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上舟
豫劇第一個女演員陳素真
文/江上舟
河北政協人物譜
〔編者按〕從2010年慶祝河北省政協成立60周年起,本刊幾年間連載了自省政協1950年成立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幾十名委員的業績,受到廣大讀者歡迎。2015年是省政協成立65周年,為了彰顯廣大委員在革命戰爭年代,或和平建設、改革開放時期的卓越貢獻,本刊繼續展現了不同時期各界省政協委員的風范。2016年接續刊登,以饗讀者。

陳素真
陳素真(1918-1994),陜西富平縣人,出生于河南。8歲習藝,10歲登臺。后與人合作創建豫聲劇院、獅吼劇團。豫劇的開拓者之一,她灌制了豫劇史上的第一張唱片。與常香玉、馬金鳳、崔蘭田、閻立品并稱豫劇“五大名旦”,被譽為“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豫劇大王”。代表劇目《宇宙鋒》《反長安》《穆桂英征東》《凌云志》《義烈風》《三上橋》《梵王宮》等。曾任蘭州素真劇團團長,河北省豫劇團主演、天津市豫劇團主演。為河南省劇協副主席,河南省政協常委,第一、二屆河北省政協委員。
陳素真原名王若瑜,成名很早,幼時其父王秉璋在戰亂中遇難,隨繼父陳玉亭(著名豫劇須生)學戲,初露才華。
1926年,8歲的陳素真與另外兩個小女孩兒一同拜師,正式學戲了。師傅是有豫劇“通天教主”之稱的孫延德先生,孫先生工旦行,開封各戲院叫座兒的演員大多是其門人弟子。王若瑜跟這位孫先生學戲,頗受波折,因豫劇向無坤伶,她們又是小孩子,無論輩分還是梨園規矩,孫的門下弟子都反對老先生收女徒弟。幸好孫先生開明,執意要教出幾個坤伶,遂收下她們為徒孫。8歲的王若瑜因為勤快,學戲認真,并沒有挨過師傅的板子。學了兩年戲的王若瑜在1928年登臺演戲,也在這一天正式改藝名陳素真,隨養父姓陳,算是開始吃戲飯了。
三個小坤伶在開封相國寺同樂舞臺的首演,算是開了省城豫劇坤伶的先河,隨后豫劇舞臺的旦行逐漸是由女性演女性為主了。
1930年春天,陳素真演《反長安》的主角,結果唱砸了,12歲的小姑娘羞得不得了。在開封沒戲飯了,父母為了培養女兒,苦熬了些日子到中秋節,養父陳玉亭帶著她們母女去開封東南的杞縣搭班跑高臺去了。在杞縣整整4年,風吹日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白眼,從沒嗓的小丫鬟角色,一天天地唱成了臺柱子。陳素真被豫劇界認為創新家,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十幾歲的小坤角,從化妝開始,一點點兒琢磨開來,引領了豫劇一個時代的風尚。
從陳素真開始,豫劇開始全面走向精致化,逐步占據中州劇壇主流,從劇本到唱腔、服飾、妝面,到舞臺、劇院等元素,開始了一個全面革新的時代。陳素真的戲新腔迭出,字句馨怡,韻味自是高人一籌,其身段也是清麗嫻雅,曼妙無比,放在京昆劇中也是一流人物。
從1931年開始,陳素真改革了豫劇的傳統古妝,首創畫眉眼和多種樣式的貼鬢方法,并教給同行。她13歲時即開始收徒教戲,如李金華、陳素花等均出其門下。她在杞縣先后主演了《樊梨花征西》《穆桂英征東》《銚剛征南》《燕王征北》等。1932年春,她又在豫劇的各個板頭中,創造出許多全新的唱腔,并很快普及開來,后起旦角無不學新腔。
1934年,陳素真回開封演出,全新的劇目和唱腔,引爆古城,被觀眾譽為“河南梅蘭芳”。
2)部分品種抗倒性不強。小麥品種之間抗倒性差異明顯,種植了抗倒性差的品種,會加大倒伏發生的風險[7]。
1935年初,與著名戲劇家樊粹庭合作,創建豫聲劇院,一年之內便主演了樊粹庭寫的七個大型劇目《凌云志》《義烈風》《三拂袖》《柳綠云》《霄壤恨》《女貞花》《滌恥血》,被譽為“豫劇皇后”。
1936年的晚春,百代公司在開封為18歲的陳素真灌制了10張唱片,給了兩千元大洋作酬金。豫劇史上第一張唱片誕生了。為適應當時三十三轉的單面灌制時間,陳素真反復練習唱段,以適應時間限制。喜中有憂的是唱片錄好了,嗓子卻出問題了,塌中了。為調養嗓子,每周減少演出場次,開始跟開封名畫家鄒少和先生學畫。
樊粹庭轉讓了豫聲劇院,帶著陳素真赴北平觀劇,并安排她學習京劇的武功身段。在北平看了不少戲,廣和樓、哈爾飛、中和戲院、新新戲院等各個戲院輪流著看,除了看了“四大名旦”的精彩劇目,京劇坤伶如章遏云的《六月雪》,侯玉蘭的《武家坡》等劇也看了幾次。來北京的主要目的倒不是進戲園看角,是要學習更成熟的京劇的武戲及做工身段。在嗓子塌中期把這些戲劇基本功完善,期待他日東山再起。
然而好景不長,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人要打進北京,樊粹庭與陳素真母女匆匆離開北平返豫。
