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菁華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 750021)
《八幅水彩畫的回憶》中《秋月》的難點研究
胡菁華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 750021)
《八幅水彩畫的回憶》中《秋月》不僅融合了本土的民族特色和西方先進技法,還具有較高的文本研究和演奏價值。本文通過對裝飾音“歷音”也就是鋼琴中的“滑音”的演奏、意境的把握、旋律線條層次進行研究和分析,以便為演奏者在演奏中進行二度創作提供新的思路,并有益于提高演奏者對作品音樂形象的理解和塑造。
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秋月;技術難點
《八幅水彩畫的回憶》是譚盾先生1978年創作的一首鋼琴組曲,有八首獨立的樂曲組成,第一首《秋月》的創作具有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特征,樂曲充滿夢幻的色彩使聽者耳目一新。樂曲中運用了五聲調式及豐富的和聲、旋律層次來表現他的思鄉情緒。《秋月》的結構的精致簡短、標題的生動鮮明、演奏技巧多樣性,需要演奏者對演奏技法進行綜合運用。《秋月》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樂曲中有對民族樂器“箏”的音色的模仿,同時借鑒鋼琴獨特的音域與音色優點,中西合璧,其音樂意境也是對長期接受西方演奏技巧風格方法上的學習者們,是一種補充,更是一種挑戰。
因此,作為一名鋼琴教師,結合自身的演奏體會對作品《秋月》的演奏方式方法、音樂意境進行探索,使自己在彈奏中能更好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作品,提高對作品音樂形象的塑造。
(一)作曲家——譚盾
譚盾于 1957 年出生于湖南長沙,1985 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在校期間其音樂才能就倍受關注,還被稱為學校的“四大才子”之一。作為“東方之驕子”的譚盾,如旗幟一般引領著同代作曲家及當前中國音樂乃至世界音樂的發展前進方向。他的創作時時閃爍出人類生存的的憂患意識、保護文化遺產民族意識和時尚生活現代意識,充分表現出作曲家本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以及作曲家所具有的藝術責任感。
(二)作品簡介
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創作于1978年,是譚盾從湖南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后的一首作品。在談及這首作品時,譚盾說:“那時,我在拼命學習西方古典和現代音樂的同時,又很想家。舍不得兒時的那些伴我長大的民謠和記憶。于是我寫了我的第一部鋼琴作品,像是我思鄉的日記。”1正如作者所說,作者用鋼琴將自己家鄉描繪成一幅幅形象鮮明、簡短的水彩山水畫卷,而每一幅作品都帶有濃濃的鄉情。
這是由八首獨立的鋼琴小品構成,個個質感、簡單、純粹。如標題所說,每首都是一幅水彩畫。八首作品分別是《秋月》《逗》《山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古葬》《云》《荒野》《流云》《荒》,其中前四首是根據民謠作為創作音樂元素改編而成,而本文所提及的《秋月》就在其中,民族音樂色彩濃厚。
(一)創作背景
《秋月》濃縮了作者對家鄉的思鄉情懷。《秋月》是八幅中的第一幅,它為后面作品中對孩子們的天真、悠揚的山歌、離別的悲痛等音樂篇章的回憶進行鋪墊,像是營造一種氛圍而引起作者的思鄉情緒,也將聽眾帶入作者回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樂曲標以Adagio con dolore悲痛、從容的,襯托了該曲的主題秋月。秋天,本就給人一種傷感,又有一輪孤月相伴,微風瑟瑟月光凄涼,為該曲的意境創作提供了絕佳的氛圍。
