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凌霄
顧樸光:矢志不渝寫貴州繪畫春秋
文/肖凌霄
GUPUGUANGSHIZHIBUYUXIEGUIZHOUHUIHUACHUNQIU
人物名片
繪畫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高雅藝術,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融詩、書、畫、印于一爐,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社會風習和審美理想。因此,梳理貴州繪畫史,也是梳理貴州的精神文化史。
顧樸光,祖籍江蘇崇明,1942年2月生于貴州貴陽,1964年畢業于貴州大學歷史系,曾在中學任教多年。1982年調入貴州民族學院(今貴州民族大學),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美術史和民族民間美術的教學和研究;歷任教務處副處長、學報副主編、歷史系主任、教授。歷年發表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100余篇,出版專著、編著、合著18部。代表著作有《中國面具史》《中國民間面具》《貴州近現代中國畫選》《水墨丹青──貴陽國畫名家》(合著)等。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省管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著作曾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十余項。
11月21日,貴陽花溪。天高云淡,遠山如黛,近水含煙;有風掠過樹梢,片片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蕩,顯出幾分初冬的模樣。
在美麗的花溪公園旁一個幽靜的小區里,74歲的貴州著名學者顧樸光先生正在家中整理稿件。他精神矍鑠,行思敏捷,一會從客廳地板上那堆厚厚的資料里準確抽出一本畫冊找到自己需要的章節,一會又帶我去參觀他的書畫藏品,還有書房他一大箱子關于貴州繪畫的日記本……這些散放于不同地點而又不零亂的資料,猶如待命的士兵,等他排兵布陣。
繼2013年主編出版《貴州近現代中國畫選》畫冊之后,顧樸光和兒子顧雪濤正在合作撰寫《貴州繪畫史》一書,目前工作已經完成了一半,預計2018年完成,屆時將填補貴州美術史著的空白。
《貴州繪畫史》論述從明代貴州建省到2014年貴州繪畫發展的歷史,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壁畫、漆畫、漫畫、年畫、連環畫、宣傳畫等畫種,對貴州繪畫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涉及畫家數百人,預計30萬字,400幅圖。
之所以截止于2014年,顧樸光解釋說:第一,2013年是貴州建省六百周年華誕,2014年是又一個六百年的開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第二,2014年,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文聯,同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等單位在京舉辦了“多彩貴州·中國美術作品展”,這個展覽檔次高,規模大,影響廣泛,是貴州美術史上的重大事件。第三,寫史,不應過分貼近現實,當下發生的事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才能看清,所以截止于2014年是明智的。
撰寫繪畫史,最重要的是搜集文字和圖片等資料。明清和民國,有關貴州繪畫的資料十分匱乏,解放初期的資料,又因“文革”的浩劫而十不存一,因此搜集改革開放以前的資料,便成了顧氏父子工作的重點。只要有相關的信息,他們都會不遺余力地搜集,想方設法弄到手。有時為了幾幅珍貴的圖片,他們會花數百元甚至數千元購買一本書、一套畫冊;為了查詢一個畫家的生卒年月,他們會打幾十個電話,或輾轉托人請求幫助。
例如盤縣出生的張道藩,是貴州第一個赴歐洲學習繪畫的畫家,也是撰寫貴州繪畫史繞不開的人物。要寫張道藩繪畫上的成就,就必須品讀他的繪畫,而大陸沒有出版過他的畫集。為了寫張道藩,顧氏父子不惜高價買了一本臺灣出版的《張道藩先生畫選》。
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他們已擁有數百本有關貴州繪畫的畫冊和書籍,其中既有大型套書如《中國古代書畫圖目》(24卷)、《中國美術全集》(10卷)、《中國現代美術全集》(15卷)等,也有眾多古代和近現代畫家的個人畫冊,以及各種畫史、畫論、地方志等等。
