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朱惠,楊文靜(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特需門診,四川成都610000)
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及門診護理
張琦,朱惠△,楊文靜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特需門診,四川成都610000)
目的探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和門診護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該院收治的44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以發熱發疹為主,發病年齡主要集中于1~<3歲,約占49.32%;發病時間主要在6~7月,所占比例高達60.68%;且患兒主要以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為主;此外,經過綜合性護理之后,患兒的體溫、白細胞計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顯著優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足口病的發生存在明顯的性別、年齡、職業、地區性差異,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
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護理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徑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1]。該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表現為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1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2]。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該病流行的報道;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出現,分布范圍廣泛,沒有嚴格地區性,主要以夏秋季多見。近年來,我國手足口的病發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也隨之升高,據2012年衛生部發布的全國法定丙類傳染病疫情報告顯示:手足口病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均居首位,手足病的防治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本院兒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臨床資料,探究其流行病學特征和護理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本院門診收治的440例手足口病患兒,其中男255例,女185例;年齡0.5~14.0歲,平均(4.1±1.2)歲。所有患兒均符合衛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年)》中的診斷標準[3]。
1.2方法所有患兒采取系統化護理模式,主要包括:(1)健康教育,醫護人員要向患兒家長介紹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流行特征、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相關知識,以及介紹發病時的處理措施。(2)消毒隔離,患兒一旦確診,應立即隔離,病房需要定期進行消毒并檢查,對患兒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進行消毒,并保持病房的一定通風量。(3)洗手處理,指導患兒及家長執行正確的洗手方式,強調必須做到勤洗手、勤換毛巾,避免“二次感染”。(4)發熱護理,密切觀察及定期檢查患兒體溫,對持續低熱患兒兒采取適當的物理降溫(如濕敷),如果高熱不退,可采取藥物退熱,并叮囑患兒多喝水。(5)皮膚護理,保持患兒皮膚干燥清潔,定期擦洗吹干,定期更換衣物和床上用品,避免搔抓行為發生,對破裂的皰疹進行及時處理,避免“二次感染”。(6)口腔護理,患兒進食前后,采取生理鹽水或溫水漱口處理,若發生口腔糜爛、潰瘍,需要采取藥物擦拭治療。(7)飲食指導,食物以流質和半流質為主,強調高蛋白、高維生素,且需溫和、無刺激性,吃飯要定時定量,動作切記溫柔。(8)心理護理,手足口病的患兒以嬰幼兒居多,患兒由于發熱、發疹等臨床癥狀,也因為口腔潰瘍疾病影響進食,患兒容易哭鬧,情緒多變;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患兒的性格及年齡特點,采取講故事、做游戲等與患兒互動,分散患兒注意力,減輕不適感,取得患兒的信任,避免哭鬧,提高休息睡眠質量;此外,患兒家長也會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因此護理人員也要做好家長的安撫工作,多與家長交流患兒病情。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和(或)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癥狀所有患兒中有361例出現發熱癥狀,約占82.5%;其中低熱(37.5~38.0℃)患兒131例(36.28%),中度發熱(38.1~39.0℃)患兒173例(47.93%),高熱(39.1℃以上)患兒57例(15.79%);熱程小于3 d有31例(8.59%),熱程3~5 d有292例(80.89%),熱程大于5 d 有38例(10.53%);多數發熱患兒伴哭吵、厭食,少數發熱患兒伴咳嗽、流鼻、扁桃體腫大等癥狀。此外,所有患兒均有皮疹,其中丘疹173例(39.32%),斑丘疹121例(27.5%),皰疹146例(33.18%);發疹部位主要集中在手掌、足掌、肛周、臀部、下肢膝蓋,皮疹形狀為米粒或黃豆樣大小。部分患兒還出現其他臨床表現,如神經系統受損、支氣管肺炎、心肌受損等。
2.2手足口病年齡、性別分布情況440例患兒中男255例,女185例,男女比例為1.388∶1;小于1歲40例,1~<3歲217例,3~<6歲65例,6~<9歲66例,9~<12歲18例,≥12歲23例,其中1~<3歲所占比例最高,約占49.32%。見表1。

表1 手足口病年齡、性別分布情況
2.3手足口病季節分布情況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其中1月1例(0.23%),2月1例(0.23%),3月1例(0.23%),4月2例(0.45%),5月28例(6.36%),6月111例(25.23%),7月156例(35.45%),8月31例(7.05%),9月25例(5.68%),10月35例(7.95%),11月28例(6.36%),12月21例(4.77%);患兒主要集中在6~7月,所占比例高達60.68%。
2.4手足口病人群分布情況手足口病兒童分布廣泛,其中散居兒童258例(58.64%),幼托兒童111例(25.23%),學生48例(10.91%),其他23例(5.23%)。
2.5手足口病地區分布情況手足口病患兒中,市區有134例,占30.45%;城鄉結合有173例,占39.31%;農村131例,占29.77%。
2.6患兒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所有患兒經過綜合性護理和治療后,體溫、白細胞計數(WBC)、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患兒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s)

表2 患兒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
治療前治療后t P 440 440 --n 38.90±0.16 36.06±0.47 119.98 <0.05 19.2±2.09 9.28±1.81 75.261 <0.05 188.35±23.11 36.45±12.91 120.36 <0.05 344.21±21.21 94.45±11.18 218.50 <0.05體溫(℃)ALT(U/L)AST(U/L)WBC(×109L-1)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報道;小兒是易感人群,傳染病率較高,臨床上早期治療效果較好,但若不引起足夠重視,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影響患兒正常發育,嚴重者甚至會有后遺癥[4]。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足口病好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這可能與兒童免疫低、生活習慣和自制力差有關;從時間分布看,該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峰集中在6~7月份,這可能因該期間環境更適合腸道病毒生存繁殖;從地區分布看,城鄉接合部和農村患兒比例比市區高,這可能與日常生活中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自來水流通量不足等有關;此外,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所占比例較高,這也主要是與未養成良好習慣有關。因此,需要加強對兒童的生活習慣進行培養和教育,對易感人群需要引起足夠重視,高發期來臨之前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手足口病臨床上主要以發熱、發疹為主,全深疼痛發癢,易導致皰疹破裂,再經過接觸傳播,導致二次感染[5]。因此,在臨床護理中的對癥處理過程中,除了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同時需要重視二次感染。本研究結果表明:經過系統化的護理,患兒的各項指標顯著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以發熱和發疹為主,夏季為高發季節,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為高危人群;在以后防治工作中,應該做好消毒隔離措施,加強對高危人群加強健康教育宣教,對針對性人群和時間做好干預工作,才能有效地促進手足口病疫情的預防和控制。
[1]高仕萍,馮光宇,孫菁瑤,等.210例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4,16(5):539-540.
[2]張中,李梅,劉志峰,等.194例重癥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及流行病學分析[J].江蘇醫藥,2012,38(4):450-452.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2,19(19):3-6.
[4]譚明偉,劉晞照,郭曉華,等.兒童手足口病住院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重慶醫學,2011,40(36):3662-3664.
[5]鄭巧女.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實施綜合性、系統性護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21-2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8.050
B
1009-5519(2016)08-1245-03
△,E-mail:zhangqiwq1221@163.com。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