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睿
江蘇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研究
韓子睿
本文從增強江蘇經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全局出發,深入分析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背景,系統梳理了江蘇產業科技創新的現實基礎,剖析了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瓶頸制約,以“三步走”的形式,首次闡述了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和目標,研究提出了四條戰略路徑和相關對策措施。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發達國家紛紛把加強產業科技創新作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舉措。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趨勢變化,江蘇作為全國區域創新最強的地區,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迫切需要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構筑長遠發展和競爭優勢,使創新驅動盡快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引擎。
(一)當前國內外產業科技創新的趨勢
從全球產業競爭的發展趨勢來看,世界范圍內正在孕育興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球主要國家紛紛把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面爭先部署,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產業科技創新戰略,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制高點。美國堅持把產業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基本戰略,制定《美國創新戰略:確保經濟增長與繁榮》等規劃舉措,不斷鞏固世界“老牌”科技和制造強國地位,近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人占了50%,美國制造業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12%回升至2013年的15%,2014年三季度美國GDP增速達5%,創下11年來的新高,在發達國家中率先走出金融危機影響,再次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歐盟整合各成員國科研資源制定《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明確將知識和創新作為未來歐洲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著力提高歐洲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水平,研發預算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德國為保持其在全球制造業的領先地位,提出實施“工業4.0戰略”,大力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國際競爭力排名由2008年的第16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6位。韓國制定《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將綠色技術、尖端產業融合、現代服務等三大高附加值領域確定為新增長動力,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一直高達3.5%以上。全球正迎來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我國產業創新的戰略部署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向全局和未來,對產業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新思想、新論斷,明確要求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總書記更是在去年在兩院院士大會,將全球產業科技創新競爭比作賽場,強調“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我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了建設全球領先的制造強國的“三步走”戰略,并把“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進行部署,要求全面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最近,上海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意見》,提出2020年前,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為長遠發展打下基礎;中央賦予北京全國科技中心的定位,為新時期北京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深圳在《關于努力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創新中心。
從江蘇產業轉型的緊迫需求來看,近年來,江蘇按照調高、調輕、調優、調強的思路,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總體上看,江蘇產業結構仍然處于產業結構鏈條的中低端,不僅產業附加值不高,也面臨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究其原因,主要是勞動力、土地、資源等我省產業傳統競爭優勢賴以保持的要素制約日益趨緊,低成本要素驅動的產業發展動力逐步減弱,導致粗放式的發展道路越走越窄。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三期疊加”的嚴峻挑戰,創新驅動發展是大勢所趨,核心就是提高生產效率,包括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新常態下的產業轉型就是從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躍升,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是我省產業實現由低到高、由大到強的必然選擇。2014 年12月,總書記視察江蘇時,要求江蘇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為我們加快產業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堅定了信心。江蘇作為全國區域創新最強的地區,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迫切需要以建設“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大幅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以產業中高端升級支撐經濟中高速增長,構筑長遠發展和競爭優勢。
(二)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
江蘇制造業規模全國第一,約占全球的3%,高校數量全國第一,可謂“產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富”。
1.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十二五”以來,江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和科教與人才強省基礎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科技創新蓬勃發展。201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1630億元、是2010年的1.9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達到國際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水平;全省研究與發展人員69萬人,全國第一;2014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4.7萬件、比2010年增長2倍、超過全國1/6;中國礦業大學躋身教育機構全球PCT專利申請前50強。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六年排名全國首位;在福布斯《2014年中國大陸最具創新力的25城市排行榜》中,江蘇占8席、數量全國第一。
2.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江蘇把牢固確立企業主體地位作為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8000家、約占全國1/9。全球500強企業中有300多家在江蘇投資,設立了50家地區總部和57家功能性機構,江蘇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171家。目前,中國企業500強江蘇占46席,中國醫藥創新力二十強企業江蘇包攬前四位,全球光伏企業十五強江蘇占1/3,常州天合光能的大面積工業級多晶太陽電池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恒瑞醫藥國家1.1類新藥阿帕替尼成為全球首個治療晚期胃癌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好孩子經連續四屆奪取國際工業設計領域的奧斯卡“紅點設計大獎”,江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正在加快提升。
