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和孩子一起成為最好的自己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也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陪伴,永遠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需品!用心陪伴,用愛陪伴,不僅能擁有一個卓越的、走向未來的孩子,也能讓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
專家觀點
陪伴不止是時間,而是全身心地放下和投入;陪伴不止是付出,而是一起自由地探索與成長;陪伴不止是在一起,更是一種美好而愉悅的家庭氛圍。
風靡美國的“十個最具影響力的畢業典禮演講”中,有一個演講的標題就是“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這讓我經常想到,在育兒中,那件“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莫過于陪伴。因為,陪在孩子身邊,這看起來似乎是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如何給孩子最好的陪伴,讓陪伴變成孩子探索世界的原動力,讓陪伴給孩子一雙飛往未來的有力翅膀,則需要父母更加懂得陪伴的意義,也需花費更多的心思。
用尊重陪伴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體,每個孩子也都在兒童身心發展的大規律之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因此,我一向認為: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適的教育。同樣,在陪伴上,也沒有統一的定律。尊重孩子,根據每個孩子的需要去陪伴,就是最好的陪伴。
有的孩子是高需求寶寶,也許就需要父母付出更多時間去陪伴;有的孩子獨立性很強,也許需要的是父母放手式的陪伴。每個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也需要不同模式的陪伴:當孩子還是小嬰兒時,需要身邊24小時有人關注著他;但等到孩子3歲,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時,也許就需要你更多地在他身邊“守候”。根據孩子的需求變化調整陪伴的方式,也是一種尊重。
尊重孩子,不僅是蹲下來的動作,更應該是父母認同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而是一顆顆“獨特的種子”,將成長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的陪伴,正是去激發孩子內部的資源,幫助他成為他自己。
用專注陪伴
陪伴是需要時間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一種親密關系,都需要建立在足夠的相處時間之上。所以,不要指望從來不肯花時間去陪伴孩子,還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很多父母說,我們整天披星戴月地忙碌,是為了給孩子一份更好的生活。但是,要知道,其實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生活,是父母能夠陪在他的身邊,給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而不是最大的房子,最貴的玩具。
當然,職場父母不可能全天候地陪伴孩子,那么每天固定一段時間與孩子相處,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這段時間應該是專注的陪伴時間,既不是一邊處理工作郵件一邊陪伴,也不是一邊看手機一邊陪伴,而是全情投入。當父母能夠放下成人世界雜七雜八的那些事情,放下手機的干擾,就會發現自己能很快地進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和孩子有共同的語言,有共同的興趣。而孩子也是完成能感受到的,再小的孩子,也能分得清父母的敷衍和全心陪伴的不同。
用支持陪伴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大人的視角,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教導、糾正、訓斥孩子。總是說著“我都是為你好”,總是帶著讓孩子少走彎路的心態去給孩子設定道路。我們以為這才是最好的陪伴,是對孩子最有力的支持。但往往這樣的陪伴總是越來越糟,和孩子的關系也變得疏遠。其實,這恰恰是用成年人的目光和思維的局限性在控制孩子,并沒有真正耐心地去觀察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期待什么。
我們需要耐心地觀察孩子的成長,觀察到他需要父母什么樣的幫助,再過去幫他。也許在他摔倒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淡定地扶起他,而不是大呼小叫;在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是父母接納的懷抱,而不是嚴厲的批評;在他受到挫折時,是父母對他努力的理解,而不是強迫他馬上再去嘗試;在他不知所措時,是父母啟發他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么辦……在孩子需要的基礎上給予有效的支持,就是孩子成長中最有效的陪伴。


用享受陪伴
陪伴孩子,不應該被父母當成是一種苦差,也不應該是一種負擔。其實,如果父母能夠享受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光,能夠不斷地“發現孩子”,就會發現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成長,不斷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最純真的人,也是踐行“活在當下”最好的人,他們開心的時候歡聲笑語,玩耍的時候心無旁騖,他們總是真誠地和你分享當下最愛的事物,有的時候還會語出驚人地將你從復雜的情緒中拉出來,幫你找到一個最簡單的智慧答案。我們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向孩子學習那些與生俱來卻又被我們逐漸遺忘的可貴品質,比如寬容、真誠、知足、執著……
享受陪伴,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心態去陪伴,你就可以收獲更多,真正體驗到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感。

