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員兵 孫 超 楊世文(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0)
龍南縣石夾山金銀礦區地質特征及成礦機理
■曹員兵孫超楊世文
(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0)
本文主要研究了金銀礦區的地層及地質特征,通過這些地質特征從而判斷出本礦區的成礦機理。本異常區內巖石硅化破碎現象較強,斷層發育較多,區內巖石多為火山巖為主,為火山-次火山熱液型。從而判斷本礦區是否有進一步工作的意義。
金銀礦區地質特征成礦機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對礦物金屬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因此找礦也成為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這方面各個省所表現的都尤為熱切。江西省龍南縣石夾山,該地區屬于低山地帶,礦區內絕大部分為山地,山勢陡峭,最高海拔標高為536.3米,區內水系發育較好,三面環水?;鶐r普遍風化嚴重,居民點較多,人口較多。本礦區地處中緯度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7℃,年降雨量1538mm,區內工業繁華,周圍很多新建的工業區,礦業經濟不發達,僅有少量建筑石料礦采石場。區周圍交通方便,有國道及公路、鐵路通過
本礦區的出露地層較復雜,涵蓋了泥盆、石炭、侏羅、白堊及第四紀等諸多地層,分別為泥盆中世云山組、中棚組、羅緞組,晚世嶂崠組、麻山組、;石炭系大埔組;侏羅系嵩靈組、吉嶺灣組、雞籠嶂組;白堊紀茅店組及第四紀聯圩組、山背組。
云山組(D2y):巖性為灰白色、淺灰色中厚-中薄層狀石英礫巖、礫砂巖。
中棚組(D2z):巖性為灰紫色厚層中細粒石英砂巖夾粉砂巖和砂礫巖。產植物和魚化石。
羅緞組(D2ld):巖性為灰白色、淺灰色中厚層狀白云質灰巖夾鈣質泥巖及泥灰巖。
嶂崠組(D2zd):巖性為紫紅色、淺紅色中薄層狀砂巖、粉砂巖。
麻山組(D3m):巖性為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巖。
大埔組(C2d):巖性為灰白色、淺灰色中厚層狀白云質灰巖夾灰巖。
嵩靈組(J1sl):根據其巖性組合可分為上、下段。下段(J2sl1):英安巖、流紋質晶—玻屑凝灰巖、安山巖底部為礫巖;厚度大于237.5m;標志層為:底部為礫巖。上段(J2sl2):又可分上、中、下部。下部為凝灰質砂礫巖夾凝灰質粉砂巖、沉凝灰巖;中部為晶屑凝灰巖、熔結凝灰巖;上部為灰黑色鈉長粗面英安巖、流紋巖夾沉凝灰巖;厚度為:572m;標志層為:底部砂礫巖。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上、下段之間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吉嶺灣組(J2jl):淺灰綠色中薄層狀晶屑、玻屑凝灰巖、玄武(玢)巖、安山(玢)巖。
雞籠嶂組(J3j):巖性為流紋巖、英安巖夾凝灰巖、巖屑雜砂巖。
茅店組(K2m):巖性為紫紅色、淺紅色礫巖、砂礫巖、粗砂巖。
第四紀全新世主要巖性為粘土、亞粘土、含礫砂亞粘土、粉砂土夾巖塊、巖屑等。
本礦區的大地構造位于華南褶皺系之南(贛南—吉安)拗陷的信豐—于都拗褶全南—尋烏東西向構造帶與龍南—鷹潭北東向構造帶復合部位。本區內斷裂構造復雜,主要北北東向斷裂帶,斷裂帶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西,傾角60°-80°,走向延伸均大于20km。斷裂性質為不明斷層。在兩條區域性北北東向斷裂之間,次級伴生斷裂發育,見北西向斷裂及北東向斷裂,其中北東向斷裂為平移斷層,區內見有規劃帶,因斷裂而引起,帶中見有有不同程度的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等,為區內主要的含礦斷裂。區內未見巖漿巖出露。
