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衛新 王美青 孫永朋
探索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新路徑
徐萍 衛新 王美青 孫永朋
特色農業小鎮是農業特色鮮明、多種功能融合、農業文化匯聚、生態環境優美、公共服務配套的“宜居、宜商、宜業、宜養、宜游”的發展空間平臺。它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核心和主業,以要素整合、全產業鏈整合、功能價值整合、城鄉空間整合、多方主體整合作為支撐和動力,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平臺,也是城鄉一體、農旅結合、協同推進的有效支點和紐帶。加快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是新常態下推動浙江農業轉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五化”同步發展的重要環節和突破點。
基于農業資源、產業特色、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區位交通等基本元素,浙江特色農業小鎮可走產業強鎮、旅游興鎮、文化塑鎮、商貿活鎮四條發展路徑。
產業強鎮。充分考慮小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發展潛力,著眼于發揮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產業發展戰略,合理有效地配置農業生產要素,重點培育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加快全產業鏈上下互動、三產聯動、主體帶動和整體推動,倡導產鎮融合、產鎮互動、產鎮一體,促進各類資源、產業和功能在小鎮內部集聚優化、融合提升、協調互促,提高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凝聚力和產業輻射力,使傳統農業產業脫殼出繭、重獲新生,特色產業不斷加強、更具優勢,新興產業加快培育、跨越發展,為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提供產業支撐和持續動力。
旅游興鎮。通過利用農業生態環境、農田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產品、農家生活等,兼顧農業生產、小鎮風貌與景觀塑造,開發賞花采果、農事勞作、田野采風、科普教育、美食品嘗、民居體驗等旅游項目,推進休閑度假型、觀光體驗型、生態旅游型、康體養生型特色農業小鎮建設,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領略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純樸的農耕生活、品嘗安全的農產品、享受濃郁的農家風情,以此帶動小鎮產業要素集聚,推進“鎮旅融合、景鎮互動、城鄉協調”發展。
文化塑鎮。依托小鎮特有的農耕文化、民風民俗、傳統工藝、節慶文化、民間藝術等,注重小鎮核心農業文化挖掘和塑造,加快農業文化、技術、資源相互交融、滲透,強化農業文化創意、保護與開發,通過創意設計、藝術包裝、文化演繹、技術加工(如動漫、聲光電)等手段把農業文化、農藝技術、農耕活動、民俗風情、市場需求有機聯接起來,衍生出新的資源、文化與價值,彰顯小鎮獨特的文化魅力,提升農業的文化內涵和農產品附加值,提高小鎮農業經濟、文化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商貿活鎮。在交通、信息、市場等條件比較發達的小鎮,大力培育和發展商貿、物流、信息等服務業,以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為基礎打造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或電子商務集聚區,培育現代農產品營銷服務主體,通過農旅商網、淘寶網、微商等互聯網渠道進行宣傳展示和營銷推廣,加強預選分級、物流配送、冷藏冷凍、包裝倉儲、電子結算、檢驗檢測和安全監控等關鍵設施建設,逐步形成虛實(網店與實體店)結合、功能齊全、設施完備、輻射力強的農產品物流平臺,發揮規模和協商效應,拉動小鎮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促進小鎮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小鎮發展活力。
(一)政策護航,筑巢引鳳
重視政策扶持。研究制訂扶持特色農業小鎮建設的產業、土地、投資、財稅、金融、保險、生態環境等相關配套政策,切實加強組織協調、政策支持、資源整合、改革配套、對接引導,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主導優勢產業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資源要素保障、物質裝備建設、人才科技支撐、財政金融服務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政策整合與傾斜,著力解決制約特色農業小鎮建設的資源障礙、體制障礙、管理障礙等問題,為特色農業小鎮規劃建設和培育創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創新激勵機制。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搭建招商引資平臺,優化農業招商引資環境,建立特色農業小鎮招商引資項目庫,按項目自身特點和特色農業小鎮建設總體需要,分批分類逐步實施;同時,在特色農業小鎮建設中堅持“誰投入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通過定向招商、委托招商、專業招商和網上招商等多種形式,以及各種節會、展銷會、座談會及重大活動等多種渠道,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招商引資,做到有目的、有選擇的挑好商、招好商,確保項目資金及時到位,鼓勵各主體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等形式投資特色農業小鎮建設,增強特色農業小鎮建設的活力和可持續性。
