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藍的誘惑
——貴州非遺傳承人“上大學”培訓染藝
DIANLANDEYOUHUO

(本刊訊 肖凌霄 攝影報道)溫馨的枕頭,浪漫的窗簾,高雅的圍巾……它們既是引人矚目的扎染作品,又是品位不俗的時尚用品。9月18日~19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展出在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一樓展廳舉行。這些由來自貴州各地各行業的學員參加非遺培訓后趕制出來的藝術品,得到觀眾的一直好評。
這場展出名為“貴州省201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染藝研修培訓班成果展”。為了提高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助推文化傳承脫貧工作,根據貴州省,文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相關文件要求,貴州民族大學發揮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創新基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智庫優勢和資源,啟動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大面積培訓工作。
為進一步推進、落實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工作,貴州省文化廳、貴州民族大學聯合主辦了本期“非遺傳承人群染藝研修培訓班”。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作為承辦單位,從策劃、籌備、招生到開班,僅用了短短一周時間,美術學院的領導、教師、助教和工作人員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和極強的執行力。
社會各界人士報名參加傳統技藝培訓的熱情出乎想象,以至于主辦方將招生名額由60名增加到80名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展現了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族民間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的良好氣象。學員覆蓋了貴州各個地區,還有的來自北京、江蘇等省市。他們有的是政府部門的管理干部,有的是非遺傳承人和民族手工藝愛好者,還有的是高校職校幼教和文創企業的負責人,這正體現了實施該項目的現實意義,即使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


在為期十五天的緊張培訓工作中,教師在教學中傾其所有,學員在學習中勤奮刻苦,無論理論講授還是實踐教學,學員均覺得學有所值。學員們廢寢忘食,加班趕制作品,圓滿完成培訓任務,展現了眾多優秀的傳統技藝作品和富有創新意識、市場化潛力的文創作品,使首期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據悉,相關單位還將逐漸推出陶藝、皮藝、紙藝、木藝、金屬工藝等主題的非遺培訓工作。
“這次培訓班意義重大,課程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我們學到了實用的扎染知識。扎染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工藝美術,做出的作品具有觀賞性藝術性和環保性,它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藝術。我們在本次學習中收獲許多知識,了解多彩貴州少數民族文化,還認識了許多扎染大師,真讓人受益匪淺。”學員陳月朗說。

學員劉漫麗是貴陽市茶店小學的一名美術老師,學校里大多數孩子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們遠離家鄉,民族傳統文化的東西正在逐漸丟失。該校針對此情況嘗試做一些傳統文化、民族手工藝的教育。這學期開學,學校正好建了染房,所以劉漫麗就參與這次培訓,她激動地說:“我很幸運。在此非常感謝國家這樣的政策,能夠在硬件軟件資金上有這樣大的支持,能夠面向社會招生,讓社會廣大的手工愛好者、民族民間藝術的實踐者能夠參與到活動中,可以說我們都享受到了和諧社會的紅利,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一群人。課程從理論到實地考察實踐操作,從民間技法到老師們的研究成果分享,從傳承人到專家學者,可以說為這次培訓安排了最好的資源,非常精彩,帶我們走進貴州民族民間文化傳統絢麗多彩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