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睿明,劉榮滿
·專家筆談·
六味地黃丸治療小兒藥源性面癱
夏睿明,劉榮滿

【專家簡介】1924年生,早年拜師于名老中醫楊植樨、唐陽春門下學習岐黃之術,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創始人,1958年開始擔任中醫科主任兼中醫教研室主任,重慶醫科大學教授,從教三十余載,行醫七十春秋。歷任農工民主黨重慶市委委員、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中醫學會理事暨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中醫高級職稱評委,重慶市首批名老中醫,“兩會一黨”中央中藥咨詢服務理事會委員,在參加中國農工民主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退休后任重慶市中醫藥學會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實用中醫藥雜志》顧問等職。先后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臨床應用》及《經方運用舉隅》等多次獲得四川省、重慶市中醫學會獎。
【病案提要】該案患兒因外感服用了西藥處方感冒藥后出現聽力下降,先后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就診,確診為突發性耳聾、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表現為面癱、聽力減退、四肢無力、眼睛聚焦困難、身體平衡能力變差。住院期間使用丙種球蛋白、潑尼松對癥治療,出院后繼續口服潑尼松龍片、鈣片,輔以高壓氧和腦循環治療,仍未痊愈。2015年2月1日來診,內服中藥湯劑3個月后,上述癥狀已全部消失,核磁共振復查顯示病灶完全被吸收。
面神經麻痹/中藥療法;六味地黃湯;兒童
患兒鐘某,女,9歲。2015年2月1日因口角歪斜、眼睛聚焦困難、身體平衡不佳來我處就診,并伴有聽力減退,四肢無力癥狀。家屬口訴患兒曾因感冒服用過一些西藥后感冒癥狀消失,2015年1月3日發現患兒聽力下降,次日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就診,確診為突發性耳聾,1月5日轉至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診斷為聽力下降,1月10日該院確診為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主要癥狀表現為面癱、聽力減退、四肢無力、眼睛聚焦困難、身體平衡能力變差。住院期間,使用丙種球蛋白、潑尼松,出院后繼續口服潑尼松龍片、鈣片,輔以高壓氧和腦循環治療,仍未痊愈。
初診患兒體態偏胖,雙頰紅潤,精神欠佳,安靜懶言,嘴角向左歪斜,笑時尤其明顯,伴四肢無力,眼睛聚焦困難,身體平衡能力不佳等癥狀,納食尚可,眠可,多夢,大便正常,每天1次,小便夜間稍頻(1~2次),舌微紅薄白膩苔,脈沉。
處方:六味地黃丸合玉屏風散加減方,即生地12克,熟地12克,山萸肉15克,山藥20克,丹皮12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黃芪30克,防風12克,炒白術15克,蒼術12克,白蔻10克,郁金12克,菖蒲12克,蟬衣12克,僵蠶12克,地龍10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桑螵蛸12克。
上述方劑守1個月后,去玉屏風散加地龍10克,全蟲6克,太子參20克,再守方1個月后,復玉屏風散去蒼術12克,郁金12克,白蔻10克,共服藥3個月,痊愈。隨訪半年,無復發。
根據六經辨證,患兒少陰和厥陰受邪。根據五臟學說,肝、腎兩臟受邪。首先,肝開竅于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目又叫“精明”,依賴肝血的濡養和肝氣的疏泄。《黃帝內經》曰:“肝受血而能視”“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肝經病變會引起眼部、肢體異樣臨床表現,輕則視力減退,身體平衡能力下降,重則視力模糊、肢體抽搐震顫。肝在五行中屬木,與春氣相通,為陰中之陽,具有疏通、調達氣機之功。同時,肝有血海之稱,濡養肝臟及其形體官竅,維持人體正常功能。其次,腎主藏精,在體合骨,在竅為耳,與冬氣相通。朱丹溪《格致余論》云:“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若腎精不足,則骨骼失養,髓無生化之源,輕則少氣懶言,腿軟無力,聽力減退,重則會出現囟門遲閉,五遲癥狀,耳鳴耳聾。
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是中醫著名的經典方劑,為補腎填精之基礎方,出自宋代醫家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堪稱補陰方藥之祖。《小兒藥證直訣箋正》釋“仲陽意中謂小兒陽氣甚盛,因去桂附而創立此方,以為幼科為補腎專藥。”患兒雖以一般感冒發病,但后來因服藥不當造成病情加重,住院期間及出院后基本用的是激素類藥物,已傷及肝腎,故出現了面癱,聽力減退,四肢無力,眼睛聚焦困難,身體平衡能力變差等癥狀,故此處不能簡單地考慮純陽之體無虛證。遂遣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方,輔以平肝息風、益氣固表、通絡散結。六味地黃丸中著名的三補三瀉配伍,補瀉兼施,補精泄濁,先后天同治。《醫方論》云:“此方非但治療肝腎不足,實三陰并治之劑……藥止六味,而大開大合,三陰并治,洵補方之正鵠也。”玉屏風散此處有益氣、固表、扶正之功效,提升正氣,協機體驅趕外邪。蒼術、白蔻化濕和中;郁金、菖蒲開竅安神,蟬衣、僵蠶息風止痙;地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桑螵蛸補腎治夜尿頻。遣方理、法、方、藥皆明,主次兼顧,療效佳。隨訪半年無復發。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5.001
A
1009-5519(2016)05-06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