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肖凌霄
讓沉寂鼓音重新敲響
——銅鼓專家蔣英28年的尋尋覓覓
圖 文/肖凌霄
RANGCHENJIGUYINCHONGXINQIAOXIANG
人物名片
蔣英,貴州師范學院副教授,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暨中國山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理事,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專家,多彩貴州文化旅游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中國音樂史、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銅鼓音樂舞蹈文化。
主要作品《布依族銅鼓“十二則”鼓樂研究》《貴州高原上的神秘之音》《貴州銅鼓及銅鼓音樂文化概述》等論文,出版專著《布依族銅鼓文化》、《大器銅鼓》(合著)、《黔山遺韻——貴州音樂考古》、《清末民初貴州學堂樂歌考》等。
貴州師范學院副教授蔣英是一個“銅鼓研究迷”。自1988年接觸布依族銅鼓音樂文化研究至今,28年來,他利用節假日深入貴州偏遠山村調查訪問,收集整理銅鼓音樂材料。28年中,他自費或靠朋友資助,利用節假日時間走遍了貴州有關銅鼓的少數民族村寨。
現在,教學之余,蔣英還行走在尋鼓音的路上,行走在民族音樂研究的路上……
今年盛夏的一個早晨,蔣英準備去貴州省貴定縣布依族山寨“尋鼓”。有幸與之同行。
到貴州各個山寨尋找沉寂的民間銅鼓和鼓音,對蔣英來說已有上千次。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貴定縣沿山鎮底至村的王發有家,之前他來過,發現這里有與眾不同的布依族“三棒鼓”。
蔣英帶上珍藏的老董酒,途中又在超市買了一箱牛奶飲料。這是他多年進行田野調查時的“標配”:酒大家喝,零食給小孩老人,其樂融融。
◎歷經風雨被完好保存的布依族銅鼓
車抵達貴定,蔣英曾經的學生、現在黔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當教師的吳昌文已在縣城等待。于是轉乘吳昌文的越野車往沿山鎮底至村開去。
到了王家,酒飯還在進行,聽到打這個鼓有12首歌,蔣英馬上拿出隨身攜帶的銅鼓歌譜研究,興奮地一拍大腿:“你這也是銅鼓十二則鼓譜。”
王發有從堂屋搬出一面直徑約46厘米銅銹斑斑的銅鼓,找個簡易的橫梁吊上,穿戴好民族服裝開始演奏。蔣英說這是一面明清時期的銅鼓,為麻江型,是這個村唯一的古銅鼓。銅鼓邊緣有一處凹陷,村里80歲的老人王明義說,這是清朝光緒年間,土匪進寨搶劫燒房子,銅鼓從樓上滾下來打出的坑。大煉鋼鐵時集體要收銅鼓,被他們拒絕;文革時紅衛兵來收銅鼓,也被保管員王明義一口拒絕。歷經無數風風雨雨,這面珍貴的銅鼓終于保存下來。
王發有開始擊打銅鼓。鼓槌起落,渾厚的鼓聲飄蕩在布依山寨,蔣英則隨韻律拍打著節奏。這樣的場景,從1988年夏天至今,好多個節假日都會在貴州的某個民族村寨發生。
蔣英祖籍四川,1961年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布依語在這里被保護得很好。蔣英小學時班上50多個人,有40來個是布依族,大家平時交流多用布依話。因為深受少數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響,蔣英不但能說一口地道的布依話,還養成了布依族爽朗熱情的性格,也為他從事民族音樂文化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每次在布依山寨進行田野調查,老鄉一聽他的口音,很快消除隔閡。一次,蔣英獨自開車經過望謨,在莽莽大山里迷了路,好不容易遇到一位當地老人問路,可是老人揮舞著雙手,根本聽不懂他的話。當他換成布依話問路時,對方馬上熱情地給他指引正確的行駛方向。因為精通布依語言和文化,他還被推選為貴州省布依學會副會長,現今為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屆會長特別顧問。
◎棒起槌落,渾厚的鼓聲響徹布依山寨
蔣英與銅鼓的結緣,源于1988夏天。當時,還是貴州師范大學藝術系音樂專業大三學生、主修民族音樂學的他,利用暑假到黔西南田野調查,在貞豐縣偶然聽到龍場鎮對門山余家寨有一面聲音洪亮的大銅鼓,但是一般人根本不讓看。蔣英幾番周折,拿著在縣文化局工作的余家子嗣的引薦紙條,翻山越嶺找到保管人余雁祥老人。老人打來兩斤米酒,說:“要看銅鼓,喝完酒明天再說。”于是蔣英和老人把酒暢談,酩酊大醉。第二天一早,老人小心翼翼打開包裹的黑布,搬出一面有千年歷史的銅鼓吊在屋檐下,毫無保留地將余氏家族祖傳的“銅鼓十二則”完整演奏了兩遍。
“銅鼓十二則”是布依族用銅鼓演奏的十二種核心譜式,是布依族民間藝術中最具神秘色彩和傳奇色彩的傳統音樂文化之一,底蘊深遠厚重。
