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嘉木 陳玉華 編輯┃徐蓉 鳴謝┃繪讀教育
故事爸爸張大光:孩子的閱讀階梯
采寫┃嘉木 陳玉華 編輯┃徐蓉 鳴謝┃繪讀教育

張大光,臺灣第一位以“說故事”成功創業,引領風潮的故事爸爸。當被問及是什么動力讓他創辦了全球第一家故事屋時,他說:“我超級喜歡給小孩子講故事,因為原本是素不相識的故事人和小朋友,隨著故事講完,孩子就好像已經認識我一輩子了,關系一下子會變得很親很近。原來故事是跟孩子溝通的一種很自然的方式?!?/p>
本期,當張大光得知我們是面向0~6歲孩子家庭的育兒雜志,他特意總結出一套支持孩子閱讀的進階理論。
受訪人┃張大光(臺灣著名故事人)
張大光,臺灣第一位以“說故事”成功創業,引領風潮的故事人。他創辦了全球第一家故事屋,獨特的繪本故事創編方式、講授技巧與故事道具設計,使張大光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市立美術館、麥當勞等機關企業,以及學校、說故事媽媽團體等社會組織的故事志工首席培訓師,每年平均有130場以上演講邀約。并著有《不教孩子,只說故事》《張爸爸教你陪孩子玩故事》《音樂魔法故事屋》等。

