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華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血液凈化中心, 湖南 長沙, 410008)
?
連續隨訪對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控制的效果評估
黃忠華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血液凈化中心, 湖南 長沙, 410008)
目的研究連續隨訪對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控制的效果。方法將長期維持血液透析30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150例,實驗組實行連續性隨訪,對照組不實行連續性隨訪,比較2組患者的體質量變化、并發癥情況和生活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者干體質量控制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低血壓、容量性高血壓、心肌衰竭、肌肉痙攣的發生率分別為14%、18%、7%、8%;而對照組患者相應的發生率分別為45%、51%、23%、27%;隨著透析時間延長,實驗組患者生活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結論連續隨訪對長期維持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的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
連續隨訪; 長期血液透析; 干體質量; 效果評估
慢性腎臟病(CKD)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其最終可進展為終末期腎臟病,需腎臟替代治療[1-4]。隨著殘余腎功能的喪失,這部分患者需定期血液透析以清除代謝廢物,維持酸堿和電解質平衡,清除體內多余水分[5-6]。因此血液透析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將患者的體質量控制到干體質量[7-8]。
干體質量是指在平衡條件下,患者既沒有水潴留也沒有脫水的體質量[9-10],若患者無法控制好干體質量,就可能造成反復心衰甚至肺水腫,輕者出現低血壓、肌肉痙攣、嘔吐、虛弱無力等,重者導致死亡。因此嚴格控制干體質量達到標準值對于提升患者生命質量,延長生命時間有重要意義[11-13]。本研究采取連續隨訪,考察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控制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就診透析患者300例,其中男155例,女145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6.7歲。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150例,患者的年齡、性別、原發病、病程、維持血液透析時間、每周透析次數等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不予以額外護理和隨訪,患者自行照顧,定時按要求透析;實驗組定期進行連續隨訪,按時透析。2組受試者均定期在隨訪時測定干體質量。
1.2連續隨訪方案
醫護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明連續隨訪的相關程序和方案,爭取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患者闡述自己的病情,隨時為患者解答疑問。
向患者講解血液透析和平時生活的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干體質量的控制對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日常飲食,保持干體質量在一個合理范圍內。在堅持隨訪的過程中,向患者講明控制飲食和水、鹽、營養物質的攝入量與干體質量的關系及影響[14]。
在患者了解控制干體質量的必要性后,醫護人員結合患者的飲食、運動、情緒、身體感受等因素,定期對患者的干體質量進行評估。將每次估計值相比較,從而確認評估的可靠性,為患者的治療提供依據,也可以將結果反饋給患者,讓患者結合自己的日常行為,適時調整,保證自己身體良好狀態[15]。
因為患者需要經歷長期血液透析,心理較為脆弱并伴有一定的經濟心理壓力。這種負面情緒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和干體質量的控制[16],因此隨訪過程中應及時疏導患者心理,改變以往不正確的想法,和患者講明情緒和康復的關系以及正確對待并發癥的方法,積極配合治療。必要時發放有關血液透析的保健刊物,定期為患者舉辦講座,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與家屬經常溝通,輔助患者治療,家屬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幫助。連續隨訪過程中應該向家屬說明血液透析的相關情況和控制干體質量的意義和辦法,讓家屬在生理和情緒上鼓勵患者,緩解他們的壓力[17]。同時家屬也可以把患者的異常情況反映給醫生,隨時監控患者行為。
血液透析患者的腎功能較健康人差,對水鹽的控制能力下降或者失常,同時也可能流失氨基酸、糖類等營養物質,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代謝疾病、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問題[18]。另一方面患者對營養學的了解也不夠專業,難以科學地補充營養,這時需要連續隨訪的醫護人員和營養師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給出健康食譜或提供營養餐,保證患者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均衡合理。
1.3干體質量測定方案