3.新興產業技術水平邁上臺階。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啟動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組織云計算、3D打印、石墨烯、未來網絡等前瞻先導專項,集成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全省上市新藥數和臨床試驗批件居全國第一;智能電網基本形成覆蓋核心環節的產業創新鏈;集成電路形成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配套材完整產業鏈,先進封裝技術國際領先,WL-CSP產品銷售規模居全球前三;碳纖維打通全套規模化生產工藝,實現從T300、T700到T800系統產品產業化,打破國外企業壟斷;光棒、光纖、光纜占據全球1/3以上市場份額。2014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過5.7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達4.3萬億元。
4.科技創新創業資源加速集聚。以搭建載體為依托,加快技術、成果、人才、資本向江蘇集聚,全省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2家、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515家,均居全國第一;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創業類占全國近30%、穩居首位;創業投資機構近600家,管理資金規模超1750億元,居全國第一;IDG、凱雷等全球八大著名風投公司,全部在江蘇有投資,形成“引來人才-創辦企業-形成產業”的鏈式效應。國內外科技合作日益活躍,2014與中科院合作項目銷售收入超過900億元;先后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引進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著名研究機構。
(三)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制約
1.世界一流的產業科技創新資源比較缺乏。一是缺有影響力的大學。世界知名大學和高水平研究機構匱乏,根據USnews和湯森路透發布“2015年全球大學排行榜”,全球大學前100名有50%在美國,中國大陸共三所,江蘇無高校入選。二是缺有影響力的人才。江蘇科研人員的國際影響力較弱,國際高端科技人才缺乏,只有極少數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國際重要科研社團擔任職務,獲得國際性權威科學獎的人數更少,2013年江蘇科學家在《科學》和《自然》發表論文20篇,僅為北京的1/3。三是缺有影響力的成果。2015年江蘇國際PCT專利申請總量2442件,不及廣東的1/6;2014年全球企業國際專利申請量前50強,中興、華為、騰訊等國內6家企業入選,沒有江蘇企業;每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量僅為10.24件,而2011年日本為105.2件,美國35.6件,韓國96.1件,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四是缺有影響力的投入。雖然江蘇R&D占GDP比重已達2.5%,但仍低于硅谷所在加州的4.7%和“生物醫藥之都”馬里蘭州的6.2%。企業創新動力不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足1%,還不及發達國家的1/4。
2.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總體上看,江蘇產業結構仍然處于產業結構鏈條的中低端。一是工業總體生產效率偏低。2015年全省工業規模14.8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一,但工業增加值率僅為25%,低于發達國家40%以上的平均水平;勞動生產率僅為日本、德國的1/5,相當于美國1978年的水平。工資水平也反映出產業效率不高,江蘇制造業平均年工資8852美元,是美國的1/5、德國的1/7。二是傳統產業創新滯后、附加值不高。全省整體上產業結構偏重,傳統產業比重偏大,目前達到75%。2014年,全省紡織、冶金、輕工、建材等四大傳統產業的工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均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0%左右,但投入的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只占30%左右,實現利潤占36%。三是高技術產業高技術、高利潤的效益優勢不明顯。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經突破5.7萬億,但大部分領域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關鍵技術及裝備長期受制于人,我們的機電產品61.2%是外資企業生產的,51.1%是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73%是外資企業生產的,65.3%是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此外,大型成套裝備、高科技含量裝備80%以上來自進口,新藥配方幾乎全部來自國外,高端產品在國際市場份額較少,在產業分工中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3%,低于美國35%的水平,甚至在電子信息和醫藥制造等一些新興產業領域,利潤率都低于北京和廣東。由此,導致江蘇缺乏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知名企業和品牌,“2014年全球企業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中,美國有59個,我國僅華為一家入圍,沒有江蘇企業;福布斯“2014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中,中國大陸有5家公司上榜,江蘇仍為空白。
3.適應產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這幾年,江蘇加快科技改革步伐,但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的辦法手段不多。一是高新區產業創新主陣地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高新區內僅有6%的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2.5%,遠低于國際一流科技園區10%的水平。全國6個“世界一流園區”江蘇無一入選。二是創業生態還不夠完善。全省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不斷擴大,但實際投資額僅占GDP的0.2%,不到美國、日本的1/5,且只有30%投資于早期研發和初創期科技企業,與國際50%以上相比有很大差距。創業平臺建設滯后,以創客空間為例,發達國家Metalab、TechShop、Fab Lab、Access Space等眾創載體全球知名,截至2014底,全球共有超過1500個創客空間分布在超過120個國家,我國的30余家創客空間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江蘇的創客載體和文化氛圍有待提升。三是科技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技術市場、人才市場等創新要素市場不夠發達,2014年中關村技術合同成交額近3000億元,我省只相當于其1/5,上海聚集了上千家獵頭公司,我省只有其1/10,尤其是知識產權服務、金融服務、咨詢服務等高端領域急缺專業化、國際化人才支撐。
(一)戰略定位
通過構建創新水平與國際同步、研發活動與國際融合、體制機制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產業科技創新體系,使江蘇成為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創新功能健全、區域創新協同有序、創新創業活力充分激發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成為重大產業原創性技術成果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高端人才、高成長性企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聚集地,在全球產業科技創新格局中躋身先進行列。
(二)戰略目標
第一步,經過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框架體系,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明顯增強,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制造業部分優勢領域創新水平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跨越,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中等水平。
第二步,經過10年左右奮斗,到2025年,形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的核心功能,全面構建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人才、資本、技術、知識高效配置,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順暢,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大幅提升,制造業主要領域創新水平以并跑為主,部分領域進入價值鏈中高端,成為全球產業技術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部分創新指標跨入創新型國家先進行列。
第三步,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成為與我國經濟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全球創新城市群和先進制造業高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勁的科技創新動力。
(三)戰略路徑
1.著力加快中高端產業技術突破,獲取世界級科技成果
