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開化縣委書記 項瑞良
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化樣本”
中共開化縣委書記 項瑞良

圍繞“兩山”重要思想,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一任接著一任干,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互促共贏,探索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開化樣板
開化縣地處浙西山區,是錢塘江的源頭,縣域面積2236平方公里,縣域生態環境優良。多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兩山”重要思想,以全域景區化、景區公園化、產業生態化為目標,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一任接著一任干,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互促共贏,探索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開化樣板。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0.7%;Ⅰ、Ⅱ類出境水占比保持在90%以上;空氣優良率99.4%,縣城負氧離子濃度3770個/立方厘米,是全國第一、浙江唯一的“中國天然氧吧”。
堅持規劃引領,著力加強頂層設計。以生態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嚴格遵照省市對開化的區域功能定位,以生態優先、主體功能、資源整合、體制創新、實用管用理念為引領,以“多規合一”試點為引擎,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落實空間管控。圍繞生態保護核心,對全縣域開展精細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開發適宜性評價,結合人口變動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劃定城鎮、農業、生態“三大空間”,生態空間由原來的50.8%提高到80.3%,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線“三條紅線”,形成空間管控原則。二是形成一張藍圖。在凸顯“三區三線”的基礎上,編制形成融發展與布局、開發與保護為一體的全縣域空間管控“一張藍圖”,為解決生態規劃之間相互矛盾沖突問題和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重大項目的科學布局提供依據。三是統籌生態規劃。在2003年編制完成全國第一個生態縣建設總體規劃、2004年編制完成生態功能區保護建設綱要和2007年制定生態環境功能規劃的基礎上,2014年運用“多規合一”成果,統籌縣土地利用、農業發展、林業發展、水利發展、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編制了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規劃、國家公園發展戰略規劃等。
狠抓改革落地,探索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地位,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開化順勢而為,深化改革探索,著力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一是深化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的改革試點。通過借船出海,爭取各方支持,破解種種難題,先后獲得了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縣、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試點和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等各種層面的試點,試點的爭取和實施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2016年7月,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成為全國四個國家公園之一。二是制定以提升環境質量為核心的體制機制。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對環境質量的高要求,加強體制機制研究,主導制定國家公園建設標準、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標準以及3A級景區村創建標準。重點健全綠色產業體系發展機制、全域景觀改造機制、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機制、行政管理體制。三是創新以加強生態保護為核心的管理制度。出臺《開化國家公園山水林田河管理辦法》《開化縣主要通道兩側林地林木管理細則》《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定實施《司法救助生態辦法》,在全省首設環境資源巡回法庭,全方位、多角度合力推進生態保護。
提高承載功能,全面優化生態環境。喊響國家公園拒絕污染,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以破壞生態換取一時GDP增長”的邪路,推動水岸同治、造景同行、轉型同進。一是精準施策治污水。打好“五水共治”組合拳,關停整治50家制砂場,拆除58個生豬養殖場,拆除網箱養魚3000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流域“河長”長效保潔機制、生態養殖場線上線下監控監測實現全覆蓋。二是因地制宜優生態。大力實施國家公園錦繡行動,開展“珍貴樹種進鄉村”活動,植樹造林財政補助政策堅持了40多年,春節上班第一天機關干部義務植樹造林堅持了35年,建成華埠彩云、林山流霞等百個森林景觀帶。按照穩步推進、逐年減少的方法,將全縣林木采伐限額削減40%,建成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131.2萬畝,公路沿線劃定限伐區38.35萬畝,確保生態公益林面積占全縣陸地面積一半以上。三是拉高門檻促轉型。對“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高排放”工業企業和項目實行“一票否決”。騰籠換鳥,去黑色GDP,十年關停污染企業278家,關停木制品加工廠235家,否決化工及有污染項目65個。搶綠色產業項目,今年有25個總投資125億的生態旅游、康體養生、文化創意等項目開工,這些項目的竣工將成為開化新的發展引擎。
著眼生態富民,全面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始終堅持生態富民的戰略思維,以人民為中心,通過生態產業體系支撐,把綠水青山轉化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形成以文化旅游產業為龍頭、高效生態農業為基礎、環境友好型工業為補充、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生態產業體系。一是做強文化旅游業。堅持把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根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要求,不斷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改善旅游服務環境、提高接待服務水平,累計建成1個5A、2個4A、4個3A級景區,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連續五年增長超過15%。根宮佛國文化旅游區游客滿意度躍居浙江省5A景區第二名。美麗生態、美麗鄉村催生了美麗經濟,小鄉村建成大景區、老磚廠筑成新民宿、破豬欄改成咖啡屋,全縣民宿床位突破8500張,農家樂游客量、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0%和43%。二是做特現代農業。農業生態化、標準化、品牌化、電商化“四化”同步發展,大力推進農旅、林旅、茶旅、文旅、體旅融合文章,使開化農產品走出大山、熱銷市場,僅龍頂茶一項,產值就達到了8.36億。編制完成全國首個縣域創意農業發展規劃,布局“四線一區”創意農業觀光路線,建成創意農業示范基地22個、4000余畝,成功創建全國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示范縣。三是做優生態工業。改造提升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醫藥、輕工電子等傳統產業,加快培育節能環保、生物信息、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用環境標準促使落后產能退出市場,以環境成本倒逼企業加快技術革新。近兩年,累計騰退“兩高”企業用地110余宗、盤活土地8300余畝。上半年,新能源產業完成產值9.37億元,增長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