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興曄 宋磊
奮楫中流 破浪前行
——營口市全面深化改革紀實
◎文/顧興曄宋磊
2015年3月2日,營口市首張“三證合一”《營業執照》被交到營口濱城消防器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孔維穎手中,她激動地說,現在流程簡化了,僅僅4個工作日就拿到新的《營業執照》。截至目前,“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實施以來,已發放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執照12426戶,不僅提高了市場準入便利化程度,還激發了社會投資創業活力。舟至中流,不進則退。唯奮楫者,方能破浪前行。從深改元年至今,營口市堅持改革全盤布局、重點領域推進、且改且深入,一批批改革方案相繼出臺,一項項重大改革舉措落地生根,改革的足音鏗鏘有力,改革的深度前所未有,改革的紅利加速釋放,營口正書寫著一段如火如荼的改革故事。
營口市地處遼東半島中樞,物產豐盛、交通便利
行政審批效率影響著企業利益,制約著市場活力。營口市通過做好政府權力“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近年來,共分八批次清理調整行政審批等事項1857項,其中取消事項占30%以上,創造性提出了“一次下放、延伸下放、過渡下放”的工作舉措,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非行政許可事項“零保留”。向社會公布了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在全省率先出臺了《權責清單動態調整和行政權力運行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在編制權責清單中規范和細化職能邊界的做法屬全省首創。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今年年底前,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將納入“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實現“五證合一”。這僅僅是營口市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放權并非放管,對于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營口市制定出臺了隨機抽查規范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對后置審批事項實行了“雙告知”制度,有力地推動重審批向重監管的轉變。
在簡政放權的同時,營口市多措并舉優化行政審批服務。一是按照“兩集中兩到位”原則,市本級31個部門的258項行政許可事項全部進駐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搭建起“一站式”“一條龍”服務的政務超市;二是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建立了“橫向覆蓋部門、縱向延伸縣區”的一體化網上審批平臺,實現了網上咨詢、表格下載、網上投訴、網上評價及網上(預)受理功能,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三是啟動了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工作,出臺了《進一步優化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的實施意見》和《關于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改進行政審批有關工作的實施意見》,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營口市勇于從難度最大的國有企業嘗試突破,在全省率先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采取“1+N”國企改革模式,確立了以《營口市關于深化全市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為引領,以《組建市屬企業(集團)工作方案》等文件為配套的政策體系,穩妥推進清產核資、政企脫鉤、組建集團三步走。采用整體移交、改制注銷方式完成67戶國有企業與主管部門的脫鉤任務,由國資委代表市政府統一履行出資人職責,實現了對超過1300億元的資產統一管理,徹底理順了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以“產業相近、行業相關、主業趨同、優勢互補”原則,組建了11戶企業集團,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后,國有資源集聚發展,國有經濟布局明顯優化,原67戶企業21298名員工無一人下崗,年平均工資由改革前的3.9萬元提高到4.2萬元,營口市水務集團、交運集團當年實現減虧865萬元,經濟社會效應初步顯現。
為國有企業減輕包袱的同時,營口市不斷加大對非公經濟的引導和扶持,從觀念上、體制上、政策上、服務上為非公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寬松的環境。一方面,落實減免稅費政策,拓展融資渠道,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僅2015年,享受小微企業暫免征收營業稅優惠政策3942戶次,免征營業稅265.9萬元;享受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企業283戶,減免稅額186萬元,政策實際受惠面為100%;開展多次銀企對接,9家銀行對融資需求近80億元的44個項目提出合作意向,11家銀行與12戶企業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融資21.3億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臺了加強創業載體搭建等八個方面鼓勵和扶持政策,建成10家創業孵化基地,組建了遼寧鎂質材料和汽車保修裝備民企聯盟,利用電商平臺助推中小企業開拓市場,營口市站前電子商務集聚區成為省級電商示范區,阿里巴巴產業帶、阿里巴巴全球貨源平臺、百度O2O營口基地等11家電商企業入駐。目前,營口市的民營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非公經濟總量占GDP的79.3%,吸納就業占全市的80%以上,153項產品、技術進入省“專精特新”行列,中國馳名商標18件,現正著手開展國家民營經濟發展改革試點城市的申報工作。
