化運行中的應用[J].水力發電學報,2013(01):32-34.
[2]尹富榮.大型組合泵站的一體化設計[J].中國給水排水,2003(03):56-58.
1007-7596(2016)06-0087-04
2016-05-24
李佳文(1979-),男,廣東興寧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水電工程地質。
TV67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