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萍, 尚東梅, 沈玉杰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1. 放射線科; 2. 門診部, 吉林 長春, 130033)
?
護理干預在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中的應用
梁萍1, 尚東梅2, 沈玉杰2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1. 放射線科; 2. 門診部, 吉林 長春, 130033)
多排螺旋CT; 冠狀動脈; 血管造影; 護理干預
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排螺旋CT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提高,血管造影檢查(CTA)的成功率及圖像質量提升,呼吸運動偽影減少,薄層掃描及多種形式的二維和三維重建,進一步提高了解剖結構和病灶顯示的清晰度,使得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在冠狀動脈疾患的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1-2]。但在實際操作中,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CTA成像質量受檢查時刻患者心率、心律波動及呼吸運動偽影的影響[3],因此檢查前及檢查中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了護理干預在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CTA檢查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放射線科行冠狀動脈CTA檢查的患者71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9例。觀察組中,男183例,女176例,年齡32~87歲,平均(65.27±10.28)歲;對照組中,男180例,女179例;年齡33~88歲,平均(67.14±9.78)歲。行CTA檢查的原因包括:體檢;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復查;有不同程度心前區疼痛、心悸等癥狀而擬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篩查;心電圖異常。所有患者均無造影劑過敏史。2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 法
1.2.1檢查方法:采用GE Healthcure 64排螺旋CT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氣管隆嵴下至心臟膈面。肘正中靜脈穿刺置入18~20 G的留置針,注射器選用美國E-Z-EM公司雙筒高壓注射器,非離子型對比劑采用碘普羅胺(370 mgI/mL)。首先以5~6 mL/s的速度注入約20 mL生理鹽水,以確認靜脈通道通暢無滲漏。CT掃描中以5~6 mL/s的速度注入對比劑50~70 mL,注射完再以5~6 mL/s的速度注入40 mL生理鹽水[4]。掃描結束后進行后期圖像處理工作。
1.2.2護理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講解檢查目的、準備事項、檢查中注意事項,使患者對檢查有一定了解,消除緊張心理。檢查當日適當進食,避免空腹或過飽狀態。到達檢查室后靜息30 min,對基礎心率超過70次/min的患者遵醫囑給予美托洛爾。檢查結束后休息20 min方可離開,囑患者多飲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護理干預。
1.3護理干預
1.3.1檢查前護理: ① 健康宣教?;颊呷朐簳r,護理人員即向患者及家屬介紹CTA檢查的流程、注意事項、造影劑注射方法、使用禁忌證及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等。詳細詢問患者造影劑過敏史,有無支氣管哮喘、甲狀腺疾病、心肺功能嚴重受損、肝腎功能嚴重受損、糖尿病患者近1周內是否用過雙胍類藥物等冠狀動脈CTA檢查禁忌證,全面評價患者身體狀況[5]。講解過程中注意語言通俗易懂、詳細全面,并指導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②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將患者安置于安靜的休息室等候。期間對患者講解檢查設備、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如全身發熱、會陰部瘙癢、有尿意等,告知患者出現這些情況都屬于正?,F象,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對情緒高度緊張的患者給予低流量吸氧或口服地西泮5~10 mg[6]。③ 檢查前物品準備。創造舒適、溫馨、整潔的檢查室環境。在檢查室中備齊搶救藥品和設備,如腎上腺素、地塞米松、升血壓藥品、吸痰器及吸氧設備。將造影劑置于恒溫箱中,保持37 ℃。④ 檢查前患者準備。檢查前夜患者保證充分睡眠,掃描前常規禁食1~2 h,重視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干預。囑患者提前至檢查科室休息一段時間,保持輕松狀態。對患者進行屏氣呼吸訓練,使患者平臥,左右手分別置于胸腹部,告知患者聽到指令后立即屏住呼吸15~20 s,再次聽到指令后再呼氣,注意控制吸氣幅度,如未達到要求,護理人員應及時糾正,直至患者完全掌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術前需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藥物。
1.3.2檢查中護理: ① 控制心率。檢查開始前安排患者在候檢室休息30 min,測血壓和心率,對嚴重心律不齊者主動與醫生溝通,暫停檢查。對基礎心率超過70次/min的患者,遵醫囑給予美托洛爾12.5~50 mg,溫開水送服,30 min后再測心率,降至70次/min以下的患者可安排檢查[7]。② 檢查護理?;颊呷胧液螅瑓f助其上檢查床,患者取仰臥位,身體稍右移,使心臟位于掃描的中心。肘正中靜脈穿刺完成后連接好高壓注射器,控制輸注壓力和速度。雙臂上舉置于頭架上,連接心電圖導聯,于兩側鎖骨下、左上腹放置電極,調整心電監護儀的導聯及波幅。無低血壓的患者掃描前2 min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5 mg。囑患者聽從呼吸指令進行呼吸動作。③ 造影劑過敏或外滲護理。全程關注檢查狀況,如有造影劑外滲或過敏反應,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應措施。造影劑過敏時,患者如出現輕微頭痛、惡心、蕁麻疹、皮膚瘙癢等反應,則立即停藥,服用溫開水,平臥休息。如出現面色蒼白、胸悶氣短、嘔吐等反應,則立即停藥,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 mg,同時給予低流量吸氧。造影劑外滲時,以30%~50%硫酸鎂局部濕敷,24 h內冷敷,24 h后改熱敷,并抬高患肢[8]。④ 心理護理。在檢查過程中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使用親切的語言向患者耐心說明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告知其為正常情況,以免情緒緊張導致的呼吸和心率加快。
1.3.3檢查后護理:檢查后保留靜脈通道,囑患者留觀30 min,觀察患者無不適后拔除留置針,按壓5 min后可離開,并囑患者24 h飲水量大于1 500 mL。門診患者離開時留有科室聯系電話,囑患者有不適時及時聯系。
1.4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CTA檢查情況,包括心率控制情況、檢查用時等,并對比2組圖像質量分級和護理滿意度。圖像質量分級評價:本研究中全部冠狀動脈由2位放射科醫師對圖像進行評估,出現不同意見時,由2位醫師商議后決定,按圖像質量將其影像質量分為3級并進行評分。Ⅰ級,血管輪廓清晰,冠狀動脈無偽影;Ⅱ級,局部血管輪廓模糊,冠狀動脈局部有偽影;Ⅲ級,血管輪廓模糊或血管顯示中斷,冠狀動脈大部分或全部有偽影。Ⅲ級圖像不可用于診斷和評價病情[9-11]。護理滿意度的評價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共20個條目,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好,其中85~100分為非常滿意,60~84分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2.12組檢查情況比較