此外,顧氏父子還特別注意搜集“文革”中和“文革”前全國性畫展和貴州省畫展的圖錄或目錄,這對于了解那一時期的貴州繪畫有很大幫助。
“關于貴州繪畫的資料,目前我已搜集到手的約有十分之九,剩下的部分正在努力,爭取基本搜集齊備。”顧樸光對自己搜集資料的成就非常滿意。
也有人認為,現在撰寫貴州繪畫史,還不是時候。對此,顧樸光認為,恰恰相反,現在撰寫已晚了一些。
他拿出貴州省美協于1985年和1990年制定的編寫《貴州美術史》和《貴州現代美術史》的計劃和安排。當時曾組成以美協主席楊長槐為主編的龐大寫作班子,約有三四十人,后來這個班子曾搜集了許多資料,并撰寫了個別篇章,但最后這兩本書都無果而終,所搜集的資料已風流云散。
顧樸光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編委會的人員太多,人太多反而不好協調;二是編委會的許多成員是畫家,自己寫自己不容易把握分寸。顧樸光說,自己身處畫家圈子之外,相對比較超脫,寫起來可以盡量做到準確、客觀、公正。
而今,許多畫壇老人已紛紛謝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這使得顧氏父子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否則,將來寫作起來會更加困難。
◎1
◎2
◎3
◎4
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開始,顧樸光就開始在日記中關注和記錄貴州繪畫。50多年來,他寫了滿滿一箱子日記本,其中記錄了大量關于貴州繪畫的材料,既有與眾多畫家交往的經歷,也有參觀畫展的心得體會,更有對繪畫作品的點評。
50多年關于貴州美術不輟的記錄,保存完好的日記本,成為撰寫《貴州繪畫史》最珍貴的資料。十年浩劫中,相關單位的美術檔案損毀殆盡,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若隱若現的線索,可通過他的日記記錄得到糾正或補充。
顧樸光正式撰寫《貴州繪畫史》始于2012年,在此之前,他主編了《貴州近現代中國畫選》,書中選刊了他多年來收藏的100幅貴州繪畫精品,最早的作于1812年,最晚的作于2011年,時間跨度達兩個世紀。貴州繪畫史上重要繪畫名家的作品大多數都有收錄。此外,書中還附有10萬字,對貴州近現代繪畫作了初步的梳理,此舉可視為撰寫《貴州繪畫史》的鋪墊。
撰寫《貴州繪畫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顧樸光深感年事已高,精力不濟,于是請兒子顧雪濤作為自己的幫手。
顧樸光學歷史出身,對國畫史比較熟悉,有15年從事中國美術史教學的經驗,是貴州目前唯一從事理論研究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顧雪濤畢業于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現供職于貴州民族大學民族科學研究院。他長于電腦,對西洋畫比較熟悉。父子倆各有所長,可以互補,合作起來特別順暢。
近幾年來,顧樸光父子已在《美術》《美術觀察》《貴州文史叢刊》等報刊發表有關貴州繪畫的文章60余篇,并合作出版了《水墨丹青·貴陽國畫名家》一書,其中發表于《美術》雜志上的《民國留法油畫家楊秀濤》、發表于《美術觀察》雜志上的《豐子愷漫畫藝術的一朵奇葩—<子午山紀游冊>淺析》,因填補了學術空白,學術影響頗大。
《貴州繪畫史》的寫作比較順利,明清、民國、解放初期的章節已完成初稿,改革開放以后部分的寫作已構思成熟,大約還有兩年時間,全書便可完成。
當然,寫作中還會碰到許多問題,但顧氏父子有信心克服這些困難,為后人留下一部準確、真實、客觀的貴州繪畫史著,為貴州繪畫樹碑立傳。
同時,繪畫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高雅藝術,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融詩、書、畫、印于一爐,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社會風習和審美理想。因此,梳理貴州繪畫史,也是梳理貴州的精神文化史。這也是顧樸光父子為此歷盡艱辛、孜孜以求的最大動力。
◎5
◎6
◎7
責任編輯 袁澤友
顧樸光著作:
◎1 《中國面具史》(韓文版)
◎2 《中國面具史》
◎3 《面具》
◎4 《貴州少數民族面具文化》
◎5 《貴州古儺》(英文版)
◎6 《中國民間面具》
◎7 《貴州近現代中國畫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