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愛華, 洪含霞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29)
?
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的行為干預治療及護理
向愛華, 洪含霞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29)
目的探討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治療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OAB)過程中的應用及治療效果。方法本組共包括107例女性OAB患者, 分為干預組56例, 對照組51例。干預組給予藥物治療及綜合性護理干預(行為干預及心理護理),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及普通護理,觀察2組治療效果。結果2組OAB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干預組為91.07%, 對照組為70.58%; 24 h排尿次數干預組為(10.14±5.13)次,對照組為(17.96±5.38)次;尿急次數干預組為(6.23±2.83)次,對照組為(11.41±4.50)次,組間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不僅可改善OAB患者的尿頻尿急等下尿路癥狀,同時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幫助患者建立良性循環,從而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膀胱過度活動癥; 行為干預; 盆底肌鍛煉; 護理
膀胱過度活動癥(OAB)主要表現為尿急,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尿頻(日間排尿>8次,每次尿量<200 mL)、夜尿增多(>2次/夜)[1]。尿流動力學檢查可見逼尿肌過度活躍或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礙,尿常規等檢查無顯著尿路感染表現[2]。OAB常見于女性,實驗室檢查常無顯著異常,加之患者的隱私心理,因而OAB的發病率既往報道較低[3-4]。隨著尿流動力學檢查的普及以及患者對高生活質量的追求,OAB的檢出率較以往明顯提高[5]。OAB患者無明確的病原及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膀胱的功能性變化,因而治療上以對癥治療為主[6-7]。目前,行為療法被認為是治療OAB的首選[8-9], 其建立于患者對疾病認識之上,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預和行為訓練方面內容[10]。患者通過理論和實踐學習,提高自控能力[11]。本院對107例女性OAB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及不同的護理干預,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2011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107例女性OAB患者,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4歲。均有尿頻、尿急、排尿不盡等下尿路刺激癥狀,其中51例患者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急迫性尿失禁。尿常規檢查示白細胞均為陰性,膀胱尿道鏡檢查或泌尿系統超聲檢查未發現有明顯器質性病變,中段尿培養陰性。尿動力學檢查提示膀胱逼尿肌不穩定62例,逼尿肌壓力增高35例,無顯著異常10例。入選標準: 符合《膀胱過度活動癥診斷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無其他器質性病變;依從性好。本研究均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將107例患者根據職業、年齡、學歷、家庭經濟狀況等,采用平衡設計法將患者進行匹配分組,分為干預組56例,年齡25~62歲,平均年齡43歲;對照組51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5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干預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對患者實施包括心理護理、行為干預和盆底功能訓練等措施的整體護理。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以及常規護理。藥物治療: 根據患者的主要癥狀和尿動力學檢查結果選擇藥物。M受體阻滯劑: 托特羅定、衛喜康、得妥; α受體阻滯劑: 坦索羅辛、特拉唑嗪、可多華、桑塔、坦洛新。對于部分顯著焦慮或嚴重失眠患者,可加用安定等鎮靜藥物。
1.3療效評價
顯效: 患者可控制排尿,尿急、尿頻等下尿路刺激癥狀消失,單次尿量顯著增多。有效: 尿急、尿頻等下尿路刺激癥狀緩解,單次尿量增多。無效: 尿急、尿頻等下尿路刺激癥狀無任何改善,單次尿量未見增多。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患者下尿路癥狀改善情況
護理干預后,顯效: 尿頻、尿急癥狀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干預組34例(60.71%), 對照組25例(49.02%); 有效: 尿頻、尿急癥狀顯著緩解,單次尿量增多,干預組17例(30.36%), 對照組11例(21.57%); 無效: 下尿路刺激癥狀無改善,干預組5例(8.93%), 對照組15例(29.41%); 總有效率: 顯效和有效總和,干預組51例(91.07%), 對照組36例(70.59%), 見表1。

表1 患者下尿路癥狀改善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OAB患者治療前后排尿好轉情況
24h排尿次數: 干預組(10.14±5.13)次,對照組(17.96±5.38)次;尿急次數: 干預組(6.23±2.83)次,對照組(11.41±4.50)次,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心理干預