觀察組檢查中平均心率低于對照組,一次檢查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檢查時用時≤5 min的比例高于對照組,圖像質量Ⅰ級、Ⅱ級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冠狀動脈CTA檢查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中,非常滿意265例(73.82%)、滿意61例(16.99%)、不滿意33例(9.19%),護理滿意度為90.81%(326/359)。對照組中,非常滿意247例(68.80%)、滿意58例(16.16%)、不滿意54例(15.04%),護理滿意度為84.96%(305/359)。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及早診斷和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有研究[4]顯示,1/3以上的冠狀動脈事件發生在無胸痛病史的患者中,絕大多數冠狀動脈事件發生于中度狹窄病變部位,而約1/6的冠狀動脈事件發生于狹窄程度≥70%的病變部位。因此,對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準確評估對于早期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CTA檢查能夠基本滿足冠心病的初步診斷需要,對冠狀動脈的中、重度狹窄具有很高的陽性預測值,能夠避免一部分冠狀動脈正?;虿恍枰薪槿胫委煹墓跔顒用}狹窄患者行有創性的造影檢查[12]。
影響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CTA檢查成功率和圖像質量的關鍵因素除成像和重建技術外,患者檢查過程中的呼吸、心率、心律等也是直接影響因素,強化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減少或控制干擾因素。林義秋等[13]總結726例患者CTA檢查中的護理體會認為,檢查前的心理護理配合嫻熟的血管穿刺技術,并進行充分的呼吸訓練與用藥護理,可維持檢查過程中患者心率平穩,是保證檢查成功的重要前提,且有助于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李隨麗等[11]研究表明,強化健康指導和心理護理,并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屏氣訓練方式,可有效提高圖像質量的優良率,縮短評鑒耗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檢查中平均心率低于對照組,一次檢查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檢查時用時≤5 min的患者比例及圖像質量Ⅰ級、Ⅱ級比例高于對照組,與上述報道基本一致。此外,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強化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提高圖像質量,縮減檢查時間,改善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CTA檢查過程中患者的呼吸、心率、心律等因素是影響圖像成像質量的重要因素,護理人員強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呼吸訓練、心率控制等措施,能夠縮短檢查時間,提高圖像質量,并提高護理滿意度。
[1]Kwan A C, Cater G, Vargas J, et al. Beyond coronary stenosis: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urden[J]. Curr Cardiovasc Imag Rep, 2013, 6(2): 89-101.
[2]Ollendorf D A, Kuba M, Pearson S D.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ulti-slice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 systematic review[J]. J Gen Intern Med, 2011, 26(3): 307-316.
[3]趙坤. 64排螺旋CT頭頸CTA成像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D]. 山東大學, 2012.
[4]周薇. 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檢查的護理配合[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電子版, 2015, 3(11): 158-158.
[5]張先林, 王岳松, 章萍, 等.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2, 37(4): 402-403.
[6]胡永超, 楊君, 鐘惠玲. 護理干預對64排CT冠狀動脈造影圖像質量的影響[J]. 全科護理, 2015, 13(25): 2488-2490.
[7]趙云, 付傳明, 陳倫剛, 等. 護理干預在冠狀動脈CTA檢查中的應用價值[J]. CT理論與應用研究, 2012, 21(3): 485-491.
[8]陳石桂, 易冰琰. 造影劑過敏反應患者的護理干預研究[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6): 735-736.
[9]呂濱, 戴汝平, 杜湘珂. 心臟冠狀動脈多排CT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1, 45(1): 9-17.
[10]Mark D B, Berman D S, Budoff M J, et al. ACCF/ACR/AHA/NASCI/SAIP/SCAI/SCCT 2010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Task Force on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s[J]. Circulation, 2010, 121(22): 2509-2543.
[11]李隨麗, 王忠睿, 劉軍. 護理干預在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中的臨床應用[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5, 12(15): 2259-2261.
[12]Pelliccia F, Pasceri V, Evangelista A, et al. RETRACTED ARTICL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320-row computed tomography as compared with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unselected,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3, 29(2): 443-452.
[13]林義秋, 焦水平. 冠狀動脈CTA質量控制中的護理干預(附726例病例分析)[J].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13, 28(2): 159-161.
2016-01-06
中國高校醫學期刊臨床專項資金(11524386)
尚東梅, E-mail: 797236@qq. com
R 473.5
A
1672-2353(2016)10-189-03
10.7619/jcmp.2016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