親眼目睹銅鼓莊重的模樣,聽到銅鼓發出的一個個民族古老樂章的奇妙聲響,蔣英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他錄了音,拍了照。當時余氏家族傳承下來的“十二則”鼓譜已經遺失,靠口傳手授。有的傳承人對銅鼓十二則的記憶逐漸模糊,演奏不完整,敲擊隨意,面臨失傳的危機。尤其是1996年余雁祥老人去世后,余氏家族傳承的銅鼓鼓譜、敲擊方法從此失傳。2003年,貞豐縣舉辦“六月六”風情節,余氏家族將千年大鼓搬上舞臺,不過演奏的“銅鼓十二則”是根據一些回憶片段重新編創的,家族流傳的“十二則”已經不能完整敲擊。
幸好早在1988年,在余雁祥老人的幫助下,蔣英通過那份錄音,根據演奏鼓點節奏與擊鼓部位的不同,創立了一種快捷、簡便、易懂的記譜符號,完整記錄了“銅鼓十二則”鼓譜,為余氏家族保存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知道余家“銅鼓十二則”失傳后,于2004年夏天,將自己整理創作的“銅鼓十二則”鼓譜送還給余氏家族,并現場逐段解說,教授鼓譜符號記錄的擊鼓部位及敲擊方法。2005年,經貴州省文化廳推薦,蔣英參加了由黔西南州文化局、貞豐縣文體廣電局組織的將布依族“銅鼓十二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撰稿工作。2006年,貞豐縣申報的布依族“銅鼓十二則”通過國家評審,成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作。
◎蔣英在布依山寨田野考察
◎黔西縣布依族銅鼓
◎大方縣布依族銅鼓
◎貞豐縣布依族銅鼓
蔣英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貴州除了布依族大量使用銅鼓外,苗族、水族、毛南族、壯族、畬族等民族都有使用銅鼓的傳統。他的銅鼓研究要想取得更進一步提升,不能限于一個民族。
2007年初,蔣英在平塘縣調研。平塘縣卡浦毛南族鄉是毛南族主要生息繁衍地之一,延續著古老淳樸的毛南民族文化。該鄉甲翁村“猴鼓舞”原始而古老,若有老人去世,表演者穿孝服持鼓棒,模仿猴子哀哭痛苦模樣,擊打銅鼓皮鼓伴奏。該村民國時有一面銅鼓,后來消失了,演奏只剩皮鼓,“猴鼓舞”傳承受到一定影響。
者密鎮甲青村當奇組劉仕模老人是當地“鬼師”,他保存的銅鼓在“文革”期間被懸吊野外遭石頭磚頭打砸,破損嚴重,幾乎發不出任何聲音。遇到村里老人去世,只好用銅鑼代替。
蔣英看到因為銅鼓的流失或破敗,銅鼓渾厚的聲響和承載的文化內涵被人們逐漸淡忘,十分心疼。他多方協調,回家和妻子商量,擠出8000元錢去廣西定制了兩面銅鼓。2007年9月,兩面具有麻江型銅鼓特點的銅鼓送到卡蒲、者密兩個鄉鎮的毛南族人民手中。有了銅鼓,毛南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猴鼓舞”又在毛南鄉跳起來。
2014年底,蔣英參加一個銅鼓調研組在從江縣壯鄉的考察。該縣秀塘鄉一帶,以前每個壯族村寨都有三面以上祖先流傳下來的銅鼓,當鎮寨之寶,護家之靈。后來全部損毀遺失。村民們見到有人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十分激動,詢問能否購買新的銅鼓恢復壯家民俗禮儀。蔣英表示可以為他們牽線搭橋購置新銅鼓,并請該村年近古稀的老人蒙海搜集整理壯家的銅鼓傳說故事、鼓點等資料。第二天一早,村民議事就得出結果:自籌資金,訂制5面銅鼓,每個村民組一個。蒙海老人當場把自己記錄有關的銅鼓故事和傳說文字資料送給蔣英,效率奇高。
◎六枝特區布依族銅鼓
◎興仁縣布依族銅鼓
在接觸銅鼓的28年里,蔣英的業余時間都交給了銅鼓。他畢業就留校在貴州師范大學工作,2009年調入貴州師范學院工作至今。在承擔大量行政事務工作之外,他不是在鄉下進行田野調查,就是伏案歸納總結銅鼓文化,寂寞地進行銅鼓研究。
蔣英對貴州民族音樂不僅關注執著,同時還多遠見、細膩。貴州較早研究銅鼓的不乏其人,20世紀末都感到銅鼓研究似乎已到盡頭,沒想到蔣英一篇關于《布依族銅鼓十二則》的論文打破了僵局;他走村串戶,搜集素材,掌握豐富的各民族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出版個人第一本專著《布依族銅鼓文化》。
貴州探索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家也不在少數,就沒人想到將散布于收藏單位和民間的有關樂舞的文物及歷史資料收集整理、出版、研究,蔣英的一部《黔山遺韻》做到了,也做成了,它是一部集民族民間舞蹈和文物、歷史資料于一冊的著作,字里行間流淌著貴州民族民間用歲月記錄下的娓娓樂章,悠遠清新。數千年來散布于黔山大地的民間樂舞,終于被蔣英匯成一冊,記錄下自己獨特的歷史痕跡。
“其實我并不孤獨。因為銅鼓這個文化載體,在我和各民族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更多的時候,我和他們的感情交流勝過了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 陳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