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瀚 孫 超
(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合肥230036)
?
城鎮化進程中環境宜人性研究:理論進展與現實測量*
滕瀚孫超
(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合肥230036)
環境宜人性是人對環境的舒適性感受程度,它伴有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愉悅感,強調人們對環境的主觀感受。文章論述了環境宜人性的理論進展,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選擇城鎮社區進行了標準化工具研制,以期推動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宜人性的測量和評價研究。
環境宜人性;環境心理學;城鎮化;理論進展;現實測量
隨著環境污染成為全球性問題,環境宜人性已經成為環境心理學和環境社會學的一個研究熱點,普通人和公共政策制定者都在追求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宜人性。本文通過國外環境宜人性的理論進展和現實測量的綜述性介紹,提出自己理論構想和初步的模型驗證。
國內外的環境宜人性相關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角度就是從宜居角度進行城市環境的宜人性研究。但是環境宜人性和環境宜居性卻是不同的概念,環境宜居性是指環境適合于居住,是相對于居民而言的宜人性,而環境宜人性不僅僅包括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包括對游客等訪問者的宜人性。宜居用英語表示為livable,宜人用英語表示為agreeableness,amenity。宜居表示為適宜居住的家、房子、社區等,而宜人表示為愉快的、開心的。環境宜居性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強調周圍各種客觀環境對居民選擇居住地的影響,而環境宜人性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強調主觀上的愉悅感、舒適感。
環境態度、環境關心、親環境行為也是環境宜人性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角度,但是環境宜人性研究與它們又有不同,環境宜人性是指環境對人的舒適性、宜人性,環境關心和親環境行為是指人們對環境的關系和友好程度,二者的指向不同,環境宜人性是由環境指向人、影響人,強調人對環境的感受,環境關心和親環境行為是由人指向環境,是人影響環境,強調人對環境的態度以及對環境的行為和影響。
(一)環境宜人性的現有理論模型
1.情感評估取向模型。情感維度是宜人性的一個重要維度,判斷一個環境的宜人性程度,究其實就是判斷環境帶給人們的舒適性、愉悅性和可接近性。Russell和Lanius(1984)[1]依據樂趣軸和興奮軸確定的二維空間中的情感分類,描述環境中的情感評估模型,通過對大學生環境場景照片的研究,他們發現環境愉快和興奮,以及更多種類環境評估程度的情感描述的變化,可以從先前提出的適應水平的系統變異中預測。適應水平與環境評估之間存在關聯性,情感是重要的中介變量。
2.認知評估取向模型。美麗的自然環境、符合形式美的環境設計就一定能引起人們的積極情感嗎?Canter[2]提出了“場所評估”的立意模型,這種模型設想,評估一個地方、一個場所的宜人性,就是在評估一個地方、一個場所能在何種程度上幫助環境中的人實現人們與環境在不同層次互動的目標,這時,環境中的人的認知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anter的模型就強調場所和環境評估中的認知維度。他認為場所評估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場所的社交、空間和服務對象,與場所作用程度,與場所關聯的特殊或專注程度。Canter的理論內容被用來提供結構框架,這個框架包含指示對象、程度、焦點的多重分類方法轉變為一系列相關的可檢驗的假設。環境評估的認知成分在S.Kaplan[3]的研究中也有所強調,他從決策制定和選擇角度看待環境偏好。Kaplan認為雖然有些認知過程如分類和知識沒有自覺意識也會發生,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加工,但大量的認知分析和計算是發生在情感評估之前的。他將意義、情感方面與信息加工分析相結合,并解釋說個體與環境互動的質量既是個體嘗試開展行動的功能,也是環境信息模式的功能,支持性環境中制定決策所需信息是現成的、可解釋的。
3.環境質量評估取向模型。Craik指出,環境宜人評估的實際目的是研發系統描述和評估環境設施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被用來鑒定不同環境設施的質量標準并監控質量的持續變化情況。[4]為這種目的而研發的測量技術被稱為感知環境質量指數(PEQIS)。一個感知環境質量指數承擔著定量測量物理設施的質量,因為它被一組特定人群主觀體驗著。Craik認為,這種主觀評價可以利用不同地方之間的變化,這種變化只能由人感知并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體現意義。大多數感知環境質量指數研究關注的不是自然環境就是居住環境和鄰里關系環境,Zube[5]等人指出涉及自然環境的感知環境質量研究受到環境管理者和規劃者實際需求的激勵最大。Carp,F.M與Carp,A[6]探討為社區研發一個不同年齡段的感知環境質量指數,這種感知環境質量指數利用全球的社區感知和特定環境質量評估,例如美學、安全性、私密性,維護以及來自多種渠道的噪音?;趯εf金山港灣區超過2500戶居民的采訪數據和先前證實的關于老年人易于對他們的居住環境給出積極評價的觀察結果,他們發現年齡和他們每一個評價維度都具有正相關性。
4.滿意度評估取向模型。Weidmann[7]等人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250戶家庭,評估伊利諾伊州迪凱特市一個公共住房點的居民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其中對滿意度影響最大的預測因子是對設施吸引力的感知,兒童和青少年娛樂的適用性以及對從事安保工作的警察的感知。重要性排第二位的是對個人公寓的舒適度、空間和經濟價值的感知。Hourihan[8]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400位女性居民,依據愛爾蘭科克郡住宅類型的功能對鄰里關系滿意度進行評估。調查發現居住在公共或老街類型的住宅居民的總體鄰里關系滿意度以及對清潔、雜亂和噪音評估比居住在獨立式或半獨立式私人住宅中較為較為消極。Hourihan指出居民的滿意度依據住房群體的改變而改變。
