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益芬,陳乾雄 ,許小明,郭 軍,李 佳,呂巖巖,袁 野
(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廣東珠海 519041)
?
·醫學教育·
基于本科護理學生視角下預見習活動存在問題的探究*
談益芬,陳乾雄△,許小明,郭軍,李佳,呂巖巖,袁野
(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廣東珠海 519041)
早期接觸臨床是世界高等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諸多研究報道早期接觸臨床能有效促進醫學生的學習和發展[1-3]。預見習是早期接觸臨床的方法之一,旨在讓低年級醫學生在見習、實習之前利用假期接觸臨床,使其盡早感知醫院環境及提高職業認知的一項活動。護理學生(簡稱護生)預見習[4]:護生完成第1學年的基礎醫學課程后,利用假期自行聯系醫療機構,進行為期兩周的預見習活動,要求護生填寫《早期接觸臨床活動鑒定表》,書寫反思日記,由專業老師評定成績,并上報教學辦,成績合格者可獲得2個學分。預見習的教學效果是肯定的,但實施過程中問題猶存。本研究通過對某校護理專業2014年開展預見習活動的護生進行調查研究,從學生的角度探究預見習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原因,為進一步完善護生預見習活動提供指導。
1.1一般資料選取珠海市某醫學院校參加預見習活動的150名2011級本科護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23名,女127名,均處于大二階段,尚未參與正式見習及實習。
1.2方法
1.2.1問卷設計結合文獻和學校實際,課題組自行設計本科護生預見習活動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第1部分為基本信息(年級、性別等);參加預見習的動力;參加預見習的醫院是如何聯系、科室是如何安排;有無主動與患者交流;遇到問題如何尋求幫助等條目。第2部分為開放性問題,如在預見習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或困難;希望在預見習前學校教師給予哪些方面的指導;對預見習的開展有何意見與建議等。
1.2.2調查實施護生參加預見習活動返校后,課題組成員召集護生并集中發放問卷,說明調查的目的與意義,指導護生按問卷要求作答,并在規定時間內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資料處理
1.2.3.1第一部分資料分析整理有效問卷并給予編碼,問卷第一部分數據采用EpiDate3.1軟件由雙人逐項錄入,錄入完成后,隨機抽取50份數據進行準確性驗證。檢驗無誤后導出數據,采用頻數、構成比等統計描述計數資料。
1.2.3.2第二部分資料分析第二部分資料即開放性問題資料,采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護生在預見習期間存在的問題。內容分析法是將非定量的材料轉化為定量的數據并依據這些數據對內容做出定量分析和關于事實的判斷和推論[5]。按照內容分析法的具體步驟[6],先將本研究開放性問題的答案轉錄為電子文本,再由課題組兩名編碼員對資料進行編碼、分析,以獨立意義的句子為最小單位的分割點,界定分析單元,確定分析類目,以頻數和百分率呈現。根據霍斯提的一致性百分比公式[6]得出信度為0.93,可信度滿足理論要求,信度檢驗方法與結果符合標準。
2.1本科護生參加預見習活動基本情況調查顯示,146名(97.3%)本科護生認為預見習對學習有幫助,本科護生參加預見習活動的動力、溝通情況、獲取幫助的方式、具體實施等方面情況的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本科護生參加預見習活動調查結果(n=150)
2.2本科護生參加預見習活動存在問題通過對資料進行分析及其提供信息的歸納,最終分析出13個子類目,歸類成5個類目,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本科護生參加預見習活動存在問題的分析結果(n=150)
3.1本科護生預見習的現狀目前,國內諸多醫學院校積極開展預見習活動。本科護生參加預見習,可以加深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能力,從而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本科護生參加預見習的效果值得肯定,但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暴露出一些問題。學生是預見習活動的主體,本研究從學生的角度發現問題,結果更為客觀與真切。
3.2本科護生預見習存在的問題
3.2.1自身知識儲備不足預見習是低年級護生在早期學習階段對自我學習過程評價的一種有效體驗方式。多數護生發現自身知識儲備不足,這種體驗是護生對自身學習效果的反思,將有助于其后期的學習。然而,部分護生對預見習的目的不明確,將預見習視為實習,在體驗中產生挫敗感。這種負性體驗將不利于護生專業穩定性的培養,學校教師在活動前應向護生正確引導。同時,調查發現大部分護生在遇到問題時會主動尋求幫助,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行為值得肯定,但多數護生選擇請教帶教老師,只有少部分選擇請教學校教師、與同學討論、查閱書本、求助網絡等方式,表明護生在收集信息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護理教育者應加以關注。
