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伶,費華華,劉文勝(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室,湖南衡陽421001)
護理干預對降低氣管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躁動的臨床應用
于佳伶,費華華,劉文勝(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室,湖南衡陽421001)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降低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躁動臨床效果。方法將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該院行手術治療氣管全身麻醉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進行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干預,對照組進行手術常規護理。觀察兩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率及躁動評分情況。結果觀察組發生躁動12例,躁動率20.0%;對照組發生躁動28例,躁動率46.7%。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率和躁動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患者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減少患者麻醉恢復期躁動程度。
麻醉,全身;插管法,氣管內;麻醉恢復期;護理
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在蘇醒期出現躁動或不合作在全身麻醉蘇醒期比較普遍,如果處理不當,對于手術患者可能造刀口裂開、引流管脫出、內固定松動,甚至心、腦血管意外等[1]。這使醫護人員在治療和護理方面面臨較大挑戰,本研究對本院120例全身麻醉手術患者分別進行常規護理與護理干預,護理干預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患者蘇醒期工作十分重要,并在降低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躁動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再本院行手術治療氣管全身麻醉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7~89歲,平均(50.8± 1.2)歲;腹部手術36例,胸部手術24例,頭部手術18例,脊柱關節手術30例,其他手術12例。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入選的12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全身麻醉時間、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在入麻醉復蘇室后進行麻醉誘導后,給予常規護理操作。觀察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1術前護理心理護理及口咽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圍麻醉期和圍術期宣教,提高病人配合治療能力和對手術的適應能力,并在術前予以異丙托溴銨氧氣霧化等口咽部護理。
1.2.1.2術中護理(1)加強巡回:對于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要加強巡回,按摩肢體緩解肢體酸脹與麻木感,對于俯臥位患者,定時變化頭面部位置防止面部壓瘡紅腫,并防止墜床、抓傷和導管拔出等意外。(2)術中尿管護理:術中注意觀察患者尿管是否受壓及牽拉等,并在術中輸液過多,防止膀胱過度充盈及尿管牽拉損失尿道黏膜。(3)安置約束帶:約束帶應用時要將肢體置于功能位,并在約束帶下墊松緊適宜的襯墊,保持患者舒適體位,密切觀察約束部位的皮膚顏色,必要時給予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1.2.1.3術后護理(1)呼吸道護理:在麻醉醫師在有拔管指征時拔除氣管導管,護理人員囑患者放松,同時給予吸氧,耐心安慰,消除患者恐懼心理,減少不必要的刺激,如分泌物不多不必反復吸痰,以免刺激患者煩躁。對于嚴重的躁動不安患者,可以遵醫囑給予相應的鎮痛及鎮靜藥物如小劑量丙泊酚或芬太尼等以達到迅速制動和鎮靜[2]。(2)尿道護理:術后患者出現尿意卻排不出、尿道口疼痛等不適,良好地固定導尿管,減少尿管對尿道的刺激增加,應注意患者拔出尿管,特別在給患者翻身時,注意必要的依托、協助,以保持尿管和身體同步運動,減輕尿管刺激引起的不適。(3)生命體征觀察;術后需密觀察血氣飽和度、嘴唇顏色、意識、瞳孔、脈搏及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一旦出現躁動后,意識障礙加重,心率和呼吸由快變慢,血壓增高,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1.2.2觀察指標根據患者在麻醉蘇醒期是否合作及合作程度,對患者進行躁動評分[3]。0分:安靜、合作;1分:吸痰等刺激時肢體有運動;2分:無刺激時也有肢體掙扎;3分:激烈的頭、肢體掙扎,需要多人按住。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平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0例患者按預期順利完成手術,并順利拔管,觀察組發生躁動12例,躁動率20.0%;對照組發生躁動28例,躁動率46.7%。兩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率和躁動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躁動發生率及躁動評分比較
全身麻醉患者術后躁動表現為無意識的體亂動,不聽勸阻,躁動不安。從精神生理學講,躁動是意識障礙的一種表現,其機制仍不完全清楚。全身麻醉患者術后躁動主要相關因素為心理因素、術后各種不良刺激、麻醉藥物的影響和肌松藥的殘留作用等。據周達梅等[5]統計,導尿管刺激引起的躁動占42.7%,切口疼痛引起的躁動占18.11%,氣管導管刺激占26.05%,其他占13.77%。本研究中,作者對觀察組患者采用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干預,術前通過心理護理減輕術前焦慮及壓力,提高患者術后的耐受性,以良好的心態接受麻醉與手術,考慮大部分患者進行氣管插管下全身麻醉麻醉的,插管對患者咽喉等刺激,拔管后會出現咽喉部奇癢難忍、疼痛等,由于得不到積極有效的緩解,患者常會出現躁動不安,所以術前予以異丙托溴銨氧氣霧化等口咽部護理。術中觀察患者體位,使保持舒服體位,在護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約束帶松動,過緊或體位不當,會有肌肉麻木、酸痛的感覺,特別是肥胖及阻塞性通氣障礙的患者,因平時習慣半臥位較舒適,當置于平臥位且四肢受約束帶固定、活動受限時常導致躁動。術中、術后均注意尿管護理,留置尿管是誘發和加重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最常見的原因,術后由于尿管的刺激,患者自訴有尿意卻排不出,引起全身不適,甚至引起尿道口疼痛,從而使患者躁動不安[6]。術后注意呼吸道管理,由于氣管導管的刺激,口腔分泌物不斷增多口腔及氣管內分泌物增多,患者由于痰液排出不暢,對氣管造成刺激引起患者出現軀體扭動、搖頭、四肢亂動等反應,甚至將氣管導管拔除,特別是老年患者合并基礎疾病的,刺激可能導致血壓、呼吸及心率等變化,出現嚴重的并發癥[7]。本研究中,觀察組躁動率(20.0%)低于對照組(4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躁動評分2分及3分的患者5例,而對照組有15例,提示觀察組全身麻醉患者的躁動程度低于常規的護理組。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可以而幫助患者安全度過全身麻醉恢復期,降低躁動率,減少患者麻醉恢復期躁動程度,對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非常有必要。
[1]陳善桂,張健,顧爾偉.麻醉恢復室患者的監測和護理[J].現代護理,2003,9(6):451.
[2]Wei W,Seeling M,Franck M,et al.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pain in need of intervention early after awakening from general anaesthesia[J].Eur J Pain,2010,14(2):149-157.
[3]陳培桓,吳偉玲,盧振和,等.曲馬多、氯諾昔康防治全麻蘇醒期躁動[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4(6):129-131.
[4]秦維洪.全麻后躁動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14):471-472.
[5]周達梅,徐應玲,姜忠翠,等.全麻蘇醒期患者躁動的觀察和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77-78.
[6]李勤,戴琳峰.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患者圍蘇醒期并發癥及護理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9):40-41.
[7]陳榮珠,董明,李成太,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胸科手術蘇醒期躁動程度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33):3041-304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3.050
B
1009-5519(2016)03-0446-02
(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