OAB病程長且涉及隱私,長期困擾常導致患者精神狀態變化。精神因素常成為OAB的誘因,可誘發或者加重癥狀,形成惡性循環。研究[12]發現,30%~40%的OAB患者存在有抑郁焦慮等心理體驗。因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對患者來說尤為重要,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建立有效的心理護理。① 支持性心理治療: 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在對待這類患者時應態度和藹,耐心地與之交談,認真聽取其陳述病情。② 認知療法: 指導患者充分正確的認識OAB,解釋精神因素和患者尿頻尿急癥狀之間的惡性循環關系。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康復病例介紹的宣教,使患者放下心里包袱、增強康復信心。③ 情緒疏導心理治療: 鼓勵患者將病情“說出去”,和病友多交流,既能減輕心理壓力,還可以互勉、互學,共同康復。④ 家庭支持治療: 家屬在患者疾病康復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同時向家屬宣教、增強其對疾病的認知、使其理解患者的痛楚來源,了解患者目前的治療方式以及在治療過程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相應的解決方法。⑤ 同伴教育: 通過網絡形式建立“病友圈”,患者可在圈里自由交流,提出問題和疑惑,鼓勵康復的患者現身說法,增強同伴的信心;同時定期組織“病友會”,給患者提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讓患者認識疾病的廣泛性以及可控性,對于疾病的康復有很大幫助。
3.2生活方式干預
對于工作緊張、勞累引起尿頻癥狀的患者,指導其通過鍛煉身體、參加娛樂活動等方式減輕工作壓力。指導患者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的食物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喊咖啡因、酒精、碳酸類的飲料。適當多飲水,不會增加癥狀,有利減少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但是有研究[13]建議睡前3~4 h減少液體攝入,同時指導患者保持清潔的性生活,保持會陰部清潔。減少物理刺激,穿潔凈柔軟的內衣褲。
3.3行為訓練
行為訓練包括患者健康教育、排尿訓練、膀胱訓練、盆底鍛煉等。基礎是對患者的宣教,使患者了解正常排尿的生理過程,讓其理解問題所在,有的放矢。膀胱訓練及盆底肌訓練治療時間長,方法復雜、較難掌握,因此應指導患者認識其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患者參與治療、配合治療。護理上應以簡單通俗語言想患者講解,同時結合生動的圖片或者視頻將更有效果。通過膀胱訓練可以鍛煉膀胱逼尿肌對尿液刺激的反應,有尿意時適當推遲排尿時間并逐漸增加排尿時間間隔,可以逐步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順應性以及逼尿肌穩定性[14]。此外,盆底功能鍛煉最初應用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行為治療,但有研究發現,其對于OAB患者同樣有效。該鍛煉不需借助設備且無醫療花費,患者在家可自行完成,因而患者樂于接受。護理上應指導患者正確盆底功能鍛煉方法。
3.4后期指導
由于OAB患者治療后癥狀易復發,因此在癥狀緩解后應指導患者堅持規范、連續的治療,治療仍予以心理調節、行為糾正、藥物治療及功能鍛煉為主要內容的治療。指導患者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放松方式,如跑步、打球、聽音樂、看書、聊天等,轉移注意力,達到自我放松的目的。若出現癥狀復發,應及時要到正規醫院就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及精神負擔。
OAB是以患者主觀癥狀為基礎的診斷,已取代了既往以尿流動力學提示逼尿肌過度活動的診斷概念。其中尿頻、尿急是困擾OAB患者最苦惱的癥狀,且從尿動力學檢查來看,尿急是膀胱逼尿肌不穩定或亢進時的最好體現。OAB的發病因素尚不明確,以下因素被認為參與了疾病的形成: 逼尿肌不穩定、膀胱感覺過敏、尿道及盆底肌功能異常以及如精神行為異常及激素代謝失調等的其他因素[15]。由于OAB患者反復發生尿頻、尿急甚至尿失禁,加之病程長,常規治療癥狀反復,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心理體驗,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雖然OAB有很多治療方法,但是效果欠佳。研究表明,單獨采用行為治療OAB, 其治愈率僅為30%, 而單獨采用藥物的治療,治愈率可達到72.7%。即使聯合藥物和行為治療,治愈率也僅為84%[16-17]。其原因可來自患者及醫生,如患者接受行為治療方式不當、患者不能堅持行為治療、因藥物副作用或經濟原因不能堅持服用等。目前整體護理在治療OAB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護理干預,進行相應的行為訓練,結合藥物治療,同時通過心理護理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從而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在護理干預過程中,應提倡患者主動參與,配合護理人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共同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以期逐步恢復正常的排尿模式。
病情長、治療后癥狀反復等會導致OAB患者產生緊張、焦慮以及抑郁等心理障礙,常規的藥物治療和護理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與OAB的發病及其癥狀的輕重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在OAB患者的護理中應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首先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心理,使患者保持樂觀、自信、平穩的情緒,對于改善癥狀有重要意義。其次,構建融洽的護患關系,在護理過程總耐心地與患者交談,使患者放松戒備心理而自愿向醫護人員傾訴,醫護人員在了解患者真實情況的基礎上,就可以制定出個體化、靈活性、可行性的治療方案。第三,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疾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使患者變被動為主動,徹底改變患者不良的行為習慣,自覺采取有益的生活方式,遵從醫囑主動配合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的自身癥狀,避免復發,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1]廖利民. 膀胱過度活動癥定義之我見[J].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 2013, 18(1): 76-77.
