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斌(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武南鎮中心衛生院 武威733009)
●基層臨床●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觀察
沈斌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武南鎮中心衛生院武威733009)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慢性萎縮性胃炎84例患者,其中中西醫結合治療組48例,單純西醫對照組36例,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根據臨床癥狀改善、胃鏡、病理檢查結果,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評定,經統計學分析,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滿意。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療法;辨證分型
胃炎(Gastritis)是胃黏膜對胃內各種刺激因素的炎癥反應。根據臨床表現、胃鏡及病理學檢査結果,胃炎可大致分為急性、慢性和特殊類型胃炎。急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糜爛和出血,慢性胃炎胃黏膜呈非糜爛的炎性改變。在胃鏡下,慢性胃炎表現為黏膜色澤不均、顆粒狀增殖及黏膜皺襞異常等,根據黏膜色澤、皺襞形態、黏液多少、黏膜薄厚,將慢性胃炎分為慢性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組織學上慢性胃炎以顯著炎癥細胞浸潤、上皮增殖異常、胃腺萎縮及瘢痕形成等為特點。病變輕者不需治療,當有上皮增殖異常、胃腺萎縮時應積極治療。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見的病因[1]。在慢性炎癥向胃癌的進程中,化生、萎縮及異型增生被視為胃癌前狀態,所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較重的類型。筆者在近年的臨床實踐中,根據胃鏡及組織學檢査結果,篩選慢性萎縮性胃炎84例,以純西藥治療36例作對照,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48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病例選擇標準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共84例。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35歲。均行胃鏡檢查,符合鏡下診斷標準,并取材活檢行病理診斷,萎縮程度:輕度36例,中度28例,重度6例。排除其他類型胃炎,排除2周內經抑酸、抗生素、鉍劑治療者,有嚴重心、肝、腎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及精神病患者。隨機分兩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35~66歲,平均(44.6±11.7)歲,病程4~10年;單純西醫對照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齡35~70歲,平均(45.6±12.1)歲,病程3~1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兩組中幽門螺桿菌感染62例,其中中西醫結合組38例,西醫治療組24例。
1.2病例選擇標準
1.2.1臨床表現有消化道癥狀,如中上腹不適、飽脹、鈍痛、燒灼痛等,也可有食欲不振、噯氣、泛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有體征,如上腹輕壓痛。伴惡性貧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軟,可出現明顯的厭食、體重減輕、貧血,而一般消化道癥狀較少。
1.2.2胃鏡檢查萎縮性胃炎的黏膜色澤變淡,皺襞變細而平坦,黏液減少,黏膜變薄,有時可透見黏膜血管紋[1]。
1.2.3病理學檢查萎縮指胃固有腺減少,分為兩種類型:(1)化生性萎縮:胃固有腺被腸化或被假幽門化生腺體替代;(2)非化生性萎縮:胃固有腺被纖維或纖維肌性組織替代,或炎性細胞浸潤引起固有腺數量減少。萎縮程度以胃固有腺減少各1/3來計算。輕度:固有腺體數減少不超過原有腺體的1/3;中度:固有腺體數減少介于原有腺體的1/3~2/3;重度:固有腺體數減少超過2/3,僅殘留少數腺體,甚至完全消失[2]。
1.3治療方法一般治療:兩組患者均囑選用富營養、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煙、酗酒、咖啡、濃茶以及對胃有刺激的藥物。消除患者疑慮,調整精神情緒,保持心情樂觀、舒暢、平和,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1.3.1對照組有返酸予以奧美拉唑(20 mg/d);有噯氣、腹脹予以多潘力酮或莫沙比利;有上腹部燒灼感予以鉍劑(三鉀二枸橡酸鉍、果膠鉍);幽門螺桿菌陽性者予以奧美拉唑(40 mg/d)、膠體果膠鉍(480 mg/d)、克拉霉素(500~1 000 mg/d)或阿莫西林(1500mg/d)、甲硝唑(800mg/d)四聯抗Hp治療7d。1.3.2治療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辨證分型治療。(1)肝胃氣滯型:主癥:胃部飽脹以進食后為甚,或胃部脹痛連脅,噯氣頻作,矢氣稍適,或惡心欲吐,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暢等癥,舌邊尖稍紅,苔薄白,脈弦。治療當疏肝和胃、理氣消脹,方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10 g,枳實10 g,白芍15 g,香附15 g,陳皮10 g,川芎10 g,甘草6 g,蘇梗10 g,佛手10 g。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吐酸加烏賊骨、瓦楞子;脘悶、納呆、苔膩挾食滯者加神曲、麥芽、谷芽、萊菔子;大便不暢者加大腹皮、厚樸等行氣通腑;噯氣頻作加代赭石、旋復花等降氣消脹。(2)脾虛胃熱證:主癥:胃部嘈雜,或胃部灼痛,痛無定時,饑時覺痛,飽時覺脹,口苦干而不多飲,飲食量減,大便時稀時秘等,舌質淡或淡紅,舌苔薄黃,脈細弦。治療當健脾補氣、和中清胃,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藥用:半夏10 g,黃連6 g,茯苓15 g,黃芩10 g,蒼術15 g,厚樸12 g,白蔻仁(后下)10 g,滑石(包煎)30 g,甘草3 g。胃脹痛明顯者加木香、香附、砂仁、延胡索以理氣止痛;納差食減者加谷麥和中消食;大便溏爛者加淮山藥、炒白術以健脾補氣;大便干結者加大黃、枳實行氣導滯;咽干痛如有痰梗者加木蝴蝶、浙貝等祛痰利咽。