加強宣傳推介。廣泛動員輿論媒體,大力宣傳建設方針、政策、措施、辦法等,通過多途徑、多層次的宣傳教育,形成強大的發展聲勢和廣泛共識。努力提升當地社會對特色農業小鎮的關注度,精心策劃包裝,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綜合運用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全面覆蓋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和網絡等各類媒體,提高特色農業小鎮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

圖/金川
(二)集聚要素,強化保障
土地保障。全面深化農村確權賦權改革,創新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嘗試建立由村集體經濟組織主導的類似城鎮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的農村宅基地收購、置換機制,促進農村宅基地集中成片置換;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將特色農業小鎮建設用地納入城鎮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內,給予特色農業小鎮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探索土地流轉與農民養老保險相結合,確保特色農業小鎮內農戶能夠長久分享土地流轉的成果,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效流轉與優化組合;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完善土地流轉以獎代補政策,推行“先股后轉”流轉方式,加大整村流轉力度,引導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集中。
資金保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建立特色農業小鎮建設專項資金,集中投入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增強政策性資金的聚焦效應;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特色農業小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拓展業務范圍,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探索政府、金融、企業多方合作模式,設立特色農業小鎮投資基金,打造投融資新平臺,吸引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國際資本投入;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不斷擴大覆蓋面和可保品種,為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構筑保護屏障。
主體保障。積極培育特色農業小鎮內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推進小鎮農業主導產業的產、供、銷一體化經營。重點扶持引領作用大、服務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農業龍頭企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產品研發、精深加工能力,并采取參股、合作等方式建設穩定的原料基地,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加強合作,促進合作社向聯合經營和集團型發展,提高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鼓勵有條件的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和投身現代農業的高校畢業生登記注冊成立家庭農場,通過規范經營管理、開展示范創建、強化支持服務,使之成為特色農業小鎮建設的重要力量。
(三)合理布局,試點先行
突出規劃引領。立足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業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基礎,堅持個性化、布局合理、和諧性和超前性的原則,統籌思維、系統設計,高標準、高起點編制特色農業小鎮發展規劃,明確小鎮的產業定位、空間布局、發展思路等,并與全省農業產業布局相銜接。同時,注重發揮規劃的指導和協調作用,采取按照先規劃、再策劃、后招商建設的運作程序,有序推進特色農業小鎮建設,通過分階段發展,滾動推進實施計劃,促進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持續深入發展。
合理選擇路徑。根據不同小鎮的資源稟賦、歷史底蘊、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生產條件和比較優勢,明確不同小鎮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合各地特點的特色農業小鎮發展路徑,形成多途徑、多類型共同發展的格局,分類有序推進。農業主導產業集群發展的小鎮適宜走產業強鎮道路,物流發達的小鎮適宜走商貿活鎮道路,生態環境優美的小鎮適宜走旅游興鎮道路,農業文化資源豐富的小鎮適宜走文化塑鎮道路。
強化典型示范。結合區域特色、小鎮特點和各自基礎,以解放思想、先行先試為手段,組織開展特色農業小鎮試點示范,每年選擇若干個點作為示范項目或典型樣板,從設備、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通過整體功能的疊加,統觀發展效應,以探索不同區域、不同資源類型的特色農業小鎮建設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先進典型,及時總結經驗并加以推廣應用。同時,建立分類推進的工作機制,加強特色農業小鎮建設實務知識培訓,支持舉辦各類專業論壇、專業會展等活動,引導相關企業、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廣大市民和國內外創客參與特色農業小鎮建設,形成全方位、全社會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