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郭華
在省政協十一屆十八次常委會議上的總結講話
(2016年7月26日)
郭華

郭華
按照中央、省委關于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和省政協年度工作要點,我們這次常委會的主題是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省政協之所以如此重視這項工作,其著眼點就在于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帶領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們黨的初心。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每到一地,必看扶貧工作,并要求我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不斬樓蘭誓不還”的信念,打贏脫貧攻堅戰。目前,全省仍有62個貧困縣,7366個貧困村,310萬貧困人口。而其中貧困程度較高的地區,又主要集中在深山區,基礎設施薄弱,脫貧難度很大。脫貧攻堅確實是攻城拔寨的硬仗。面對這一硬仗,省委書記趙克志同志指出:“到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們是向中央鄭重立下軍令狀的,也是向全省人民作出莊嚴承諾的。”在這場硬仗中,人民政協是一支重要的方面軍,我們不僅積極參戰,而且大有可為。首先是獻計。即像我們這次常委會一樣,圍繞脫貧攻堅議政建言、出謀劃策。其次是出力。我們的港澳委員已多年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我們許多經濟界委員已試水扶貧產業開發,更多的委員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準備有所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指導方針,對于中國扶貧開發事業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以往的扶貧開發,可以用成績斐然概括,但在探索的過程中也不無失誤,最大的失誤是失之精準。有一個20多萬人口的平原小縣,自實施扶貧開發以來,已累計收到各項扶貧資金近7個億,7個億應該把一個縣的基礎設施全部完善了,可直到今天仍然路不平、水不暢。坐下來想想,卻連這些錢花到哪兒去了都說不上來,根本原因就在于打了一場“大水漫灌”式的糊涂仗。因此,脫貧攻堅難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全在于精準。工作精準的前提是摸清底數,建賬立卡、底碼清楚、信息準確,貧窮到什么程度,為什么貧窮,不僅掌握到村,而且掌握到戶,乃至到人。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同樣是感冒,還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扶貧更不可一個藥方包治所有貧困村、貧困戶。因此,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比如,中央把搬遷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千百年的歷史證明,那一方水土確實養不了或者養不好那一方人了,只有搬遷是唯一出路就堅定不移地實施搬遷。但中央同時指出:“搬遷扶貧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而不是讓所有貧困的地方都照葫蘆畫瓢。
安貧樂道本來是一種高尚情操,但在一些貧困地區,由于祖祖輩輩的貧困,造就了一種甘于貧困、不思進取的“安貧樂道”。“一瓶老酒三頓飯,給個縣長也不換。”就著咸菜疙瘩喝杯劣質白酒,自以為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不改變這種精神狀態,脫貧是不可能的據說前些年某地區的貧困戶把扶貧種兔當酒肴,用扶貧麥種換酒喝。我沒有考證過這些事的真偽,但一個人如果精神貧困,給他一座金山銀山,也會坐吃山空。因此,扶貧先扶志,物質富裕的同時,一定千方百計讓精神富裕起來才能激活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扶志的核心是扶智,即辦好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大家都知道廣為流傳的記者與陜北放羊娃的對話:“為什么不上學?”“放羊。”“放羊做什么?”“掙錢。”“掙錢做什么?”“娶媳婦。”“娶媳婦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羊。”……改變這種令人心酸甚至心悸的輪回,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興辦教育,讓孩子們上學讀書,用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考察扶貧工作時,語重心長地指出:“治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要統籌農村的扶貧、救濟和低保、醫保工作,但一定要注意扶貧和救濟的區別,救濟管一時,扶貧管一世。而真正長久起作用的扶貧措施就是發展產業。靠產業脫貧的例子已數不勝數,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指導發展的富崗蘋果、綠嶺核桃,已讓昔日最貧困的山區,人均收入超過萬元。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可以引導農民興辦新型合作社,可以通過土地流轉促成規模經營,也可以引入社會資本。隆化縣探索的“政銀企戶保”五位一體模式助力產業脫貧的經驗,值得推廣借鑒。總之,只有產業才是脫貧致富最堅實的依托。包括搬遷扶貧,搬下來容易留得住難,要想留得住,必須有能就業、能致富的產業。脫貧致富的過程在于精準,脫貧致富的出路在于產業。
這次常委會,在志方主席和主席會議的指導下,在機關各委、室,省直各部門,各市政協和全體省政協常委的支持下,籌備的非常順利。大家踴躍參與,共收發言107份,而且普遍水平較高。這說明:第一,省政協常委議政建言的熱情十分高漲;第二,省政協常委議政建言的能力普遍較高;第三,常委們都很珍惜政協的話語權。
自去年以來,志方主席在多個場合講到珍惜和運用好政協的話語權。政協是推進協商民主、建言議政的平臺,在一定意義上,政協委員的權利就是“話語權”。絕大多數政協委員、常委是珍惜這種話語權的,這是一種社會責任,也是一種政治擔當。話語權這個東西,常常是擁有的時候不覺得稀罕,認為不過是發個言、講個話,而一旦失去,方知其珍貴。去年,烏克蘭議會決定,在烏克蘭不許宣傳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不是共產主義者第一次失去話語權。蘇聯和東歐各國共產黨在變為在野黨,不再掌握國家主流媒體之后,都飽嘗失去話語權之痛。法國共產黨的中央機關報叫《人道報》,法共每年最大的一次全國性活動就是“《人道報》節”,連退休在家的法共黨員們都從全國各地趕到巴黎參加法共集會,宣傳推銷《人道報》。之所以把黨的機關報作為旗幟打出來,就是彰顯法共在國家生活中的話語權。像我們政協這樣利用公共資源搭建平臺,讓委員指點江山,暢所欲言,而且對委員的意見建議,黨委、政府認真對待,主流媒體負責向社會傳播,既影響政府決策,又影響社會生活,這樣的話語權,更是極為難得的。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最后一句話是:“我已經說了,我已經拯救了自己的靈魂。”把該說的話說出來,是有擔當、負責任的表現,對于政協委員來說,尤其如此。
各位常委,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于謙曾歌頌煤炭:“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我們要向李保國教授學習,發揚煤炭精神,燃燒自己,溫暖蒼生,把人生價值、社會責任體現在扶貧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