加強前瞻性新興產業部署,面向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和產業變革大趨勢,聚焦《中國制造2025》,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與工程,不斷提升科技前瞻布局和應用示范能力,把握創新發展先機。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強化創新源頭作用,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打造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新興交叉學科等多類重點學科以及各類優勢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創建世界一流學科。集聚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臺,建立全面支撐產業科技創新的大裝置、大平臺,進一步加大大數據資源、大科學工程、重大技術平臺等基礎條件投入和統籌布局,開展一批世界前沿、多學科交叉的重大科學研究,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研究能力。改革產業技術創新組織方式,進一步發揮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試驗田”作用,著眼從“科學”到“技術”的薄弱環節,通過高校運行機制和市場化運行機制的有效結合,打通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的通道。
2.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
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強化大型企業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通過并購重組、開展委托研發和購買知識產權,加速全球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領軍企業。支持國有企業組建中央研究院和專業領域研發中心,優先在行業龍頭企業布局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與掌握前沿技術理論和基礎研究的國際頂尖高校及一流研發機構共建高水平的重大研發載體,大幅提升企業國際創新競爭力。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打造一批擁有特色專有技術、具備國內外行業競爭優勢的“小巨人”企業。推動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力軍的創新型企業集群。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支持企業“走出去”利用全球科技資源,鼓勵企業在創新實力較強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并購研發機構,創建國際化創新與生產營銷網絡。
3.著力提升高新區建設水平,打造世界級科技園區
充分發揮高新區產業創新主陣地作用,以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目標,借鑒美國硅谷、韓國大德、臺灣省新竹等世界著名科技園區的發展經驗,在我省國家級高新區中擇優培育建設具有國際重大影響力的科技園區。加快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步伐,盡快推廣落實中關村政策,著力在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知識產權、人才激勵、科技金融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加快研究制定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促進條例。加快建立蘇南科技創新資源統籌配置機制,破除蘇南五市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在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打造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蘇南模式”。大力推動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加快開發區“騰籠換鳥”進程。探索建立開發區動態管理機制,把創新能力、品牌建設、知識產權保、生態環境、節約集約用地護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引導開發區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4.著力優化大眾創新創業環境,集聚世界級領軍人才
完善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培養模式,大力集聚國際化高端人才,推動我省產業科技創新逐步走向世界先進行列。依托“雙創計劃”等省級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和創新方向,重點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科學家、領軍人才、工程師和創新團隊,特別是集聚一批諾貝爾獎得主。完善人才市場,吸引國內外知名獵頭公司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為高層次人才合理流動提供優質服務。鼓勵青年人才負責或承擔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大規模組織青年科技人才到國際研發平臺上進行培訓、鍛煉。充分發揮創業孵化機構的產業孵育功能,興辦一批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建設國際化的跨境創業平臺和孵化載體。發揮發揮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的基礎服務資源優勢,與眾創空間開展深層次合作,加快構建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科技孵化體系。
(一)加大引導性產業科技創新投入
推進政府投入方式創新,以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等普惠性政策和引導性為主的方式支持企業創新。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通過財政補助機制,激勵引導企業有計劃、持續地增加研發投入。加大財政資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采購力度,制定促進公共服務部門和國有企業采購新技術新產品的政策。發揮金融創新對產業科技創新的助推作用,支持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發展,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參與全球競爭。
(二)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制度
加強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制定《江蘇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等法規。進一步推進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司法審判“三合一”改革,探索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發展知識產權司法鑒定機構。不斷加強與美國、歐盟、韓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合作,積極融入國際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與保護體系,不斷提升知識產權海外布局、技術轉移、人員交流培訓等方面的成效。研究制定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指引,建設涉外企業知識產權數據庫,努力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應對知識產權爭端保駕護航。
(三)推進市場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配置的統籌協調,發揮省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探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進一步完善經費分配和成果評價的機制。實行科研項目分類管理和差別化支持,對基礎前沿研究突出創新性成果和人才培養的考核導向,對產業技術研發突出企業主體和市場評價導向,對公益性科研項目強化需求和應用導向。完善科研項目資金管理,試行科技專項資金預決算公開,建立科研項目間接成本補償機制,對產業技術類項目探索實行后補助支持方式。
(四)制定落實普惠性創新激勵政策
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加大產業創新政策突破力度。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管理制度。完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益分配激勵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所得凈收益,可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劃歸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及團隊擁有。在每年新增工業用地中,高新技術產業用地所占比例不低于60%。對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創新載體,實行更大力度的稅收優惠政策。

韓子睿
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韓子睿(1984-)男,江蘇南京人,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項目來源:2015年度江蘇省軟科學研究專項,項目編號:BR2015031
10.3969/j.issn.1001-8972.2016.0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