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紫耀
推進產品換代打造浙江經濟新標準
丁紫耀
要緊抓消費需求升級的歷史機遇,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實現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轉變、浙江產品向浙江品牌轉變,加快質量和標準的制度供給,推動“浙江制造”邁入中高端水平
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是浙江再創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要在打造“浙江制造”、浙江標準方面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就要抓住中央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利時機,大力提高浙江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制造水平,將浙江打造成為全球重要的產品制造新高地、浙江標準新支撐。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質量和標準已經成為制造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征,代表著一個省份制造業發展的高度和水平。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更好質量的產品與更高的標準代表著產品滿足顧客需求的程度,代表著市場競爭力。
產業升級的內涵很豐富,最直接的是產品附加值的提升。過去靠低價勞動力、靠高資源消耗、靠環境污染換來制造業大發展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了。浙江經濟經歷了近30年高速發展,產業規模已位居全國前列,但化纖紡織服裝、機械、家用電器等傳統制造業比重依然較大,產品換代步伐依然較慢,制約了附加值提升。加工、制造環節賺取的利潤正好在“微笑曲線”底部,而曲線兩端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才是利潤率的高點。
新科技革命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應用的深入,為浙江打造制造強省和建立浙江制造標準帶來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滲透,推動關鍵領域技術持續突破、不斷融合和加速應用,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制造模式和價值鏈的重大變革。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以深化改革、優化結構、加快創新、減速提質為特征的新常態,浙江產品升級和標準建設也呈現出諸多新特征、新情況。
產品換代、品牌標準建設成效。浙江是制造業大省,相當一批產業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出口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已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5年,全省有2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榜單、34家制造業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總共入圍44家)。區域品牌加快提升,確定首批227個產品為2014年度“浙江制造精品”;培育創建區域國際品牌13個,銷售規模超千億達到5個。截止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國建立“浙江制造”品牌市場化培育新機制,有44個產品通過“浙江制造”認證,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逐年提升。2015年,省級工業名牌產品銷售收入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1/5以上,馳名商標總量達562件,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產品換代、品牌標準存在的問題。一是浙江制造業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中高端產品生產能力不夠。“中高端購買力”持續外流,折射出制造業發展水平無法滿足“消費升級”要求。“層次低、品牌小、結構散、創新弱”,讓“浙江制造”長期處在全球產業鏈低端。二是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制造業企業思維普遍停留在產業鏈層面,精力過多集中于降低成本、擴大規模上,缺乏構建產業生態系統的意識和動力,從而導致消費品生產領域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向時尚化、集成化、組合化轉型的需求。三是品牌影響力不夠大。在《財富》雜志發布的世界企業500強中,中國上榜企業首次創紀錄地達到了106家,而浙江僅有2家企業上榜(浙江物產集團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而從經濟總量上看,2015年浙江占全國經濟比重為6%-7%,與浙江省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約2%的占比并不相稱。從單個企業來看,2015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395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吉利集團(1540億元)+物產集團(1826億)元+兩個海康威視(253億元)。四是部分產品質量檔次不高。一些企業誠信缺失,采用低質低價、以量擴張來換取市場份額的現象較為普遍。以上這些問題制約著浙江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面對消費升級新時代,“浙江制造”也應順勢而為打出一套標準強省、質量強省、品牌強省的轉型升級組合拳,積極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告別“低小散”,走向“中高端”,努力走出一條以標準、質量和品牌建設引領產業升級的新路子。

圖/新華社
《規劃》提出,以產品升級改造、“浙江制造”標準提升、“浙江制造”品牌建設為突破口,推進產品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水平。
大力推進產品升級改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引入精益制造等現代制造管理理念,發展輕資產運營模式,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加快產品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組織實施“產品換代”示范項目,引導和推動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實施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技術改造投資。圍繞七大萬億產業、《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明確的重點領域,推進產品品質提升,組織開展國際對標行動,培育一批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浙江制造”精品。實施一批工業強基工程項目,推動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等領域技術研發、工程化和產業化,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四基”領域產業基地。
大力推進“浙江制造”標準提升。“浙江制造”標準,是以浙江優勢、特色制造產品為基礎,瞄準國際、國外先進技術水平研制的一批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標準,致力于邁向國際先進、國內一流,并鼓勵積極采用國際先進標準。構建能長久管用、科學系統的“浙江制造”高標準體系,為企業聚焦“浙江制造”品牌建設、開展對標達標活動以及第三方機構實施評價提供指導依據,這是“浙江制造”品牌建設的基礎支撐,也是關鍵所在。加大“浙江制造”的培育力度,引導企業在追求高標準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制定和實施“浙江制造”標準化提升戰略,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制定修訂,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健全食品、藥品、嬰童用品等重點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推進“浙江制造”品牌建設。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重點是培育企業的過程,促使優質企業強化管理創新,積極推廣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不斷提高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和一致性,提升服務水平,以多出優品、打造精品。著力發展一批上市型知名企業、全球500強企業,推進更多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等上市,設立境外原材料基地、研發基地、制造基地、運營中心和營銷網絡。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知名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品牌等,支持企業開展商標國際注冊、收購國際品牌。建立健全企業自我保護、政府依法監管和司法維權保障“三位一體”的“浙江制造”品牌保護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偽造、變造、買賣“浙江制造”認證標識的侵權違法行為,并為“浙江制造”的質量服務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產品升級換代、打造浙江經濟新標準,浙江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刻把握“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等新趨勢,緊抓“中國制造2025”戰略機遇,加快標準供給引領、質量提效升級、品牌示范帶動,推動“浙江制造”邁入中高端水平。著力增強高標準、高質量供給能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實現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轉變、浙江速度向浙江質量轉變、浙江產品向浙江品牌轉變,推動浙江率先邁入標準時代、質量時代、品牌時代,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制造強省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勁動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制造強國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No.15AGL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