美國的約翰·斯坦認為三種因素影響著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評價:①人類以外環境要素,主要是指居住區的自然景觀特征;②人與人之間的環境要素,主要指鄰里的社會特征,包括居住區居民社會聯系的緊密程度、群體特征、居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職業種類、經濟收入水平等因素;③居民區位置。諾克斯將影響人們居住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因素分為六類進行測評:①與美學相關的因素,包括居住環境的整體外觀、整潔程度、色彩、服務設施的配套程度、住宅的設計和寬敞程度;②與鄰里相關的因素,包括鄰里的友好程度、互助程度,居住區居民的自豪感、安全感和孤獨感;③可達性及流動性,主要指高速公路便捷程度;④與安全有關的因素,包括生命財產安全和周圍社會治安情況;⑤與噪音有關的因素,包括居住區內部直接的環境噪音,也包括飛機、火車、工廠等居住區外部的噪音;⑥令人煩惱的事情,如缺少私密性,上門推銷員的打擾。[9]
5.過程取向的評價模型。Moos和Lemake[10](1983)提出多項環境評估過程(MEAP)來評價從專業護理機構到半獨立式公寓廣泛的老年機構。多項環境評估過程從物理屬性、政策和方案、居民和員工特點、社會風氣四個維度評價機構環境。多項環境評估過程的一個指導性假設是一個機構的環境就是一個有著相互關聯因素的系統,它所提供的關于機構環境全面詳細的信息可以用到機構的設計和改變、方案的制定以及使用狀況的評價中。多項環境評估過程用于比較機構搬遷過程中設施移動前后的狀況。[11]研究結果表明移動后的環境相對于移動前的環境在環境質量和可控性上有所提高。另一個老年人社區護理機構的研究顯示,更高層次的政策選擇和居民控制與更具凝聚力、組織力和獨立型的社會環境以及較高的居民活動水平具有相關性。
(二)當前理論模型中的不足
1.對特定尺度的環境宜人性研究多,缺少標準的環境宜人性評價工具。在人的生存和生活之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尺度的環境,從居住的室內環境到社區環境,再到更大尺度的地方環境,環境的尺度多種多樣,人們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中的感受也有所差異,但是無論何種尺度的環境,環境的宜人性都有相同的因素,對人類而言都有相似的感受。在已有的環境宜人性評價研究中,針對特定尺度的環境宜人性研究較多,如小尺度的建筑室內環境、中等尺度的人工環境、針對氣候和污染而開展的環境關心研究等,研究者們在不同的環境尺度開展的調查內容涉及到多個方面,從行為背景分析到環境心理與社會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括環境心理在社會問題的應用。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從問卷調查到動態模擬,都有所使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傾向不同,使得環境宜人性評價缺少一種標準化的、易操作的評價工具,使得不能對不同尺度的環境進行跨尺度的環境宜人性比較。同時在已有的環境宜人性研究中,在環境偏好中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環境偏好有所研究,但是這種跨地區、跨文化的環境偏好研究往往注重的是自然環境偏好,忽略了社會文化環境的考量。審查實質性研究和理論的具體實體,我們發現人與環境關系的一般概念中具有差異,在分析的第一個水平上,人與環境的關系被看作本質上的生物適應性;在第二個水平上,將這種關系置于個體機遇結構的環境尺度;在第三個水平上,將環境和個體活動形式及群體合并到社會文化環境,這些觀點的局限性使得人們不斷嘗試“跨模式”合成。然而在每一個分析水平中,環境被視為人與環境關系中一個至關重要的主導者。大多數研究者的心理研究傳統使得對人類特性和動態更關注,盡管這一領域經常提出對心理學語境的批判[12],但是對學科間的以系統為導向、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的需要仍不是很容易回答,標準化的測試工具仍需不斷改進。
2.環境宜人性維度概括不夠,沒形成標準化工具,不利于跨文化研究。環境宜人性的評價內容、影響環境宜人性的關鍵因素、環境宜人性評價維度、評價的標準等,國外研究較多。但是研究關于環境宜人性、環境宜居性的影響因素的維度的概括性不強,不同研究者的維度分類有互相矛盾之嫌,這些導致環境宜人性的測評難以形成標準化的測量工具,不利于開展跨文化比較研究。Moos在此方面做了努力,將環境評價分為三個維度即關系、個人發展和系統維持。根據與地方場所相聯系的社會過程,Moos編制了工作環境量表和家庭環境量表,試圖通過問卷法測評描述人們所處環境的心理水平。Kohn等人在Moos的維度研究基礎之上進行了改進,他把這些項目重新分為兩大因素,一個是積極參與環境與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另外一個因素是有序的組織與無序的組織。在評價標準上,林奇1981年提出5項“執行尺度”作為評價標準:活力性、感覺、適合、易接近性、控制。美國的哈米德席白尼總結了美國一些學者的研究,認為其中的很多因素是相互聯系的,并且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新”的綜合標準:易接近性、和諧一致、視景、可識別性、感覺、適于居住性。美國的約翰·斯坦等學者在研究影響人們對居住區的舒適度評價的因素中,認為人類以外自然景觀因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因素和居住地位置影響人們對居住區的舒適度評價。諾克斯認為居住的審美因素、鄰里社區因素、交通便利因素、安全、噪音環境因素、居住的私密性因素影響著居住地的舒適程度。[13]