(二)曲式結構
《秋月》是由引子和結尾兩個散板與中間bE 羽、#F 羽兩個樂段構成的單二部曲式。由兩個樂段構成的單二部曲式較為常見,而加入兩個散板結構的單二部曲式,是我國傳統音樂素材中較為常用的技術手法,而散板結構在西方作曲中常用于引子或尾聲。
《秋月》是復樂段結構曲式。
節拍:散板 4/4 散板
引子,1 小節,散板,E 羽調式。
A段E羽調式,由第一樂句長線條的旋律4小節,第二樂句跳音和下滑音的2小節組成
B 段#F 羽調式,也是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二樂句4小節。
尾聲,散拍子 E 羽調式,所采用的素材與引子相似。
樂曲引子部分帶有裝飾音的幾個和聲,呈現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接下來,一連串三連音不斷推動樂曲的發展,直到力度極強的下滑音,推出了樂曲的第一個小高潮。然后樂曲重回平靜并緩慢地進入到了《秋月》的主題旋律A段(1—6小節)。A段則由左手演奏旋律,右手以六連音固定音型為旋律聲部伴奏,右手的六連音如行云流水,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又月的朦朧帶來微微清風。
B段(7—12小節)移調為#F羽調式。A段的繼續發展為B段,旋律依然在左手并且不斷向低音區進行,最后由單音C-G過渡到E,與尾聲部分形成自然的銜接。尾部繼續用引子的素材,并大膽加入B-F不協和音程,使樂曲有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又不乏現代感。
《秋月》是一首作者表達自己對家鄉濃濃思念的音樂作品,所以在演奏《秋月》這首作品過程中,要運用適當演奏技巧,將作者想通過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體現出來,才是一名好的演奏者需要準確把握的。
本章節將結合自己在演奏中所遇到的困難,作為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
(一)裝飾音的演奏分析
1.裝飾音的意境把握
《秋月》中含有大量的裝飾音,其中以模仿古箏的“歷音”也就是我們說的滑音居多,且在演奏中不好把握,所以將裝飾音“歷音”作為重點,進行探索分析。
在《秋月》的引子左手中音位置,出現了ЬG、ЬE、ЬD、ЬB的十六分音符連續下行的裝飾音,正是作者對樂器古箏連續撥弦的模仿,就是我們常說的滑音也叫“歷音”,作者利用模仿古箏“歷音”,塑造了秋夜中月光的孤獨和朦朧。這需要使演奏者在鋼琴上演奏時將音色演奏的具有古風韻味,片刻間要將聽眾帶進了作者悠遠、空靈的回憶世界中,為樂曲秋月的高潮表達做好了鋪墊。同樣在《秋月》的尾部,低音區出現了連續四個十六分下行音符的裝飾音和左手的一個逆琶音和弦,也是模仿了古箏雙手琶音的演奏方法,給人的聽覺上像是低音區連續下行的七個音,一氣呵成,完美的完成了整個作品。
2.裝飾音的演奏方法
右手模仿了古箏的“歷音”,左手用短倚音來模仿其指法中的滑音,不論是左手還是右手,裝飾音不僅要彈奏的輕柔、深沉,同時也不能使音“虛”掉,所以想要將這些裝飾音彈出流暢、圓潤、深沉的音色,那么,在彈奏時,僅依靠手指的力量會容易使音失去控制,所以還需要小臂的帶動。具體地說,我們需要將手指和手臂勢為一個整體,讓自己氣息沉下來,呼吸與氣息一致像嘆氣一樣,小臂的力量則通過手腕傳送到指尖,而右手采用低觸鍵的演奏方法,下鍵的時候利用手指一關節向前推送,并利用手腕的帶動使音與音之間有了內在的聯系,同時保持最大的連貫性,這樣彈奏出來的裝飾音不僅明亮、飄渺,又與旋律氛圍融為一體,使整體音響達到最佳效果。
(二)散板意境的把握
《秋月》借用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將其音響效果在鋼琴這件西方樂器當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本身中國傳統音樂的記譜對指法、演奏方法和音高都有明確的標記,但在節拍方面卻有“拍可無定值”這一說法,古人認為,樂曲的節奏是按樂曲的風格、演奏者的情緒及表達的需要自己決定的,它給演奏者留下了極大的創造余地,因此鋼琴曲《秋月》的節奏也十分自由隨意。
