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蔡麗瓊, 孫 榮
(江蘇省南京明基醫院, 1. 神經內科; 2. 護理部, 江蘇 南京, 210019)
?
專科護理
延續性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影響
黃敏1, 蔡麗瓊2, 孫榮1
(江蘇省南京明基醫院, 1. 神經內科; 2. 護理部, 江蘇 南京, 210019)
腦卒中; 延續性護理; 遵醫囑行為; 護理滿意度
腦卒中是一組以腦部缺血及出血性損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又稱腦中風或腦血管意外,主要由腦部血管阻塞或血管突然破裂造成血液循環障礙所引起,以腦梗死最為常見[1]。腦卒中因其發病急、病死率高、治療后致殘率高,已成為發達國家前3位致死原因之一,很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延續性護理是一種將醫院護理延伸到家庭,能最大限度滿足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新型護理模式[3],對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意義重大。本研究對腦卒中患者施行了延續性護理措施,旨在幫助腦卒中患者獲得持續性照顧,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0例,男63例、女37例,年齡44~80歲,平均(64.6±10.4)歲。患者均符合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4],其中腦出血42例、腦梗死58例,排除軀體精神殘障者、心肝肺腎功能不全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以及惡性疾病患者。出院時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和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出院前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辦理入院手續,介紹病區環境,并對腦卒中相關知識和危險因素進行指導。出院后,于1個月、3個月及6個月時進行電話隨訪。觀察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方法。
1.3延續性護理
1.3.1評估患者出院回家后需求:出院前1 d,向患者介紹出院準備服務,包含身體評估、護理需求評估、居家環境安全評估及指導、更換或拔出各項管路(鼻胃管、導尿管等)、傷口換藥、各種造口護理、膀胱訓練、膀胱灌冼、簡易康復鍛煉指導、居家護理指導及示教等;評估患者是否有轉介其他社區醫院的需求,回復示教與評值。
1.3.2出院前的充足準備:出院前再次評估患者,告知患者需立即返院的情況以及出院后定期門診追蹤治療的重要性;轉介需求確定,協助聯系;回復示教與評值。1.3.3出院后的護理: ① 科室設立1名本專業工作5年以上護理人員負責出院準備服務日常工作,為有需求的腦卒中患者建立護理個案病歷。病歷包含腦卒中護理個案病歷摘要、轉介單、出院準備電話追蹤表、家屬照顧技能評估表、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等。出院準備服務訪視時間為患者出院后的第1個月、第3個月和第6個月,依患者情況、居住地等分為電話訪視和上門訪視,訪視周期1次/周(包括電話訪視與上門訪視)。② 接受出院準備服務的腦卒中患者的延續性護理與轉歸。經出院準備服務人員的評估,患者或家庭照顧者已掌握日常康復技能、生活照顧技能時可以結案,轉為家庭自我照護;當患者或家屬有其他需求,而當地社區醫療服務機構能提供治療護理時,可以協助轉介到社區醫院治療;當有病情變化或其他緊急情況時,立即轉至專科或綜合性醫院接受治療。
1.4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護理前后遵醫囑行為情況、Barthel指數變化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對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時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0~24分,完全依賴;25~49分,重度依賴;50~74分,中度依賴;75~95分,輕度依賴;96~100分,表示獨立。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2.12組患者遵醫囑行為情況比較
觀察組按時復診、服藥、鍛煉及合理飲食的遵醫囑行為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遵醫囑行為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P<0.01。
2.22組患者Barthel指數比較
出院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增加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Barthel指數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與出院前比較, #P<0.05, ##P<0.01。
腦卒中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眼、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無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慢性疾病的發生率正逐年遞增[5]。腦卒中患者發病急,病死率高,因此,除及時救治外,科學合理的護理同樣重要。延續性護理是整體護理的一部分,是將醫院護理延伸到家庭的一種護理模式[6], 能起到敦促作用,尤其在腦卒中患者出院后按時復診、按時服藥、按時鍛煉、合理飲食等遵醫囑行為方面意義重大,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出院準備在延續性護理中尤為重要,能及早提供照護資訊給患者,讓患者和家屬有時間去思索、去評量,能夠充分調動起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7]。
中國內地醫院系統對出院準備服務尚未有統一、系統清晰的界定,對其的認識僅限于一種模糊的認識和經驗性的嘗試或實驗行為[8]。本研究重視出院準備服務,向腦卒中患者提供康復指導、更換管路、傷口護理、家庭照護技能等服務內容,不僅延續了住院期間的治療護理,使腦卒中患者不論在醫院還是在家庭都能得到同一水平的照護,方便腦卒中患者及家屬的同時,也不同程度解決了患者及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國外研究[9]顯示,入院后及早實施持續性照顧計劃,有計劃地讓患者早出院或分流到老年康復院、社區服務中心或家庭接受照護,可明顯提高照顧質量,降低醫療費用。研究[10]亦證實,延續性護理能使出院患者得到持續的衛生保健,促進其康復,降低再住院率及衛生服務成本,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按時復診、服藥、鍛煉及合理飲食的遵醫囑行為均優于對照組,說明在腦卒中患者出院后實施延續性護理,患者遵醫囑行為得以改善;觀察組出院后1個月、3個月及6個月的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延續性護理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欒海麗, 孫國珍, 邵筱敏. 慢性病患者延續性護理研究進展[J]. 護理學雜志, 2014, 29(29): 92-94.
[2]Coleman E A. Falling through the crack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transitional care for persons with continuous complex care needs[J]. J An Geriatr Coc, 2003, 51(4): 549-555.
[3]覃桂榮. 出院患者延續護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 護理學雜志, 2012, 27(3): 89-91.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 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1, 43(11): 154-160.
[5]龔艷, 金春蓮, 張小慶, 等. 延續護理小組管理的實踐與成效[J]. 中華護理雜志, 2013, 48(1): 50-51.
[6]Bixby M B, Naylor M D. The transitional care model (TCM): hospital of discharge screening criteria for high older adults[J]. Medsurg Nurs, 2010, 19(1): 62-63.
[7]方軍, 錢瑞蓮, 成月花, 等. 出院準備服務在住院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進修雜志, 2014, 29(19): 1771-1773.
[8]錢瑾, 劉菲, 尹小兵. 延續性護理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 2014, 28(3): 777-779.
[9]董玉靜, 王少玲, 周佳儀. 國外延續性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 中國護理管理, 2012, 12(9): 20-23.
[10]Chow S K, Wang F K, Chan T M, et al.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s for postdischarge chronically ill patiensts[J]. J Clin Nurs, 2008, 17(7B): 260-271.
2016-01-05
江蘇省南京市衛生局醫學科技發展項目(YKK13187)
蔡麗瓊, E-mail: Ll831149@163.com
R 473.5
A
1672-2353(2016)10-154-02
10.7619/jcmp.2016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