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喜(廣東省水文地質大隊廣東廣州510510)
論加強環境地質研究對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李雙喜
(廣東省水文地質大隊廣東廣州510510)
人類很難控制住環境地質災害,環境地質災害不僅會造成大量財產、人員的損失,還會使得經濟后退。所以,加強研究環境地質,能夠加強預防、控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將意外的損失大大地降低,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為加強環境地質研究對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環境地質經濟可持續影響
加強研究環境地質,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夠起到很好的推動效果,但是現今我國在對環境地質研究過程中存在十分大的問題,“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與“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比較嚴重,使得國家沒有較大的投入到環境地質研究、公眾環保與節約意識較低、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缺乏相關理論方法體系、地質災害預警系統有待改善等等,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從加強環境地質研究的重要性、其存在的問題和影響進行了分析。
1.1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將意外損失降低
加強研究環境地質,能使得國家及時的了解各個地方環境地質情況,從而將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給建立起來。2008年汶川、2010年玉樹地震與2011年日本地震并引發海嘯等,其中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都和不能及時預測地質災害有關。所以,我國應該要把全國的人各個地區環境地質研究加強,有重點的研究那些地質災害的多發地區,使得各地區能夠及時的上報把統計數據與預測數據,讓國家地質總局能夠進行統一的部署。這樣不但有利于國家深層次的認識地質災害的發生分布規律,還能夠將地質災害的可靠性與預測精度給提高上去,從而使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更有保障,讓國家的經濟損失達到最小化,推動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水對維系人類生存、促進保障社會穩定與經濟建設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其實早在2005年國土資源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主持的《長三角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中就已經表明,當時對長三角地區來說,就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直接與間接損失就已高達3150億元,其中包括對地下管線、建筑樓房、道路橋梁等造成的損失。其中最嚴重的地區為上海地區(如圖1),直接損失的經濟高達145億元,間接損失的經濟更是達到了2754億元。據報道,地面沉陷問題已遍布全國,在19個省份中有50個以上的城市發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地面沉降,累計有7.9萬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積沉降量在200毫米以上,而汾渭盆地、華北平原與長三角地區為重災區。隨著不斷加快發展的工業化,很多地區過多的排放化學物質,導致污染現象嚴重、水資源短缺。除此之外,實際上地質運動的影響也會導致環境污染,比如日本海嘯、地震造成的核電站泄漏,就嚴重的污染了水質與大氣,使得人民的健康受損,故而,加強如何研究和控制環境地質,將環境的污染降低,使得人們的用水健康能夠有保障,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水資源的分配上,南北雙方差距大,加強研究環境地質,能推動國家合理投資建立相關水利工程,達到對全國合理分配各個地區的水資源的目的,將用水浪費與用水不足的現象減少,降低澇災與旱災的發生率,有利于南北經濟的協同發展。

圖1 上海地面沉降變化示意圖
2.1國家投入力度不足,環境地質災害預警系統有待改善
經濟全球化,某些國家只知道要讓經濟的增長,擴大軍備競賽,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而我國也是通過經濟增長率來對地方進行考核的。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都有著一種比較嚴重的思想,那就是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思想,都走“先發展,后保護”的道路,在環境地質研究投入不足與環境嚴重的被破壞,使得在最近幾年接連的發生環境地質災害,給各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由于國家資金缺乏大量的投入,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的現象較嚴重,導致各地區的地質部門無法進行有效的環境地質研究,不能重點對地質災害多發區進行防范,不能及時的對地質研究技術設備進行更新,導致環境地質災害預警機制有缺陷,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缺乏相關理論方法體系,不能對境地質研究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
關的理論方法體系能夠有效的指導環境地質的研究工作,同時,指導環境地質的研究工作還需要國家大力對此進行培育相關的研究人才。但是環境地質研究學科在國家的各個學科中都只是個新興學科,在理論方法體系上不完備,無法對相關專業人才進行有效的發展,導致環境地質研究工作無法前進。
2.3公眾意識不足,增加環境地質研究工作的困難
國家對環境地質進行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保護環境,控制環境污染,更加的掌握到環境地質運動規律,將環境地質災害的發生率降低,從而將意外損失降到最低。所以,廣大人民能夠幸福穩定的生活就是其最終的目的,但是現今社會公眾還是比較的缺乏保護環境意識,尤其是在很多地方,大量的使用農藥與化肥,導致附近發生嚴重的水污染現象,同時也將水中相關生態平衡給破壞掉了,阻止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因為這些地方被長時間的污染,治理成本高,也導致資源浪費大,將相關環境地質研究工作的困難度給大大的增加了。
3.1增強國家資金投入,完善環境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國家現應將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與“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給轉變過來,應該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放在一條水平線上,甚至還要將環境治理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加強國家對環境地質的研究投入,并且還要保證投入資金是專款專用,這樣就可將因為環境的不確定性造成的經濟損失降低,推動環境地質研究技術水平的前進,使得地質災害預警系統更加的完善,讓國家能夠及時將相應應對措施制定好,將人類資源損失與人員傷亡降低,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2重視環境地質教育戰略,構建當代環境地質的理論方法體系
地質學作為研究環境地質問題的基礎,水文地質學在其也是較為關鍵因素之一,要想深入研究環境地質問題就一定離不開環境地質學科的發展,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學校環境地質教育戰略給重視起來,將當代環境地質的理論方法體系構建起來。環境地質教育急需拓展新方法與新思維,要格外的注重地質過程、物理思維與化學等方面的學習,對于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問題也要善用用廣闊的視野去思考,加以弘揚原有的水文地質學,學習和吸收新的知識,在環境地質學上全面的引入系統分析與系統過程方法,將當代環境地質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體系給建立起來,構努力建人與自然協調的、持續的生態環境系統。
3.3加強公眾環保節約意識,提高環境地質工作研究的效率
國家相關部門要將各地方公眾的社會教育給加強,中央在將各地經濟發展作為考核地方標準的同時,還要將環境保護工作也納入為考核地方的標準,雖然很難量化環境保護工作的好與壞,但可以通過大氣質量狀況、森林覆蓋率、人均耗水量、城市綠化狀況等作為指標來考核各地方的環境保護情況,同時對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的地區要進行加大處罰力度和責令其限期進行改進措施,使得公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能夠增強,降低因人影響環境破環的因素,提倡“愛護同一個地球”的理念,提高環境地質工作研究的效率,使他們有能力與精力的去關注地質災害的多發地區,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環境問題愈加的突出與嚴重,引起了各國與公眾關注。2012年2月中國國務院批復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其將全國范圍地面沉降防治給提上議程。要把地質環境的保護,地質災害的減少工作當成是一項能夠創造財富的工作,我國人口在世界上是最多的國家,現今經濟建設有處于繁盛期,潛在的與已發生的環境突變問題都十分的突出。在此,建議環境地質工作者從生態學、地球化學、醫學與社會學、水文學等方面綜合的研究入手,通過對生物地球化學和地球化學循環其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的影響與約束、全球與區域水系統循環機理及人類對它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影響的過程與機理的研究入手,對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健康的效應進行探索,中國的環境地質工作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環境地質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其需要正確將學科發展趨向掌握到位,通過不停的努力,我們必將為世界環境地質學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
[1]郭坤一等,國土資源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長三角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2005.3.
[2]蔣輝.環境地質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