1.引子部分
在引子中沒有小節線的限制,是演奏者最大的自由,但是樂曲的旋律還是存在的,需要演奏者按照自己的藝術造詣和對樂曲的體會去演奏,去抒發內心的感受并進行二度創作。不拘泥于節奏,讓音樂在韻律間不斷地如流水般的行走,使樂曲的處理更符合我國那種古曲的風格。
在引子部分要恰當的使用踏板,不僅增強旋律的線條而且將樂曲的氛圍鋪墊的很好,開篇ppp的力度制造出悠揚、寂靜的氣氛,四個十六分音符加高音區的八度和弦采用一個踏板,同樣的一個結構,此時的力度為pp,在力度上有了不同的變化,緊接著三連音的漸強不斷的將樂曲推動,此為一長踏板。
引子中第二句話大量使用二度的三連音以不斷增強的力度向前發展,在力度上的變化與 A 段銜接描繪出一幅夜的幽靜的畫面。三連音演奏的音色既要清澈又要制造出朦朧的意境,三連音連續需要演奏時,一般標志著情緒的積累或者即將出現高潮,在柔情的音樂里出現,更加柔情傷感。2這就要求演奏者觸鍵不僅僅要快、輕,還要盡可能用自己的氣息連奏。
引子的最強處則分其為第三句話,其中四分音符繼續模仿了古箏的“歷音”,四分音符要利用大臂帶動的力量有爆發力的彈奏,既不能將音彈死也不可聲音過于堅硬而破壞引子的整體感覺,這樣出來的聲音不僅深厚而且集中。
在引子部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延長記號的存在,要把時值保持夠,讓音在琴的音箱力得到充分的震動,使樂曲整個氣氛得到充分的發揮。
2.結尾部分
尾聲的散板部分,仍是重復引子的素材,節奏依然自由,樂曲通過A和B段的高潮也慢慢回到夜的平靜。尾聲低音部開始處帶有裝飾音的反向琶音依舊模仿了古箏歷音的演奏手法,這一組音與引子不同的是要把整個手臂的力量都放下來用小指支撐,以較強的力度奏出E,這并給與E充分的時間讓其振動共鳴,音色渾厚、深沉,讓樂曲又由此為中心展開來,與開始的引子部分形成了對比。尾部的散板部分使用了很多延長音,同樣也要合理的延長時值,時值得過長或過短都會影響整個音樂的情緒,從而破壞了前面大篇幅的鋪墊,無法做到承前啟后。最后的裝飾音 PPPP的力度結束全曲,就需要指尖的控制,充分發揮對音響的想象,在自己心中先聽到音樂的“聲音”,巧妙的制造出淡淡的憂思情緒,仿佛音樂到此為止了,但卻給觀眾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三)旋律線條和層次的演奏方法
演奏者對旋律自然變化的感受,大概是賦予樂句生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吟唱樂句,洞悉力的自然升降及時值上的細小變化,然后在自己的演奏中體現。3
《秋月》A段和B段2—7 小節的主旋律線,主旋律音為:ЬE、ЬD、ЬB、ЬA、ЬG。而A 段與 B 段均由三十二分音符的六連音構成并且是由右手在伴奏,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使樂曲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就像云一般柔美。手指必須輕巧,仍然使用低觸鍵的方式盡可能貼鍵,依靠手腕的帶動,在手腕放松的帶動下隨著旋律線條進行手腕畫圓運動,不僅增加了音的內在聯系和流動性,也加強了旋律的動感。在力度上,手指要嚴格的控制和增減音樂的朦朧感,讓觀眾感覺流水般云的聲音,以這樣的音響效果襯托左手的旋律。左手的主題線條較長,給人意境悠遠,極富浪漫色彩,仿佛是遠在他鄉的游子在訴說自己的思鄉情懷。
左手在演奏主旋律時,既不要長線條,又要保持音符之間內在的連貫性。重點是如何能保證左手旋律線條的連貫性:需要演奏者依靠身體力量的通透、氣息下沉的連貫性。趙曉生曾說過:“人的各種感官都要并用。視覺方面,眼要看見樂譜,看見鍵盤位置;聽覺方面,耳朵要能在再尚未發出聲音之前預先“冥聽”到將要發出的聲音;觸覺方面,指尖對于鍵盤位置的敏銳轉;直覺方面,大腦對結構對過程對動作的嚴密控制”。4也就是說在演奏時,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在沒有真正彈出之前就已經在腦海當中把旋律連接起來了,然后在讓自己的氣息和手臂的動作合為一體,方可達到音斷而旋律線條不斷的效果,從而使音樂更具韻味。存在于左手旋律上的倚音,要注意力量的轉移,將力量轉移到主音上,減少倚音“瘸腿”聲音的出現,保證了音的圓潤。
