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重慶市萬州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404000)
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早期營養支持治療的臨床價值探討
李曉(重慶市萬州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404000)
目的探討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早期營養支持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萬州區人民醫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6例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兩組的營養狀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前后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明顯,兩組營養改善狀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3例(27.08%),觀察組4例(8.3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在營養支持治療中,采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方案,不僅能有效提升營養改善效果,還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卒中;風險調節;腸道營養;營養生理學
臨床腦卒中患者的發病過程中,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消化道應激性潰瘍、合并肺部感染等多方面的伴隨癥狀,導致患者腦組織中幾乎無葡萄糖和能量的儲存,因此引發著營養風險的存在[1]。就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的治療來講,早期營養支持治療的給予非常重要,對患者病情的緩解和神經功能的恢復也有著積極作用。為了對早期營養支持治療在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的臨床價值有進一步的了解,選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6例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分別采用常規營養支持治療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并給予療效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6例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入選96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36~85歲,平均(71.5±8.9)歲;觀察組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35~84歲,平均(70.5± 7.9)歲。兩組所有患者均為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大于30分的中重型腦卒中患者;均自愿參加此次研究者;經營養風險篩查-2002評估工具篩查確定有營養風險(≥3分)者。排除懷孕或哺乳期患者,入院后48 h未進行評估的患者,病情極度嚴重且3 d內死亡者,昏迷且無家屬陪同者。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兩組基本治療原則相同,腦出血以顱內降壓、穩定血壓和預防感染治療為主,腦梗死以抗血小板凝集、降血脂穩定斑塊、改善腦循環代謝治療為主,并及時糾正電水解質紊亂,防治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2]。臨床常規基本治療結束后給予營養支持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腸道外營養支持治療,患者自行喂食醫院營養科配置的混合鼻飼奶,可適當添加米湯、蔬菜汁、肉糜等其他事物,每天服用4~6次,每次200 mL[3]。觀察組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支持,在患者入院48 h內實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經腸胃途徑持續滴注腸內營養制劑,針對普通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可采用整蛋白腸內營養制劑瑞素(華瑞公司,J20090096,1 kcal/mL)或瑞先(華瑞公司,H20040722,1.5 kcal/mL);針對糖尿病患者,可采取瑞代(1 kcal/mL,BH20040394,華瑞公司),按照20~25 kcal/(kg·d)標準計算用量,經鼻飼管持續泵入,初始滴注為20~30 mL/h,在無明顯腹瀉、腹脹、反流等不良反應后,與2 d后按照60~80 mL/d的滴速持續泵入[4]。第1天用量為500 mL,第2天開始增加250~500 mL,直至全量。
1.2.2監測指標
1.2.2.1營養狀況治療4周后,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清蛋白(ALB)、血紅蛋白(Hb)、免疫球蛋白(IgA)的變化情況[5]。
1.2.2.2并發癥情況感染性并發癥主要為:肺部感染、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腹腔感染、血液感染、膽道感染、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以及其他部位感染;非感染性并發癥主要為:低血糖發作、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壓瘡或傷口愈合不良、消化道出血或穿孔、肺不張等;腸內營養相關并發癥主要為:血糖紊亂、腹脹、腹痛、腹瀉、誤吸;腸外營養并發癥主要為:導管性并發癥、代謝性并發癥、肝損害及膽汁淤積[6]。
1.3統計學處理應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營養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營養支持治療4周后,兩組的營養狀況與治療前比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治療后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營養改善狀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比較(,g/L)

表1 兩組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比較(,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對照組n ALB Hb IgA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8 48 48 48 32.24±10.12 36.65±10.32a31.89±9.74 41.75±9.43ab137.73±27.41 126.43±22.19a136.32±28.85 130.32±23.76ab1.34±0.56 2.41±0.32a1.32±0.45 2.78±0.57ab
2.2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發生感染性并發癥4例,非感染性并發癥6例,腸內營養并發癥2例,腸外營養并發癥1例,總發生率為27.08%(13/48);觀察組發生感染性并發癥2例,非感染性并發癥1例,腸內營養并發癥1例,無腸外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33%(4/48),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研究證實,中重型腦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情況,患有營養風險的腦卒中患者更是不計其數,而在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的情況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非常低[7]。從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的發病因素分析,患者早期機體處于高分解狀態,意識障礙的存在會導致患者出現吞咽進食困難,嚴重腦卒中患者還會出現腸道功能紊亂癥狀,在患者腸胃蠕動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消化吸收功能就會下降,營養吸收能力較低[8]。同時,腦卒中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各種慢性病的存在導致卒中發病前就可能存在營養不良,發病后更是擴大了認知功能的損害,不良精神狀態的存在和腸胃功能的減弱影響著進食,因此,做好患者的早期營養支持治療非常重要。
營養支持治療作為危重患者治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的治療中,腸內營養是以口服或管飼等方式經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能量和營養基質的一種營養方式,而受腦卒中患者腸胃排空延遲、顱內高壓的出現,腸內營養多以早期治療為主,1周后過至腸內營養[9]。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營養改善情況分析,在兩組患者治療前營養狀況無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對照組經常規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經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后,兩組的營養狀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的改善情況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的營養改善狀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醫學工作者還發現,營養不良是導致卒中后感染等并發癥的促發因素,對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產生著嚴重不良影響,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不僅能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持,維持患者腸黏膜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保護腸黏膜的屏障作用,對患者免疫功能的調節和參與機體生理功能與器官組織的修復都有著積極作用[10]。對96例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研究中,對照組經常規營養支持治療,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7.08%;觀察組經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33%,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發現,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采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不僅能有效提升營養改善效果,還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1]李改梅.腦卒中營養風險患者早期營養支持治療的臨床價值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8):106-108.
[2]錢平安,王碧炯,査芹,等.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的對比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1):1175-1177.
[3]王自勤,劉艷榮,陳永春,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腦卒中病人療效影響的研究[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1,18(6):335-337.
[4]趙曉瑞,周清安,李同靜,等.早期序貫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在卒中單元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7):1328-1329.
[5]毛中臣,付志新.早期聯合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對重癥腦卒中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1):78-80.
[6]楊燕茹,周莉,馮金紅,等.急性腦卒中營養支持治療對早期預后的影響[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1,11(3):236-237.
[7]胡泉,祁小飛,劉凌鵬,等.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加強營養支持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z2):43-45.
[8]王茜.腦卒中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19-20.
[9]沈穎,余靜,韓婷.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的臨床觀察[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5):98-100.
[10]喻小玲,周仕鈞,彭海峰,等.早期免疫腸內營養支持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4,13(11):1114-1117.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3.041
B
1009-5519(2016)03-0427-02
(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