3.2.2溝通能力欠缺臨床溝通能力是護理人員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7]。護生欠缺溝通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主動溝通意識、自信心不足、缺乏溝通技巧、缺乏專業內涵、患者不信任態度等[8]。有研究表明護生專業知識的不足、溝通技能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對護生的信任感,而患者的不信任態度又會進一步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與溝通意識,如此便形成了惡性循環[9]。因此,護理教育者在護理學導論、護士人文修養、護理管理學等護理人文課程中應加強護生溝通意識與技巧的培養,使護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3.2.3職業角色認知不足角色認知是人對于自己所處的社會和組織中的地位、作用及行為的認知。調查發現部分護生對自身角色認知不足,包括對醫院環境和見習護生的角色的認知不足。低年級護生對醫院環境較為陌生,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認識較淺,對見習護生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使得有些護生感到“茫然”或“無所適從”。教師在預見習活動開展前應利用各種形式如視頻、PPT展示、經驗介紹等方式幫助護生提高職業環境與角色的適應能力,促進護生角色轉變。
3.2.4缺乏職業自我認同感職業自我認同感是指人對職業的積極看法和情感,以及決定自己積極職業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10]。本研究發現部分護生參加預見習后對自己將從事的職業感到迷茫。實踐教學環節可對護生的職業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護生在實踐中所形成的心理感受會進一步轉化為對將來的一種自我定位,可更深刻、更持久地影響護生的職業心理素質,融入其職業角色人格[11]。因此,護理教育者要重視對這部分護生的干預,穩定其專業思想,提高護生職業自我認同感。
3.2.5醫院及帶教老師重視程度不夠調查顯示,23.3%的護生反映見習醫院及帶教老師重視程度不夠。探其原因可能是部分醫院對預見習認識不足,認為低年級護生知識欠缺,或給科室管理增加工作量,或可能會增加護患糾紛等[12]。此外,由于帶教老師對預見習的認識不足,或臨床工作量大等原因,部分護生沒有固定的老師帶教[13]。隨著國內醫學院校預見習活動的不斷開展,醫院宣傳力度的加大,醫院及帶教老師的重視與管理將會有所改善。
3.3思考與啟示本科護生對預見習活動的熱情很高,學校及教師若加以重視與合理干預,護生預見習的效果會更加顯著。學校要進一步加大預見習的宣傳和推廣,提高醫療機構及帶教老師對預見習的重視程度,更好地為護生提供實踐的平臺。學校指導教師應充分做好前期引導、過程督導、后期分享與總結的工作。此外,護生參加預見習是護生職業社會化的一部分,如何在護生早期接觸臨床、接觸社會時合理地促進護生職業社會化值得進一步思考。
[1]王莉紅,王穎,汪輝,等.八年制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活動的評價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1,31(6):944-946.
[2]Sathishkumar S,Thomas N,Tharion E,et al.Attitude of medical students towards early clinical exposure in learning endocrine physiology[J].BMC Med Educ,2007,7:30.
[4]談益芬,王勝香,許小明,等.護生早期接觸臨床對基礎護理實驗教學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9):85-87.
[5]胡勇,陳麗.國內高等院校異步文本內容分析研究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2):22-31.
[6]邱均平,鄒菲.關于內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30(2):14-19.
[7]范文靜,龔勤慧,周潔.護理本科生見習期間臨床溝通情況的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9):664-667.
[8]周玉峰,顧則娟.實習期護理學專業學生臨床溝通事件的質性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6):243-246.
[9]Yang WP,Chao CS,Lai WS,et al.Building a bridge for nursing education and clinical care in Taiwan:using action research and confucian tradition to close the gap[J].Nurse Educ Today,2013,33(3):199-204.
[10]郝玉芳.提升護生職業認同、職業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11]耿笑,微吳雪.KJ法在一年級護理本科學生早期臨床實踐中真實感受的現象學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0):69-72.
[12]方永奇,景學安,王君林,等.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教學的實踐和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6):73-74.
[13]王哲敏,李國芳,張連輝.護生早期接觸臨床現狀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9):87-89.
10.3969/j.issn.1671-8348.2016.14.048
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QN044);遵義醫學院碩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FS-2013-20)。作者簡介:談益芬(1983-),高級實驗師,碩士,主要從事護理教育研究。△
,E-mail:591016348@qq.com。
R47-4;G642 [文獻標識碼]B
1671-8348(2016)14-2006-03
2015-11-15
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