[2]Abrams P, cardozo I L, Fall M, el al.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s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J]. Neurourol Urodyn, 2002, 21(2): 167-178.
[3]李新立, 張東霞, 劉美燕, 等. 中老年人膀胱過度活動癥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 國際泌尿系統雜志, 2015, 35(3): 387-390.
[4]杜麗媚, 蔡雪躍. 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癥狀發作的環境誘因[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5, (19): 52-54.
[5]陳嘩, 許克新, 王曉峰. 伴急迫性尿失禁的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發生率及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婦產臨床雜志, 2009, 10(4): 265-266.
[6]許克新, 胡浩, 張石英, 等. 膀胱過度活動癥的客觀評估指標[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4, 11(4): 42-48
[7]周練興, 陳強文. 膀胱過度活動癥的臨床治療與展望[J]. 華夏醫學, 2015, 28(2): 133-138.
[8]那彥群, 葉章群, 孫穎浩, 等. 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330-339.
[9]田野, 吳群. 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經托特羅定治療無效后再行行為療法聯合藥物治療的臨床價值研究[J].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5, (7): 115-115.
[10]陳艷, 毛方菊. 專科護理干預在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癥中的應用與觀察[J]. 長江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5, 12(18): 56-58.
[11]管麗婭, 鐘歡. 盆底鍛煉在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體會[J]. 中國現代醫生, 2015, 53(30): 138-141.
[12]廖利民. 膀胱過度活動癥及其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8, 14(3): 288-290.
[13]Newman D K. Lifestyle interventions[M]HBourcier A P, McGuire F J. AIbrams P. eds. Pedvic Floor Disorders. Philadelpbda: Elsevier Sanndera, 2004: 269-276.
[14]張麗韶, 蘇燕娟, 陳佩燕, 等. 女性尿道綜合征的護理[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 25(7): 517-518.
[15]劉小春, 朱蘭. 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J]. 生殖醫學雜志, 2010, 19(5): 448-450.
[16]BuTgio K L. 1nfluence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on overactive bladder[J]. Urology, 2002, 60(5 suppl): 72-76.
[17]Burgio K L, Locher J L, Goode P S. Combined behavioral and drug therapy for urge incontinence in older women[J]. J Am Geriatr Soc, 2000, 48: 370-374.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herapy and nursing for female patients with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XIANG Aihua, HONG Hanxia
(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NanjingMedic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9)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overactive bladder (OAB) syndrome. MethodsA total of 107 female patients with OAB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n=56) and control group (n=51).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drug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behavior inter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drug treatment and general nursing.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1.07% in intervention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0.5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turation frequency within 24 h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14±5.1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17.96±5.38) of control group. Urgency times were (6.23±2.83)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11.41±4.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not only alleviat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female OAB patients, but also enrich the medical cognitive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behaviors, relieve the symptom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veractive bladder; behavior intervention;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nursing
2016-01-15
洪含霞, E-mail: 31849628@qq.com
R 473.71
A
1672-2353(2016)10-118-03
10.7619/jcmp.2016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