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賀
應盡快改變傳統交通模式和治理方式,否則城市將在不斷增加的出行需求面前不堪重負。
交通擁堵、通勤時間長、城市污染等,是當前困擾許多城市的“頑疾”。然而,當前汽車技術的發展、共享平臺的流行以及城市居民出行偏好的轉變,似乎正在悄然改變著城市的交通形態。
未來,城市交通如何才能擺脫交通擁堵問題,真正“動起來”?麥肯錫咨詢公司的三位研究員香農·波頓(Shannon Bouton)、斯特凡·克努普菲爾(Stefan Knupfer)和史蒂芬·斯沃茨(Steven Swartz)在今年7月發表了名為《怎樣讓城市“動起來”:給美國城市領導者的建議》的文章,探究影響城市交通的因素,把脈未來的城市交通形態,評估不同類型城市的交通發展路徑。文章認為,城市的領導者們應盡快改變傳統的交通模式和治理方式,否則城市將在不斷增加的出行需求面前不堪重負。
影響未來交通形態的因素
文章認為,未來的城市交通形態將主要受到以下7個因素的影響。
私家車技術變革。文章認為,目前私家車的四項主要技術變革,即車聯網、電動化、汽車共享和自動駕駛,將改變未來城市的交通狀況。車聯網提供的實時路況信息能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和緩解擁堵;電動汽車可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尾氣排放以緩解空氣污染問題;汽車共享平臺能有效利用空閑車輛,也能減少道路行駛車輛的數量;自動駕駛技術不僅能減少車輛事故,還可以“解放”司機和乘客,讓他們騰出手來去完成其他工作。
步行和騎行方式漸趨流行。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為步行者和騎行者設置專門的“無車區域”。例如,步行街不僅可以保證行人的安全,還能被打造為極具吸引力的商業街區,成為城市一景。
公共交通的發展。許多城市都在通過推廣快速公交系統、增加地鐵線路、建設城市輕軌等方式,促進公共交通發展。同時,它們還致力于推動公共交通系統的電子化。例如,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正在設計一款手機APP,用戶可通過這款應用預訂任意一款交通工具——公共汽車、火車、自行車、共享汽車,并用手機輕松付款。
新出行服務的出現。目前,城市中傳統的出行方式如私家車、租車服務等已逐漸被新的出行方案替代,如網絡約車、汽車共享、專車服務、企業班車等。這些新出行服務不僅改變了現有的公共交通格局,而且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2015年,全球在交通領域的風險投資數額達90億美元;“滴滴出行”作為中國最流行的在線打車平臺之一,目前市場估值超過250億美元。
相關政策法規的影響。文章認為,今天的某些政策將決定未來幾十年城市交通發展的走向。短期來看,多個城市已在著手限制路面行駛的私家車數量:北京、上海等采取搖號的方式限制購車;倫敦、新加坡等以征收擁堵費的形式緩解交通問題。長期來看,許多城市都在積極鼓勵發展新能源和無人駕駛技術。不過,也有一些政策遭遇現實的挑戰。例如,Uber等一些新出行服務模式的發展深陷監管困境。
土地的使用和規劃。城市土地的使用與規劃將決定人們采取何種交通方式出行。例如,許多美國城市的住宅區、商業區和辦公區相距較遠,促使人們購買私家車出行;而一些歐洲城市人口密度高,功能區重疊混合,使公共交通事業異常發達。
消費者的出行偏好。在一些發達國家,消費者的出行偏好正在發生變化。研究人員發現,美國出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相比于之前的幾代,使用公共交通的頻率增加了2倍,而對擁有一輛私家車的興趣卻降低了23%。
四類城市的交通發展路徑
不同類型的城市選擇的交通發展路徑各異,影響其未來交通形態的因素也不盡相同。三位研究員從人口密度和公共交通系統的發達程度這兩個維度出發,總結了四種主要的城市類型及其交通發展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是發達的大都市。以倫敦、紐約和東京為代表,人口密度大、公共交通網絡發達。目前,這類城市中,網約車等新出行服務已成為許多居民常態化的出行方式。不過,這可能會降低人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頻率,使路面行駛的車輛有增無減。
二是發展中的大都市。以墨西哥城、圣保羅和上海為例,這類城市人口密度高,公共交通網絡尚在發展中。許多居民將私家車出行看作是有身份的標志,可道路承載能力卻十分有限,污染和擁堵成為這些城市的通病。
三是公共交通系統完善,但人口相對較少的發達城市。這類城市有意識地引導居民采取公共交通、步行和騎行等出行方式。例如,維也納市政府正在極力擴展公共交通網絡的覆蓋面,并設置更多的自行車專用道;溫哥華不僅在修建自行車道方面投入巨大,還通過公共交通調價機制鼓勵居民錯峰出行。
四是交通發展較為成熟,居民以私家車為主要出行方式的城市。大部分在20世紀下半葉發展起來的美國城市就屬于這一類型。城市功能區的分離和人們多年養成的出行習慣使私家汽車幾乎成為生活必需品。然而,交通擁堵、通勤時間長和空氣污染問題正在敦促這類城市做出改變。文章認為,共享汽車平臺將成為該類城市最具潛力的出行替代方案。

許多城市都在通過推廣快速公交系統 增加地鐵線路,建設城市軌道等方式,促進公共交通發展。
優化城市交通系統的方案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城市的出行需求將不斷增加。文章提出,城市領導者可從以下三方面出發,思考優化城市交通系統的方案。
第一,通過技術手段,完善不同交通出行方式間的銜接。例如,洛杉磯近期推出了一款名為“Go LA”的手機應用,綜合了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的詳細信息,以方便居民對出行路線進行無縫規劃。該應用的合作伙伴包括當地的出租車公司、叫車服務和停車服務公司等。
第二,綜合考慮各類新出行服務對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文章認為,這些新服務的確給交通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帶來了挑戰,但是也不應過早否定其價值。政府相關部門應以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出行選擇為目標,對其進行綜合評估。
第三,城市規劃部門應促進土地的利用和規劃與未來的交通模式更相適應,從而提高城市交通系統的效率,更好地利用城市土地和基礎設施投資。例如,在許多城市,停車場占據了相當大的面積,考慮到未來騎行和共享出行模式的流行,可考慮將部分停車場轉化為自行車道,或供車輛停靠以接送乘客的區域。
面對不斷增加的出行需求,文章認為,應盡快改變傳統的交通模式和治理方式,否則城市將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