維持血液透析患者體液平衡是血液透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上用干體質量描述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體液負荷合適的狀態[19]。通過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A)分析人體的生物電阻抗可以評價MHD患者的體液負荷狀態。
干體質量測量應用美國Xitron公司的體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對MHD患者行生物電阻抗測量。使用內瘺的MHD患者則測量內瘺對側肢體。被測者平臥4 min 以上,雙上肢外展15°,雙腿分開,不與軀干接觸。連接電極的部位取右側肢體背側的表面皮膚。消毒皮膚,在腕關節遠端連接電流電極片,在該電極片近心端連接電壓電極片,兩電極片間距離相差5 cm; 在同側踝關節分別連接電壓和電流電極片。打開生物電阻抗分析儀的輸入軟件,約1 min后采集數據。
1.4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采用SPSS20.0進行分析,組間數據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患者干體質量變化情況比較
數據顯示,接受了連續隨訪的患者干體質量變化范圍在<5%和5%~10%的患者分別為42%和56%, 優于未接受連續隨訪患者的相應干體質量變化結果;而干體質量變化較大即超過10%的患者,實驗組顯著少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體質量變化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
結果顯示,接受了連續隨訪的患者患有低血壓、容量性高血壓、心力衰竭、肌肉痙攣的比例分別為14%、18%、7%、8%,低于未接受連續隨訪患者,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患者2年內不同時間段對自身生活狀態的滿意度
結果顯示,未接受隨訪的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生活的滿意率逐漸下降,而接受了連續隨訪的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率逐漸上升,見表3。

表3 2組患者在2年內的不同時間段對自身生活狀態的滿意度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維持血液透析主要急慢性并發癥為心力衰竭、高血壓、心律失常、低血壓、肌肉痙攣等,而這些并發癥不同程度上都與干體質量的控制有關[20]。血液透析的目的之一是消除體內多余的水分,臨床上的干體質量稱“目標體質量”,其定義即是水在正常平衡條件下的體質量,表明患者既沒有水潴留,也沒有脫水時的體質量,也就是血液透析結束時希望達到的體質量。
連續隨診是臨床科室根據醫療需要,事先對患者進行長時間定期隨診,了解疾病的全過程及患者的生存時間[21]。本研究顯示,接受了連續隨訪的患者干體質量變化較未接受連續隨訪的患者的相應干體質量變化為佳。而且,接受了連續隨訪患者低血壓、容量性高血壓、心力衰竭、肌肉痙攣的比例比未接受連續隨訪患者降低,其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態隨著隨訪顯著改善。此外,試驗結果還顯示,接受了連續隨訪的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率逐漸上升。
干體質量是醫護人員確定超濾量,選擇透析器和確定透析時間的依據[22-23],根據干體質量控制進食量和進水量,兩次透析之間體質量增加最好不要超過干體質量的5%;透析后患者精神、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干體質量逐漸增加,提示透析時應該修正透析參數以免過度脫水;根據干體質量控制進水量,避免水潴留或者過度超濾。
本研究說明,醫務人員通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患者為中心,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指導,及時與患者家屬取得溝通,通過心理、飲食、運動、出入量記錄指導等充分調動患者治療的積極性,更好配合治療,控制患者的干體質量,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還針對連續隨訪患者在長時間內的身體狀態和生活滿意度做了研究。結果表明,未接受連續隨訪的患者隨著時間推移滿意率越來越低,原因不僅有身體狀態的不穩定和每況愈下,也有對自身健康的焦慮和不自信導致的心理障礙[24]。相比而言,接受了連續隨訪的患者生活滿意率越來越高,原因不僅是身體狀態的常年穩定,也有隨著時間推移對自己身體的自信心的提升和與其他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起來的優越感。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連續隨訪對患者體質量的控制、疾病的控制和生活質量都有積極的幫助。
[1]陳香美, 章友康. 積極宣傳世界腎臟日, 喚起全社會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視[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06, 22(2): 65-66.
[2]畢禮明, 朱冬云, 高峻, 等. 對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的臨床認識[J]. 醫學爭鳴, 2014, 35(6): 55-58.
[3]李運梅, 夏炳成, 王美蓮, 等. 家庭護理干預對社區血液透析患者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1, 17(32): 3845-3848.
[4]王俊, 齊華林, 張新天, 等. 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的綜合評估[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14, 30(2): 104-111.