史燕來紅黃藍教育機構創始人、總裁18年來,紅黃藍始終秉承愛心與責任的核心價值觀,致力于探索最適合孩子的愛和教育。2016年6月16日,史燕來女士和代表家庭共同宣讀倡議書,創新型地在中國首次提出“親子日”的概念,希望家長們能夠全身心地放下和投入,陪伴孩子自由探索和成長。
父母訪談
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媽媽,在不規律的工作節奏下,如何陪伴孩子?一位酷酷的設計師兼攝影師老爸,會在陪伴中帶出什么樣的女兒呢?在我們的采訪中,他們分別亮出了自己的陪伴觀點和陪伴高招兒。
我的工作很不規律,演出多的時候,節假日也不能休息。作為上班族媽媽,我肯定不可能天天陪伴孩子,但我會盡量用平時的晚上和周末的白天陪他,周末晚上再去盯演出。但不論什么時候,我的陪伴原則是在孩子面前展示快樂的狀態,包括工作狀態也是快樂的。我不希望孩子看見一個因為工作而疲憊回家的媽媽。
有時候孩子會像小大人一樣問我:“媽媽,你那么晚回來,還上班呀?能不能不上?”我會像和朋友聊天似的告訴他:“不行呀,這是媽媽的工作,也是責任,必須完成。就跟你上幼兒園一樣。所以寶寶也要完成好自己的責任,好不好?”孩子聽完之后,就會覺得上幼兒園是一件特別重要而且光榮的事。
家里沒人接孩子下幼兒園時,我會讓同事幫我把他接到辦公室,安排他看書、畫畫兒,自己按部就班地處理各種事。結果我發現,這也是一種有趣的陪伴,孩子在悄悄地觀察你,模仿你。他回家后就會用小墊子擺出“辦公桌”,假裝自己是院長。我會利用這樣的機會和他探討院長為什么給大家分配工作大家都聽,有哪些溝通技巧,怎么學會和別人商量,包括院長要為大家做哪些服務等。所以他的詞匯量特別豐富,在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的溝通也很好。
在這樣真實而且自然的陪伴中,我反而是利用了職場媽媽的優勢,教會了孩子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面對責任。


我認為一個男人在家里的價值不只是賺錢、養家那么簡單,尤其是成為一個父親之后,承載更多的應該是陪伴家人、為他們著想的責任感。所以我才有勇氣在女兒出生前幾個月時離職,用整整2年的時間去陪伴家人,陪伴她。
我不贊同那些早上早早走,深夜才回家,平時有各種應酬,回家也在不停接電話的爸爸們。其實想想能有多大事,非得在回家后還在工作?或者說連完整地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我平時工作時會非常專注,不會沒事給孩子打個電話什么的,但是如果回家陪家人,手機肯定會調成靜音,不接電話。工作和陪伴孩子,都需要專注,不讓它們相互干擾。
我發覺有些父母的陪伴只是個形式,認為陪伴就是哄著孩子玩。但其實,在陪伴中,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成長。我會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我和女兒在玩一些組裝玩具時,會按圖紙先組裝一遍,拆了之后就不再按圖紙,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再組。再有,當我們聽到一些大家都說得一樣的言論時,我會和女兒討論事實是不是這樣。所以我覺得女兒雖然年齡不大,但已經有獨立思考的潛質了。她在幼兒園每天都非常開心,善于分享,也很有主見。我想這和一個有男性思維方式的爸爸經常陪伴她有關吧!
實操手冊
一些具體的建議,可以幫助你提高陪伴的質量,讓你和孩子的關系更親密,更能幫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每天擁抱
一些研究表明,人需要每天至少擁抱4次才能生存,孩子就需要更多的擁抱。在很多時候,擁抱比任何語言都更能安慰孩子,也是最好的陪伴形式。講故事時把孩子抱在懷里,每天下班后一進門先緊緊地擁抱一會兒孩子,都有利于增強親子關系。
放下手機
不僅是手機,需要放下一切工作上的事,營造一段沒有干擾的陪伴時光。可以固定一個時間段,比如每晚8~9點,你們可以在房間里玩捉迷藏,也可以手拉手去散步,但是不要帶手機,也不想別的事,全心投入和孩子在一起。其實,你會發現之后你的工作效率更高,孩子也變得更加懂事。
尋找共同愛好
別強迫孩子學畫畫兒或者學樂器,可以盡量先去發現孩子的愛好,貼近他的愛好陪伴他一起探索。比如去看各種各樣的昆蟲,去撿小石頭,每一種愛好只要引導得當,都能成為孩子獨特性發展的契機,也會讓你們有說不完的共同語言。
專心傾聽
傾聽就是不忙著回應,更不是為了聽了孩子說什么之后去教育孩子。而是要像朋友一樣,耐心而專注地聽孩子講述,甚至是重復他的講述,確認他的感受,表明你聽到了他在說什么,很重視他。在傾聽中,你會發現孩子的需要,就可以更有效地去支持他。
同理心
同理簡單地說就是感同身受。尤其是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父母帶有同理心的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時,才會理解為什么那么一點小事就讓他發了脾氣或者哭鬧不止,也才能洞悉情緒背后真正的原因。
設定有效規矩
沒有被規矩約束的孩子,是體驗不到邊界的孩子,仍然會讓他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需要在陪伴中,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給孩子立好規矩,告訴他小到家庭大到社會的一些基本規則、準則,陪伴他在規則范圍內盡情探索,在觸碰規則時及時修正。

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有專家說,最好的親子陪伴狀態應該是像在跳雙人舞: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情緒飽滿,配合默契。所以在陪伴中,父母的狀態非常重要,會直接影響到陪伴的效果。當父母狀態不佳時,可以暫時離開孩子,等調整好情緒,再和孩子一起投入快樂的相處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