(3)脾胃虛弱證:主癥:胃部虛痞,隱隱作痛,按之得減,喜進熱食,食后腹脹,或嘔吐清涎,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體胖,苔白潤,脈細弱。治療當健脾補氣、溫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黃芪建中湯加減。藥用:黨參20 g,法半夏10 g,白術15 g,茯苓12 g,炒山藥15 g,木香7 g,砂仁(后下)7 g,生黃芪30 g,桂枝10 g,酒白芍15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棗5枚。泛吐清涎、畏寒肢冷者加熟附片、干姜、吳茱萸等溫中散寒降逆;胃緩下垂者可合加升麻、柴胡以補中升陷;面白不華、唇舌俱淡者加當歸、首烏、阿膠、黃精等補氣養血。(4)胃陰不足證:主癥: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雜不適,口干納呆,或食后飽脹,大便干結,舌質紅少津,苔薄白或無苔,脈細數。治療當養陰益胃、緩急止痛,方用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藥用:北沙參15 g,地黃15 g,麥門冬15 g,石斛12 g,玉竹10 g,冰糖30 g,生白芍15 g,甘草6 g。納呆食減者加烏梅、木瓜、雞內金等酸甘化陰,消食增納;便結難解者加火麻仁、柏子仁、玄參等潤腸通便;伴見氣短乏力,舌體胖嫩、脈虛者加人參、黃芪以健脾補氣。水煎服,每日1劑。上述治療均以30 d為1個療程,主要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再鞏固治療2周,停藥1周后觀察分析治療結果。
1.4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鏡復查萎縮好轉達輕度;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消失。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黏膜萎縮好轉;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明顯減輕。有效:主要癥狀減輕;胃鏡復查黏膜萎縮范圍縮小1/2以上;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減輕。無效:癥狀、內鏡、病理均無好轉者[3]。
1.5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用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癥狀改善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22%,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治療效果比較(例)
2.2胃鏡檢查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1.11%,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鏡檢查效果比較(例)
2.3病理檢查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8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78%,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理檢查效果比較(例)
西醫認為,慢性胃萎縮性胃炎主要是固有腺體減少,后期可出現腸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變。單純西醫治療可給予抑酸劑、黏膜保護劑、根除Hp,三聯或四聯療法。三聯或四聯療法治療后癥狀緩解較快,但復發率高,而結合中醫治療可顯著減少復發。萎縮性胃炎的致病因子多樣復雜,主要有Hp感染、十二指腸-胃反流、自身免疫、高齡和胃黏膜營養因子缺乏[1],與種族、遺傳、飲食、不良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Hp已被公認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等范疇。本病多因外邪犯胃、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引起[4]。上述各種病因,單一出現者有之,合并出現者也有之,單一出現者其病理變化及臨床癥候比較簡單,故為易治;合并出現者,其病理變化及臨床癥候比較復雜,故難治。它們均能引起胃受納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與本病發病密切相關的臟腑主要為脾、胃、肝、膽。但肝與胃木土相克,胃與脾表里相關。故胃痛與肝脾關系最為密切。“不通則痛”是最終的結果。胃以降為順,以通為用。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主,通降方能使氣滯、濕阻、食滯、胃火等下降,使上下暢通無阻,血絡流暢,從而恢復正常的脾胃功能。臨床上須針對本病的虛實夾雜、不同病機,辨證論治,審因對癥,因勢利導,標本兼顧方可中的。諸多研究表明中藥具有改善胃黏膜的血流,有助組織細胞黏膜的修復,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本研究中雖將慢性萎縮性胃炎辨證分為肝胃氣滯、脾虛胃熱、脾胃虛弱、胃陰不足四型,但本病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在臨床實際治療中需仔細辨證,靈活加減。同時飲食調攝十分重要,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忌暴飲暴食、饑飽無常,忌長期飲食生冷、炙煿之物,忌煙、酗酒,忌過用苦寒、燥熱傷胃的藥物,方能使疾病快速康復和防止復發。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靠,值得臨床推廣療效。
[1]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63-367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2
[3]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醫雜志,2010,51(8):749-753
[4]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內科學[M].第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78-185
R573.3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1.039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