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伍 何海蛟(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八隊云南昆明650214)
云南金平老集寨礦區依里鉛多金屬礦體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
■孫聰伍何海蛟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八隊云南昆明650214)
老集寨礦區依里鉛多金屬礦經過近幾年的地質勘查工作,探獲一中型規模的鉛多金屬礦床。本文結合生產實踐,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從區域地質背景入手,通過對礦區地質特征、礦體地質特征、化探異常特征分析,認為老集寨礦區依里礦段的北西及南東走向延伸地段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鉛多金屬礦礦體地質特征找礦方向金平老集寨
金平老集寨礦區位于金平縣城280°方向,直線平距47千米。包括依里、洛鐵山~馬撒斯、老集寨~馬鹿塘、依里北西及南東五個礦段。其中依里礦段通過近幾年的地質勘查工作,在發現地表物化探異常的情況下,認真分析成礦規律和控礦條件,大膽采用深部工程進行隱伏礦體的揭露,多手段并用,取得了較好的找礦突破,探獲一中型規模的鉛多金屬礦床。但依里北西及南東兩個礦段的地質找礦工作僅限于地表,綜合成礦地質信息分析,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圖1 金平老集寨礦區地質簡圖
礦區位于楊子板塊與青藏滇板塊接合部位的增生褶皺帶上,該褶皺帶是我國著名的多金屬礦成礦帶,屬綠春淺變質帶。由于地處兩個地質發展迥然不同的一級大地構造邊緣,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巖性多樣,巖漿活動頻繁,變質作用及成礦作用強烈,為區內的銅金鉛多金屬礦床造就了極為有利的成礦構造環境。
區內航磁區域異常特征為正背景場上迭加少量正異常,重力場則出現相應重力高和重力低的相間排列,重力異常及磁異常均呈北西向線性展布,與區域地質構造相吻合,反映基底的起伏及基性—超基性雜巖體的侵位,為成礦提供了良好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背景。
另據遙感資料表明,在區內存在一系列北東向線狀構造和推斷隱伏巖體有關的環狀構造,并對區內的蝕變礦化和地化異常起著明顯的礦化作用,同時重力異常值帶和遙感還狀構造中心吻合。顯示了該區具有良好的找礦地質背景。
2.1地層
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為三迭統上統高山寨組(T3g)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透鏡體、酸性—中性—基性火山巖,其次在礦區北東角出露中三迭統牛上組(T2n)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透鏡體。三迭統上統高山寨組(T3g)地層根據不同巖性特征分為七段,其中第二段(T3g2)為礦區內主要的銅鉛鋅賦礦層位;第五段(T3g5)為主要的銅金賦礦層位。(圖1)
2.2構造
礦區處于北西向咱倮—黃草嶺復式向斜的南東段北東翼,表現為一單斜構造,北西走向南西傾。僅在局部地段由于區域構造應力及斷裂構造的影響出現小褶曲構造。
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目前區內已知規模不等的大小斷裂十余條(圖1)。以北西向的??住S草嶺斷裂、黃毛嶺—牛場沖斷裂、金竹寨—老集寨斷裂等組成礦區的主要構造格架,在主要斷裂的旁側發育有較多次級的北東向斷層。其中在金竹寨—老集寨斷裂兩側的次級斷裂或層間剝離滑動構造帶中伴隨有銅、金、鉛、鋅礦化出現,并在局部形成礦體,為區內的主要控礦、含礦構造。
2.3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以酸性侵入巖及噴出巖分布最廣,巖性主要為花崗斑巖、流紋巖及玄武巖,局部見煌斑巖脈產出,在空間上巖漿巖的分布大多與區域性主構造線方向一致,時間上印支期巖漿活動強烈。區內巖漿巖無論是巖石化學成分,還是微量元素,都反映出了其對成礦作用:一方面為成礦提供了熱力,另一方面又作為成礦元素的物質來源,控制并形成多金屬礦體。
2.4地球化學特征
根據土壤次生暈化學測量工作獲得的資料顯示,測區內異常分布特征總體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呈北西向線性展布。其中CuPbZnAg多元素異常主要沿北西向的金竹寨斷裂旁側的次級斷裂構造展布,異常帶長約950米,寬約280~340米,面積約0.30平方千米。異常類型屬親氧硫組合型,元素組合以Cu、Pb、Zn、Ag為主,異常形態呈帶狀分布、規模較大、連續性好,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主要元素最高含量值分別為Au20.79PPb、Pb6625ppm、Zn1064ppm、Ag1.6ppm、Cu619ppm。根據AuCuPbZnAg元素異常組合規律,工作區內共劃分為6個濃集中心,Ⅰ類異常2個,Ⅱ類異常3個,Ⅲ類異常1個。其中Ⅰ類異常的H1、H2號異常帶通過系統鉆探工程驗證控制,已經揭露到較好的銅鉛鋅礦體。目前控制礦體走向長度860米,傾斜延深588米,礦床規模達中型。