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研究者初步編制了環境宜人性量表,并提出了環境宜人性的三個維度:①個人對居住周圍的物理環境滿意度;②個人對社區公共活動的參與度;③個人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聯系程度。但是該量表的模型擬合度較差,擬合度指標沒有達到最佳理想值,可能的原因在于“個人對社區公共活動的參與度”與“個人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聯系程度”之間存在著交叉。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把“個人對社區公共活動的參與度”與“個人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聯系程度”合并成一個維度,并命名為“社會環境”維度,把原有的三個維度提煉成兩個維度:自然環境維度和社會環境維度,其中自然環境維度主要是指環境宜人性的物理和空間環境,社會環境維度主要是指社區參與和社會聯系維度。在安徽省淮南市毛集試驗區中心鎮隨機選擇230名社區居民進行了調查,其中男性90人,女性140人,被試平均年齡38.56歲,在探索性因素分析過程中,剔除了負荷低于0.50的因子,最終形成表1的測量工具。

表1 環境宜人性量表的正式題項構成
以表1的14道題項為正式工具在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隨機選擇了302名被試作為對象進行驗證性調查,發放量表302份,實際有效273份,其中男性180人,女性93人,被試年齡在42—59周歲之間。采用Amos17.0對大楊鎮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MIN/DF(卡方自由度比)為2.36,介于1~3之間,說明模型適配度良好,樣本數據與模型的契合度可以接受17,CFI值為0.813,GFI值為0.812,PNFI為0.635,擬合度指標值較為理想,量表可以作為進一步的環境宜人性測量工具使用。
[1]Russell,J.A.,Lanius,U.F.Adaptionlevelandthe affective appraisal of environments[J].J.Environ. Psychol.1985:119-153.
[2]Canter,D.The purposive evaluation of place:A facet approach[J].Environ.Behavior.1983:659-698
[3]Kaplan,S.Amodelofperson-environment compatibility[J].Environ.Behav.1983:311-332
[4]Craik,K.H.Environmentalassessmentand situationalanalysis.Intowardapsychologyof situations,ed.D.Magnusson,1983:37-48.Hillsadale,NJ:Erlbaum.
[5]Zebu,E.H.,Sell,J.L.,Tailor,J.G.Landscape perception:Research,application,andtheory[J].LandscapePlann. 1982:1-33.
[6]Carp,F.M.Carp,A.Perceiv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neighborhoods: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scal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age and gender[J].J.Environ. Psychol.1982:295-312.
[7]Weidmann,S.,Anderson,J.R.,Butterfield,D.I.,O’Donnell,P.M..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satisfaction andsafety:Abasisforchangeinmultifamily housing[J].Envion.BehaV.1982:695-724.
[8]Hourihan,K.Context-dependentmodelsof residentialsatisfaction:Ananalysisofhousing groups in cork,Ireland[J].Environ..Behav.1984:369-393.
[9]董曉峰,楊寶軍.宜居城市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8,23(3):323-327.
[10]Moos,R.H.,Lemake,S.Specializedliving environments for older people.In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ofaging,ed.J.E.Birren,K.W.Schaie,1983:864-869.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2nd ed.
[11]Lemke,S.,Moos,R.H.Copingwithanintrainstitutionalrelocation:Behaviorchangeasa function of residents’personal resources[J].J. Environ.Psychol.1984:137-151.
[12]Litt le,B.Pe rsonalityandenvironment[C].See Stokols&Altman 1987:205-244.
[13]吳明?。Y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43.
(責任編輯木宸)
C912.81
A
1001-862X(2016)03-0139-004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13BGL109);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5年優秀人才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AHSKQ2014D72)
滕瀚(1977—),安徽潁上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和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學;孫超(1966—),安徽霍邱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生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