異常由Au、Sb、As、Cu、W、Ag等元素組成的綜合異常,異常組分較復雜,面積較大。Au元素的濃度分帶特別明顯,異常元素組分顯示了從高溫熱液型組合-中低溫熱液型組合元素均有。Au、Sb、As、Cu、W及相關元素異常顯示好。該異常呈近北西向展布,總體呈不規則狀。元素組合以W、Mo、Bi、Au、Ag、Cu、Pb、Zn為主,伴有As、Sb等元素異常,面積12.93平方千米。單元素W異常面積達3.86平方千米,呈北東向似橢圓形,平均值為4.6×10-6,最高值達60.8× 10-6;Mo元素面積達1.82平方千米,平均值為1.26×10-6,最高值為8.44×10-6;Au元素面積達7.89平方千米,呈北西向不規則形,平均值為1.58×10-9,最高值為12.4×10-9具有濃集中心及三級濃度分帶;Ag元素面積達2.61平方千米,呈北西向不規則形,平均值為89.3×10-9,最高值為540×10-9。Cu異常面積達6.32平方千米,呈北東向橢圓形,平均值為28×10-6,最高值為474×10-6,該元素具有三級濃度分帶;Pb異常面積達0.75平方千米,呈北東向展布的長橢圓形,平均值為35.4×10-6,最高值為273.5×10-6,具有三級濃度分帶;Sb元素異常面積達12.93平方千米,呈北東向展布的長橢圓形,平均值為1.9×10-6,最高值為25.2×10-6,具有濃集中心和三級濃度分帶(圖1,該異常區圈定主要在圖區北西部,三級分帶明顯)。

圖1 石夾山地區金元素水系沉積物異常濃度分帶特征圖
區內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層位較多。通過1:1萬地質測量、地表山地工程揭露,發現異常區內有一北西向硅化破碎帶,帶長約500m,帶寬約150m,呈透鏡狀。主要出露在泥盆系晚上麻山組雜砂巖中,異常區內石英脈發育,脈中見有褐鐵礦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方鉛礦化等,在硅質破碎帶上有金銀礦點(前人資料),經過1∶1萬地質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測量,發現Au、Ag元素異常主要分布在區內中部正好也是該異常區內硅化破碎帶處。Au含量一般為7×10-9-15×10-9,最高為268.00×10-9,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該異常區的北西及南部;Ag含量一般為100×10-9-150×10-9,最高為740×10-9,高值區主要分布在該異常區的南東部及北西部,也正好是該北西向破碎帶兩端。從上可知,該異常區有進一步工作意義。
本區的成礦機理是多方面的,礦化體呈脈狀,受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控制,主要礦化蝕變有角巖化、硅化、黃鐵礦化。本異常區內巖石硅化破碎較強,斷層發育,區內火山巖為主,為火山-次火山熱液型。在火山巖形成的過程中伴隨著Au、Ag等元素的大量聚集,在隨著地質活動的進行從而形成了本區特有的金銀礦。
通過對本區的地質特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本區的金銀含量是非常高的,而當地的交通、氣候、經濟等方面也非常適合礦區的建立,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證實了我們工作的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們國家對金銀礦的需求,也使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我們要通過我們切實的努力來使我們的工作達到最完美的效果,從而最大限度的解決國家的需求,使我們的國家更加的穩定富強、繁榮昌盛。
[1]周永貴,胡建中.石湖金礦控礦構造分析[J].礦床地質,2010.
[2]王文義,金礦床定年方法進展及研究現狀[J].地質與勘探.2007.
[3]高浩中,蔡新平,張寶林,等.黃鐵礦的諸多特征與金礦化[J].黃金科學技術,2009.
[作者簡介]曹員兵(1987~),男,研究方向為地質礦產調查與研究。
P62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76-2
汪鴻(1981~),男,畢業于長安大學,本科,地質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資源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