張大光認為,聽說讀寫的順序也是孩子從小到大閱讀成長的階梯。從聽開始,逐漸到說、到讀、到寫,是最自然,也是順利讓孩子愛上閱讀的進階方式。
聽故事是寶寶愛上閱讀的方向。張大光說,也許,講故事就是孩子"閱讀"生活最初的一縷曙光,讓他感受到世界的豐富多彩,感受到故事的神奇。
聊來聊去收獲多
張大光說,跟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常常會被孩子打斷,每當此時,他必停下來陪孩子聊天。孩子問什么問題,他們就聊什么話題。所以,有時候一個故事要講上15~20分鐘。他發現,孩子越來越會說話了。仔細回想,原來跟孩子一來二去地聊天,實際上是不斷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為孩子營造一個語言環境,孩子問,父母答,孩子聽,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訓練了他邏輯推理的能力呢!
不拿繪本當“圣經”
很多學者會認為,照書念能夠讓孩子體會文字的優美。根據張大光的經驗,在小寶寶階段,體會文字的優美還早了一些。他說:“就像我們聽不懂臺灣原住民唱的歌一樣,除非歌曲配有特色表演來觀看,不然肯定覺得無聊。”因此,給孩子講故事也是一樣的道理。講故事的人需要考慮孩子的年齡,而孩子能夠聽懂故事為第一要點。如何講才能讓孩子能夠聽得懂呢?張大光特意為我們總結了以下三點:
看圖講,更符合孩子的認知。張大光認真做過比照,他說,故事需要講出來,而不是讀出來,如果不是講故事,而是讀故事,就有可能與孩子的認知發展不匹配。有的圖畫書的文字與圖畫不一致,此時,孩子在看圖,父母卻在讀文字,孩子會覺得父母念的東西可能跟自己看的圖沒有關系。
把自己當小孩,先看懂圖,再按圖結合文字講故事。拿到繪本之后,父母需要先把自己當成小孩,不看字,只看圖。張大光說自己第一次看書也會先看圖,然后再看文字,如果發現文字與畫面不符合,就會想:“如果我是作者,這個故事要怎么講,怎么樣的動作好玩,怎樣重新編排情節?!北热?,《爺爺的肉丸子湯》的結尾,他會跟小朋友說:“如果有一天,你有一個很愛很愛的人去了天堂,你千萬不要一直難過一直難過,因為其實他會躲在你的這里?!碑攺埓蠊馀浜稀斑@里”加一個動作時,孩子都會回答:“心里?!?/p>
選擇孩子讀圖就能看得懂的繪本。繪本有很多種,給2~5歲的孩子就適合選擇一看圖就看得懂,根本不用看字的那類繪本。父母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把每一張圖說給孩子聽。他說,很有趣的是,父母用圖講故事時,孩子聽完能夠講出來。但如果父母念完故事,孩子則不一定能夠講出來。
2歲之前,寶寶的閱讀就是聽大人說
張大光補充說,即便孩子跑來跑去,也不等于他沒聽。他說:“兒子1歲時,我就開始給他講故事?;旧隙际?,我講我的,他跑他的。雖然好像他總是跑來跑去的,沒有聽。但過幾天他會突然講出前幾天我給他講的故事的內容。所以,我發現,孩子的耳朵其實是打開的。”到了養育女兒時,他常常選擇跟女兒講話,重復地講話。他發現,只要1歲以前常常跟女兒講話,孩子1歲10個月,最晚2歲就會坐在旁邊聽故事了。
對文字有興趣,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基礎。很多父母都會說,孩子都上學前班了,還是讓我們講故事,根本不自己看。其實,5歲的孩子就開始對文字感興趣了。此時,可以順應孩子的認知發展,在講故事時有意識地告訴孩子圖與字是有關系的。比如,告訴孩子,后來大熊去追兔子,兔子說什么,然后指著那個字給孩子看,孩子會說:“救命!”父母可以說:“對,你很厲害!那熊說什么?”孩子就說:“不要跑!”父母乘機說:“對,就是不要跑。你很厲害!”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對文字敏感,有想認字的愿望。父母不妨每次講故事用圖和字結合的方法,他會聽完再看一次,會去再認父母剛剛與他一起成功認識的字,而且他還會主動問父母:“媽媽,爸爸,這幾個字怎么念?”他會念的字越來越多,就越有成就感。
6歲以后,多引導,讓孩子愛上閱讀的秘訣
故事講到精彩處,停下來!
孩子慢慢地識字后,獨立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基本上也會有自己的閱讀習慣。如果此時孩子還要父母講故事,張大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辦法。作為故事人,張大光去給這個年齡的孩子講故事時一般會帶上3本書。第一本書講到精彩的地方,他會停下來,問孩子們:“你們知道接下來怎么樣嗎?”孩子們會說:“怎么樣呀?”他說:“自己看。”孩子們會說:“你怎么這樣子?”他馬上說:“你們不要生氣,我們講第二本?!钡诙局v到精彩的地方,他又會停下來,請孩子們自己看。然后是第三本,講到精彩地方停下來。孩子們馬上知道:“自己看對不對?”然后,張大光會告訴孩子們:“你們不要生氣,這3本書我會放在這里1個月?!比绱艘粊?,孩子們就會排隊去看書,等不及的就會自己去借或者買。
常分享,常推薦,常交流
常常給孩子推薦和分享自己讀的好書也是張大光引導孩子讀書的好方法。他很驕傲地說,他的兒子和女兒都喜歡閱讀,他經常跟孩子們聊自己看的或者喜歡的書,并告訴孩子:“爸爸看了這本書,超好看!”然后會簡單介紹書的內容,但從不介紹完整,精彩的地方需要孩子們自己去找書看。
很多時候,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書是好的,但卻有閱讀需求,所以引導孩子看好書,能夠慢慢提升孩子的閱讀品味。他說,品味上去了,壞書自然就遠離了。父母如果發現孩子看的書自己不認同,不妨給他多提供更有趣、更美、更能拓展他的人生經驗的書。
張大光感嘆,其實閱讀也是一個親子交流的過程。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可能不會像小寶寶一樣對父母說出自己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可是,通過對共同喜歡的書的交流,他會告訴你一些事情,比如:“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爸爸,我跟你講,我有一個同學……”所以,其實,書會變成親子關系的紐帶。很多時候,共同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會有很多的話題。父母可以在與孩子的交流討論中了解孩子對事情的感覺、態度和看法。

親子共讀的Q&A
Q:為什么建議爸爸試著多給寶寶講故事?
A:爸爸講故事跟媽媽講故事最大的差別在于,媽媽講故事通常會比較中規中矩,而爸爸講故事會喜歡自由發揮。小朋友特別喜歡爸爸自由發揮的部分,而且爸爸只要講故事,就會發現小朋友很喜歡賴在自己旁邊,那是因為孩子會覺得爸爸很好玩,很好笑。中國的父親角色一般都過于嚴肅,有時候要放下身段不是那么簡單。建議爸爸試著講故事,很多爸爸在講故事時自己也會慢慢柔軟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