[5]Chazot C, Wabel P, Chamney P, et al. Importance of normohydration for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haemodialysis patients[J].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2012, 27(6): 2404-2410.
[6]梁燕萍, 肖翠艷, 王璐, 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壓控制不良的相關因素調查[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 18(26): 3137-3139.
[7]周麗麗, 紀天蓉, 劉峰, 等. 應用聚焦解決模式開展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6(34): 4201-4204.
[8]Achinger S G, Ikizler T A, Bian A,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daily hemodialysis on vascular access outcome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J]. Hemodialysis International, 2013, 17(2): 208-215.
[9]Tsigalou C, Chalikias G, Kantartzi K,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 of baseline adiponectin on all-cause mortalit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depending on initial body mass index. Long-term follow-up data of 4. 5 years[J]. Journal of Renal Nutrition, 2013, 23(1): 45-56.
[10]German A J, Holden S L, Morris P J,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after weight management in obese dogs: The role of diet in preventing regain[J]. The veterinary journal, 2012, 192(1): 65-70.
[11]梁燕萍, 肖翠艷, 王璐, 等. 生物電阻抗矢量分析法評價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初探[J]. 中國血液凈化, 2009, 8(4): 185-191.
[12]Canaud B, Lertdumrongluk P. Probing “dry weight”in haemodialysis patients: “back to the future”[J].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2012, 27(6): 2140-2143.
[13]Takeuchi K, Matsuda E, Sekino M, et al. Three‐Year Follow‐up of Lanthanum Carbonate Therap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 Therapeutic Apheresis and Dialysis, 2013, 17(S1): 15-21.
[14]Flythe J E, Inrig J K, Shafi T, et al. Association of intradialyt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with increased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long-term hemodi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013, 61(6): 966-974.
[15]陳向紅. 下腔靜脈直徑評估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及護理[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 31(19): 2928-2929.
[16]蘭賢枝. 血液透析患者控制體重的護理指導[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1, 22(5): 626-627.
[17]胡蝶. 健康宣教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達標的影響[J]. 中外醫療, 2011, 31(19): 54-56.
[18]吳學敏, 魏鹍, 劉維萍, 等. 血漿BNP水平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 河北醫藥, 2013, 42(10): 1485-1486.
[19]張敬麗, 趙素梅, 王晶, 等. 自我管理行為與難控性透析間期體重增加值的相關性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 2013, 60(9): 822-824.
[20]趙玉嬋, 余悅滿, 文鳳嬌. 應用飲食日記指導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自我管理[J]. 基層醫學論壇, 2012, 14(12): 1508-1510.
[21]趙茜蕓, 郝麗, 方玫, 等. 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間期體質量增加的影響[J]. 安徽醫學, 2012, 40(7): 910-911.
[22]陸衛芬. 運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對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的監督管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 12(1): 91-92.
[23]周世菊, 楊胥, 張偉, 等. 右小腿多頻生物電阻抗評估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干體質量的臨床研究[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5, 14(13): 1085-1087.
[24]陳淑玲. 血液透析患者控制干體質量與護理干預的臨床觀察[J]. 護士進修雜志, 2010, 25(18): 1677-1678.
Effects evaluation of continuous follow-up in dry weight control of patients with long-term hemodialysis
HUANG Zhonghua
(BloodPurificationCenter,XiangyaHospit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8)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follow-up on dry weight control of patients with long-term hemodialysis. MethodsA total of 300 patients with long-term hemodialy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ontinuous follow-up,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not given continuous follow-up. Change of weight,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Dry weight contro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low blood pressure, volume hypertension, myocardial failure and muscle spas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14%, 18%, 7% and 8%, which were lower than 45%, 51%, 23%, 51%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prolonging of hemodialysis tim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lif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Continuous follow-up is effective in dry weight control of patients with long-term hemodialysis.
continuous follow-up; long-term hemodialysis; dry weight; effect evaluation
2015-10-15
R 473.5
A
1672-2353(2016)10-035-04
10.7619/jcmp.2016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