第四和第八小節的旋律不斷走向低音區,末尾的音雖然要以極弱的力度奏出,但是還要利用臂力,讓指尖立住并勾住琴鍵,力量落下去,才能彈出悠遠的感覺,就像是一聲深沉的嘆息。這一段的音樂起伏較大,呈現出一種若隱若現、光影交錯的感覺。所以要特別注意把握旋律的起伏,讓音樂的層次鮮明起來,突出音的飄渺之感。
在第五、六與九、十小節中,八分音符由弱漸強,將全身力量傳到手臂,利用大臂帶動小臂形成一種慣性,自然地將音樂推至最強處,通過對反向琶音開始變弱,音樂又回到了靜謐的氣氛當中。在演奏中,這三組琶音要注意的是力量的收與放。在這個短暫的漸弱過程中,要達到自然、圓潤的聽覺效果,需要每組琶音的力度要均勻,大腦要嚴格控制手指下鍵的力度,最后的力量集中落到低音,仔細的去聽每一個音。
(四)和弦的演奏方法
1.五度疊置和弦
五度疊置和弦,就是在一個四度音程上疊加一個五度音程或是五度疊加四度,從而形成一種特殊和弦結構。而在《秋月》的引子部分的結尾處,就使用了五個連續上行的五度疊置和弦,給人的聽覺效果十分和諧,隨著和弦不斷的升高,營造出月的清遠、柔美的意境。通過和弦高、低音區的對比,和五度(四度)和弦的旋律性連續出現,不僅渲染了作者夜晚空望月思鄉的靜謐情懷,更是給聽總了無限的想象的空間。
2.二度和弦
在《秋月》中不僅僅使用了五度疊置和弦,還使用了大量的二度結構的和弦,“二度結構的和聲,是以大、小二度音程為基礎而形成的。在實際應用中,既可以是單獨的二度音程,也可以是由二度音程疊合而成的各種和弦形式。”在聽覺上音色上,二度和弦具有金屬質感。在樂曲調式中的二度結構和弦有別于于西方的是:它“一對一對”地出現。在樂曲散板引子部分就出現了連續大二度和弦,從高音區帶動樂曲向中音區發展,通過其音域的變化,營造了月光的距離感,仿佛整個空間都被清冷的月光傾瀉占領。
在《秋月》的演奏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裝飾音的演奏、散板的演奏、和弦的演奏、旋律線條的把握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而這僅僅是理論上的理解和解決,我們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解決這些難點,當然也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技巧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樂曲,將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
注釋:
1.倫兵.譚盾朗朗攜手《八幅水彩畫的回憶》 [N].北京青年報,2003-04.
2.江靜.譚盾鋼琴作品《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的創作技法與演奏技巧研究[D].濟寧學院學報,2014.
3.[俄]鮑利斯·貝爾曼.鋼琴大師教學筆記[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年5月.
4.趙曉生.我的音樂信仰[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1]錢仁平.譚盾解讀[J].音樂愛好者,2002.
[2]程憲偉.譚盾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中的分析與演奏[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4).
[3]張彩云.譚盾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的創作研究[D].西南大學,2009.
[4]曾美月.譚盾《八幅水彩畫的回憶》中的湖南民間音調[J].內蒙古大學 藝術學院學報,2012(2).
胡菁華(1977-),女,漢族,天津人,寧夏大學副教授,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