因平漢鐵路已經不通了,樊陳一行只得經天津過濟南,回到了河南商丘。到商丘后,他們迅速組建了“獅吼旅行劇團”,以期醒獅怒吼,適應抗戰報國的時代要求。他們回到開封是在1937年底,日寇已然占領華北,正威逼開封,以陳素真為主演的獅吼劇團,迅速投入到了抗戰救亡的愛國活動中,義演收入資助平津南下的流亡學生。
開封淪陷前的1938年6月前數月,陳素真所在獅吼劇團以大陸電影院為場所,又創演新戲《巾幗俠》等,參加了“保衛大河南宣傳周文藝游藝會”活動,連演數場,鼓舞士氣,所得戲份資助國家抗戰,救亡流亡學生與災民。日寇迫近開封前夕,獅吼劇團部分人員決定撤往后方,陳素真、樊粹庭等一行經許昌進南陽,戰事穩定后去了洛陽,又開始唱戲了。在1940年的8月,獅吼劇團西進陜西到了西安。
1942年,陳素真離開了獅吼劇團,她想去重慶讀書,然后演戲掙錢籌建孤兒院。日寇侵華的兵禍與水旱天災,西安集中了大量的河南災民,孤兒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饑寒交迫實在讓人心疼,興辦孤兒院成了陳素真的一個心結。她去重慶也沒能順利入學,困頓幾個月,返回了洛陽。1942年中原大旱,河南赤地千里,餓殍滿地,慘不忍睹。大量的災民集中在洛陽,并結群西進逃荒。陳素真回到洛陽開始了長達七個月的義演,班底還是許樹云、趙義庭一班人。演戲的日子困難出了不少,縱然義演是為了救災民于水火,也有奸人作梗刁難,但又總會碰見貴人幫助。1943年的風風雨雨,困頓與坎坷折磨著25歲的陳素真。
陳素真義演中的劇目,如《春秋配》《三上轎》《凌云志》《義烈風》等,已相當成熟,唱腔的成功征服了豫劇舞臺。在抗戰烽火中,又上演激勵民眾抗敵御侮的《巾幗俠》與《滌恥血》,借戲抒情,以言志節。“陳派”戲的這些劇目,悲喜交加的故事,文武雙全的演技,優美動人的聲腔,引起觀眾的極大共鳴,也給開封劇壇樹起了一面旗幟。

陳素真演出劇照
抗戰勝利后,除了募捐善款如辦學建素真小學,為杞縣水災賑災義演,為開封各界義演時期演出多場,其余時間基本是脫離舞臺的。她在當時報紙發文稱:“本人此次來汴,原募捐興學培育后生,前演唱數日,近聞各報多稱本人將在社會劇團重登舞臺,本人感莫名其妙,茲特鄭重聲明:除募捐賑災外,決不為賣錢謀生而演戲。”1948年,她從南京經去上海,在張鈁資助下買了幾箱行頭,然后返豫。應開封戲劇公會之邀請,為在開封重建明皇宮梨園家廟、購買梨園義地演出了《女貞花》。此后,演出就頻繁了。
自抗戰勝利后息演了三年多,陳素真這一時期沒有再創作新的劇目,只是對原有的劇目在演出中作了修改,陳腔又是常聽常新的,因為她同一出戲的每一場演出都會做唱腔的臨場變化,在弦彎和尾腔變新,引起觀眾驚奇之感。文戲如《春秋配》《梵王宮》《女貞花》《霄壤恨》《義烈風》《齒痕記》《鴛鴦誤》《玉虎墜》《三擊掌》等劇更成熟了,她創造的遒麗嫻雅的陳腔,觀眾聽得如癡如醉。在抗戰中激勵了中原兒女反抗侵略的愛國戲如《滌恥血》《巾幗俠》《三拂袖》更是廣泛流傳,中州劇壇的旦角爭學其腔,以貼演陳派戲叫座。豫劇名旦崔蘭田則正式拜其為師,學了不少戲。王秀蘭、閻立品等名伶也演了大量的陳劇。
新中國成立后,陳素真煥發藝術青春,演出繁忙起來。1952年秋,她參加中南區匯演,演出《三拂袖》并獲獎。翌年,她到蘭州創建素真劇團并任團長。1954年出席河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后當選為河南省政協常委、河南省劇協副主席。1956年到寶成鐵路工地進行慰問演出。同年參加河南省戲曲匯演,演出《宇宙鋒》。這出戲是“陳派”藝術的一個巔峰,她飾演的趙高之女趙麗蓉,其獨特的唱念做表把劇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河北省原有一個省直管的省豫劇團,成立于1954年3月(系由抗戰時期的冀魯豫八分區司令部大眾劇社和冀魯豫曹縣光明劇社改建而成)。1957年初,陳素真來到河北省豫劇團,由于其在戲曲界的影響巨大,同年4月29日即被增補為第一屆省政協委員,第二屆連任。這個劇團1958年7月下放到邯鄲,更名為邯鄲專區豫劇院一團,1964年4月又遷天津,改名為天津市豫劇團(1969年解散)。
陳素真在河北省豫劇團、邯鄲專區豫劇院一團、天津市豫劇團期間,都是挑大梁,頗受觀眾歡迎。她來河北的當年,即赴北京演出《拾玉鐲》《宇宙鋒》《葉含嫣》等劇。1958年秋,她的藝事活動更忙,白天在邯鄲戲校教學,晚上參加演出活動。她晚年定居天津,還一直在進行傳、幫、帶的工作。豫劇本是河南的地方劇種,而它在河北的發展,有陳素真的一份功勞,至今“陳派”傳人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