依里鉛鋅銅礦體為隱伏礦體,含礦地層為三疊系上統高山寨組第二段(T3g2),圍巖為灰色板巖、灰黑色炭質板巖、玄武巖及煌斑巖等。礦體主要產于金竹寨—老集寨區域性大斷裂構造旁側的次級斷裂或層間剝離滑動構造帶中,產狀形態受斷裂或層間剝離滑動構造控制明顯。通過8個穿脈坑道、87個鉆探工程系統控制,共揭露到五個礦體(1號、1-1號、1-2號、2號及2-1號),其中2號銅鉛鋅礦體為區內的主礦體。
3.1礦體形態、規模
2號礦體為依里礦段內的主礦體,賦存于金竹寨—老集寨斷裂下盤,產于次級斷裂構造帶中,形態為中等傾斜的脈狀。產狀北53°西,傾向南西,傾角50°~67°。上盤圍巖為灰色板巖、灰黑色炭質板巖,下盤圍巖為煌班巖。目前控制走向長度860米,傾斜延深250~588米,礦體賦存標高533~1141米,單工程穿礦厚度為0.22~15.80米,鉛平均品位6.651ω%、鋅平均品位0.962ω%、銅平均品位0.456ω%;、銀平均品位80.708克/噸。(圖2)。

圖2 坑道和鉆孔中揭露的礦體
3.2礦物成分
礦石類型為原生鉛、鋅、銅硫化礦石,普遍含伴生銀礦。礦石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少見菱鐵礦、褐鐵礦、白鉛礦、孔雀石,偶見輝銅礦。顏色:主要為鉛灰色、淺銅黃色、銅黃色、深灰色、褐灰色。
脈石礦物為石英、絹云母、綠泥石及少量方解石,與金屬礦物混雜分布。
3.3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的結構以自形晶、半自形晶結構為主,次為他形晶結構、乳滴狀結構。礦石的構造有致密塊狀、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等。
3.4找礦標志
(1)地層標志:印支中晚期花崗斑巖體及三疊系上統高山寨組碎屑巖是礦源層,即花崗斑巖是成礦母巖(或礦源層),三疊系上統高寨組第二段碎屑巖是貯礦層位。灰色板巖、灰黑色炭質板巖在成礦過程中對礦化起著直接或間接的富集作用,特別是在局部炭質板巖小褶曲及揉皺發育的的部位對礦化極為有利。
(2)構造標志:礦體主要產于金竹寨—老集寨區域性大斷裂構造旁側次級斷裂或層間剝離滑動構造帶中,受次級斷裂或層間剝離滑動構造控制明顯。金竹寨—老集寨斷裂旁側的次級構造裂隙帶、層間破碎帶應是該區直接的找礦標志。
(3)地球化學標志:成片成帶出現的土壤次生暈化探異常,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暈的形態、大小和空間位置往往與某些特定的控礦構造、巖石的接觸線以及礦體的產狀等相一致,特別是以鉛鋅銅為主的多金屬元素組合出現,且銅鉛鋅峰值較高的異常是直接的找礦標志。
(4)蝕變標志:近礦圍巖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菱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其次為絹云母化、鉻水云母化等。與礦化關系密切蝕變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菱鐵礦化、硅化是間接找礦標志。
(5)礦化露頭、采礦遺跡和民采坑道可作為直接找礦標志。
(1)老集寨礦區主要出露地層為三疊系地層,三疊系為類磨拉石建造并夾雜有較多的中酸性火山巖。區內巖漿巖種類較齊全,其中酸性侵入巖及噴出巖分布最廣泛,基性噴出巖及基—超基性侵入巖次之,巖漿巖的分布與主構造線方向一致。時間上印支期巖漿活動強烈。花崗斑巖、流紋巖(流紋斑巖)具有多旋迴噴發活動的特征。特別是在與北西向的區域性大斷裂交匯部位或其旁側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顯示了該地區具有較好的找礦空間。
(2)北西、南東兩個塊段均位于區域性的北西向金竹寨-老集寨大斷裂的北東盤,屬依里礦段的北西及南東走向延伸部位,類比依里礦段勘查本區他們都有相同的巖性、構造組合特征,處于同一構造單元,具有相同的成礦背景及地質條件,在依里礦段本區目前已經探獲到一個中型規模的銅鉛鋅礦床,并且銅鉛鋅礦體均產于此套巖性組合中,區內多處均已經發現有銅鉛鋅等礦(化)點出露,通過進一步開展地質勘查工作,在兩個塊段可能會尋找到類似依里礦段的銅鉛鋅礦體,擴大礦床規模及遠景。
綜上所述,依里礦段的北西及南東走向延伸地段具有較顯著的礦化顯示,無論是在地質、構造、地球化學特征等方面,都是一個有利成礦地段,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1]陳永健、孫聰伍等.云南省元陽縣墮谷-金平縣老集寨礦區依里礦段鉛多金屬礦勘探報告[R].2014.
[2]毛云忠.云南金平老集寨銅多金屬礦成礦地質條件[J].云南地質.2013年增刊:70~75.
[3]陳永健、孫聰伍、何海蛟.金平老集寨礦區依里鉛鋅銅多金屬礦控礦模式[J].云南地質.2013年增刊:76~79.
[4]李良、孫建平.金平龍脖河銅礦床新蓮礦段地質特征及找礦預測[J].礦物學報. 2013年第4期:573~578.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