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國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中學,江蘇 鹽城 224001)
?
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重點環(huán)節(jié)的把握
——以《力彈力》教學設計為例
林成國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中學,江蘇鹽城224001)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堅持面向學生全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角?本文以《力彈力》課堂教學設計為例,談一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幾個重點環(huán)節(jié)的把握.
初中物理;力;彈力;重點環(huán)節(jié)
筆者所用教材為蘇科版8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jié)“力彈力”.教材由“力是什么”、“形變和彈力”和“力的測量”三個小單元組成.其中“力是什么”和“力的測量”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本節(jié)課以學生的自主閱讀、探究學習為基礎,以小組合作學習、師生質疑討論交流為途徑,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學生從教學的客體真正轉化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本節(jié)課中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閱讀、觀察、動手實驗、歸納形成概念.教師在課前可以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去閱讀教材,了解力、施力物體、彈性形變、彈力、力的單位、力的測量以及彈性勢能的概念,再動手做一做“彈性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關系”的實驗.
課前預習導學案設計如下:
預習教材P44-P47,動手做一做,會幫助你發(fā)現不解之處.同學們利用身邊的物品,根據圖8-1和圖8-2做一做,記下自己的感受,試一試,檢測一下自己的預習情況.
(1) 力是___________,其國際制單位是___________,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力的工具是___________.
(2) 請同學們指出圖8-1中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分別是什么?
(3) 舉例說明什么是形變和彈性形變?物體的彈性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的關系如何?
(4) 閱讀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說明書,觀察它的結構,了解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
課前預習是教學活動的基礎,要求教師先預備課,再集體備課.在備學情、備教材、備教法的基礎之上,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事實證明:大多數學生對一些基礎問題,課前就可以自己解決,課堂上只是帶著他們各自的疑點和難點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而教師也能在課堂上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做到精講點撥,有的放矢.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對學生來說,意味著從“被動學”向“主動學”轉變,長期以來習慣于依賴教師灌輸教學的方式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關于“力是什么”、“形變和彈力”這兩個知識點,基本上不再需要教師講解,學生就能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認識到彈力是由于物體發(fā)生形變而產生的力,了解物體彈性形變大小與外力的關系.因此,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即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構造、使用方法,特別是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總之,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以及各個學習小組存在的共性疑點,引導點撥,一語中的.通過學生的預習匯報、教師的引導梳理,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基本技能.
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設計如下:
(1) 組內互查預習情況,交流自己的疑惑之處.
(2) 小組合作討論:力的概念、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生活中的形變與彈性形變,彈性形變大小與外力關系,彈簧測力計原理、構造、使用方法,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實例.
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課堂上分組交流預習的內容,匯報自主學習的結果,組內的成員以及組與組之間開展熱烈的質疑討論.有同學提出只有人才能產生和施加力;拉彈簧的力越大,彈簧的長度就越長;記錄彈簧測力計讀數時需要估讀;使用彈簧測力計時必須要沿豎直方向等等.圍繞這些問題有的同學閱讀教材尋找答案,有的同學在互相質疑,還有同學動手做實驗.學生增強了合作意識,既敢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又能對別人的意見作出自己的評價與判斷,做到溝通信息,共享成果.通過同學間、師生間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讓學生總結知識、體驗多元學習方式、同時也能感受學習過程中的酸甜苦辣.課堂上真正把空間和時間給學生留出來,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
緊扣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精選部分典型的習題進行當堂訓練和達標檢測,重在檢查學習效果、了解目標達成情況.檢測題相關知識內容包括:施力和受力物體、彈性形變大小與外力的關系、彈性勢能等,選用的檢測題如下:
(1) 關于彈力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只有彈簧、橡皮筋等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 彈力的大小只與形變的程度有關
C. 放在桌面上的一根彈簧一定產生了彈力
D. 壓力、拉力、支持力都屬于彈力
(2) 下列現象中,不屬于應用彈性勢能知識的是().
A. 人被彎曲的跳板彈起
B. 上緊發(fā)條的鬧鐘指針在走動
C. 箭被拉開的弓射出去
D. 被舉起的夯將木樁打入地里
(3) 圖1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___________;圖中的拉力、壓力都屬于___________.

圖1
通過當堂訓練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己有的基礎上有所實踐與收獲.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實物展臺及時投影學生的答題情況,并且能針對學生的共性錯誤進行及時評講矯正.
本節(jié)課的最后設計了兩道既有基礎性,同時又具有思維性、遷移性的拓展習題:
(1) 圖2是雜技演員演出時的動作簡圖.根據圖中的情景,從力學角度出發(fā)提出兩個問題,并選其中一個問題進行解答.

圖2
示例:男演員跳下彈起女演員時跳板會發(fā)生什么形變?
問題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芳同學在研究彈簧的伸長與拉力大小的關系實驗時,得到如下數據:

拉力的大小/N2468彈簧的長度/cm16171819彈簧的伸長/cm
實驗結束后,加在彈簧自由端的拉力消失,彈簧長度回到15cm.請你對表中的彈簧的長度數據進行研究,填寫對應的彈簧的伸長數據.分析彈簧的伸長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系,可得出什么結論?
第一道習題要求學生學會觀察現象,結合所學知識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且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本題具有開放性,
能深化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提出獨創(chuàng)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第二道習題是對彈性形變大小與外力關系的深化,在學生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將“使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外力越大,物體的形變就越大”的結論上升到“在一定的條件下,彈簧的伸長與外力成正比”,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彈簧測力計原理的認識.
反思本課的教學,筆者認為要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不斷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學生必須要有好的參與度,學生活動的有效與學生的參與是分不開的.實際上學生參與學習是學生心理的一種需要,也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欲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設置有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做到全員參與,而不是個別尖子學生的參與,全程參與而不是暫時片刻的參與,有效參與而不是形式上的無效參與.
其次,課堂上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課堂上要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堅決不講.最大限度減少多余的講解和不必要的指導,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和訓練時間.教師重在點撥,引導學生總結規(guī)律、歸納方法,要敢于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即課本要放手讓學生去閱讀,重點難點和疑點放手讓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或答案等放手讓學生概括,規(guī)律放手讓學生尋找,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構建.
最后,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正確引導、點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轉變,但并不是說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無所事事”.一方面教師可以參與小組學習,根據學習任務的難度與學生遇到的實際困難,適時進行指導與調控,回答學生的問題等.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是小組合作學習及反饋時的傾聽者和指導者.教師要在傾聽學生的總結發(fā)言時及時給予反饋與建議,鼓勵學生參與評論與辨析,指導學生完成歸納、總結與應用.
*名師簡介:林成國,男,江蘇鹽城人,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主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