營口有37個開發區(園區),存在無序競爭、資源不能共享、與行政區權責交叉等問題,招商引資、服務企業的功能弱化,營口市下定決心推進市屬開發區(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市屬開發區(園區)仍然行使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剝離園區非經濟管理職能,相繼出臺政策文件,明確了市屬開發區(園區)的經濟管理權限、內設機構和管理職能,建立了財政預算管理和考核機制。改革后,開發區(園區)招商引資和服務企業能力進一步提升,改革效果立竿見影。馬勒發動機零部件(營口)有限公司地處高新區,企業需要擴產改造,但高新區企業已無地可用,異地建設又無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在整合規范市屬開發區(園區)與行政區管理體制后,這件事不到兩個月即辦妥,而在改革之前,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隨著“營口港—斯洛伐克·多布拉”中歐國際直達貨運班列的開通,營口港入歐集裝箱直達班列已開通6條并實現每周“六連發”,是東北地區唯一納入中歐班列管理的出境班列線路,貨運量占滿洲里口岸總量的50%以上。營口還與濰坊合作,開通了遼魯陸海貨滾甩掛大通道,這是跨渤海灣第一條陸海鐵聯運物流通道,已成為渤海灣區域甩掛運輸示范項目。坐擁全國第八、世界第十二大港口,營口港口貿易逆勢上揚,取得海鐵聯運總量全國第一、內貿集裝箱貨運量全國第一的佳績。借港口之力,乘“一帶一路”之風,營口也躋身全國首批綜合運輸服務示范城市、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物流業發展得到國家政策支持。
營口采取一系列措施,著力把物流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點。韓國商品交易中心開門納客,中韓自貿示范區在鲅魚圈掛牌;綜合保稅區申辦工作緊鑼密鼓,已上報國務院待批;港口金融創新試驗區獲批,遼寧北方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正式揭牌開業;引進迪威視訊跨境電子交易平臺、中國華信貿易結算中心,中鐵物鲅魚圈區新引進物流貿易企業420戶,新增稅收流結算中心。2015年,營口市新增稅收3.6億元,實現貨值落地800億元,今年,計劃引進物流貿易企業450戶,新增稅收4億元,實現貨值落地850億元。
深化改革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改革成果由市民共享。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營口市最大限度壓縮政府一般性支出,竭盡所能增加民生投入,2015年達到130.8億元,社會事業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開展教育綜合配套改革,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運和分級診療制度建設,17所民營鄉鎮衛生院回歸公益性,大石橋、蓋州市中心醫院和大石橋市中醫院已實施取消藥品加成政策;新型城鎮化建設亮點頻現,熊岳鎮等6個鎮列入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鎮;全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320元提高到380元,全面實施了新農合和大病保險“一站式”報銷服務,實行了全市醫療保險基金市級統收統管;出臺系列減免稅費、小額貸款等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等等。
營口市勇于先行先試,承擔了多項國家、省級改革試點任務,試點成果日趨顯現。鲅魚圈區被確定為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已成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面鮮明旗幟;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有序推進,土地投資強度和土地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營口市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等工作全面啟動,為創建平安營口、和諧營口打下堅實基礎。
營口市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領導干部輪崗交流制度,制定縣以下機關實施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的意見,打破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在原有體系內選拔的界限,建立了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干部流動機制。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制定《營口市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加強和改進對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改革完善派駐機構設置。干部調好了,體制機制理順了,營口的工作自然蒸蒸日上。
時間記載著改革砥礪前行的軌跡,群眾見證了營口乘風破浪的變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還將繼續涌動。“爭當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排頭兵”是省委、省政府賦予營口市新時期的歷史使命,營口唯有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改革,以更大的氣魄擴大開放,才能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才能譜寫振興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