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善(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海東810600)
東昆侖地區督冷溝銅鈷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分析
■劉存善
(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海東810600)
督冷溝礦床為東昆侖地區一典型銅鈷礦床,位于雪山峰-布爾漢布達華力西-印支期鈷、金、銅、玉石(稀有、稀土)成礦帶的東端,地層出露以新元古界萬保溝群和下三疊統為主,基性火山巖段為該區域內主要賦礦層位,通過對該區地質特征及礦體特征研究分析,認為該礦床類型為塊狀硫化物銅鈷礦床型,成礦時代為華力西期。其成礦主要與地層、構造有關,文章對其做了相關探討,以進一步明確該區域內找礦標志及找礦方向。
督冷溝礦床地質構造巖體特征成礦條件
位于昆南裂陷造山帶的東段,處于牙馬托-可可沙“山”字型構造的弧形轉折部位,出露地層以新元古界萬保溝群和下三疊統為主。萬保溝群由下部基性火山巖段和上部碳酸鹽巖段組成?;曰鹕綆r段廣泛分布于礦區北礦帶和中礦帶,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巖性種類繁多,且較復雜,主要為玄武巖、安山玄武巖及凝灰巖夾少量的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細砂巖,局部有薄層硅質巖、泥質巖和灰巖扁豆體。其縱向上厚度變化大,橫向上相對較穩定,總厚度大于1200m,是礦區的容礦地層。

圖1 青海省都蘭縣督冷溝銅鈷礦區地質圖
2.1地層
督冷溝礦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萬保溝群和三疊紀鬧倉堅溝組(圖1)。萬保溝群由基性火山巖段和碳酸鹽巖段組成。三疊紀鬧倉堅溝組由厚層狀砂巖、礫巖、中酸性火山巖、板狀粉砂巖及少量千枚狀板巖組成,不整合于萬保溝群基性火山巖之上。
2.2構造特征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斷裂呈北東—南西向,一般規模大、延伸遠,具多期活動的特征,對地層、巖石和礦帶有較大的破壞性。礦區由北礦帶和南礦帶組成,它們賦存于萬保溝群下部基性火山巖段兩個不同層位的玄武巖與碎屑巖的過渡部位,大多數礦體產于碎屑巖內或斷裂旁側,具明顯的層位和構造雙控特征。
2.3巖漿巖
由于火山噴發具有間歇性,該套火山巖從熔巖到碎屑巖往往形成一定的噴發沉積韻律旋回,各旋回層序與巖性大體具有相似的特點。整個火山巖系缺乏粗火山碎屑巖類,巖石普遍遭受了綠片巖相的變質作用,形成絹云母綠泥片巖、絹云母石英片巖及凝灰質板巖、粉砂質板巖等。
礦區按礦石品位為Cu≥0.4%、Co≥0.02%,最小可采厚度1m,夾石剔除厚度1m的指標,共圈出工業礦體16條,分布在北礦帶11條,南礦帶5條。礦帶中平行的塊狀富銅(鈷)礦體一般為2~4個,多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及不規則囊狀。由于受構造破碎、片理化及后期熱液疊加改造程度的影響,它們的厚度變化較大。地表礦(化)體形態較簡單,多為脈狀,少數為透鏡狀,個別為似層狀。在垂向上,礦體有分枝、膨大、縮小現象。
4.1地層與成礦作用
礦區含礦圍巖主要為一套噴流沉積建造的火山巖,此類地層建造對礦床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礦區地層作為礦源層,為成礦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來源。已知礦體大多賦存于上石炭統地層中的具硅質巖夾層的絹云母千枚巖中,部分產于安山巖中。除含礦巖層絹云母千枚巖,銅、鈷含量較高外,其圍巖中玄武巖、凝灰巖及凝灰質板巖中的銅、鈷含量亦較高;這說明督冷溝礦區含礦地層為為成礦作用的礦源層。
4.2構造與成礦作用
督冷溝礦床的形成受控于昆南和昆中兩大斷裂,在東昆侖地區構造演化和成礦上具有重要意義。在含礦構造帶上容礦圍巖中的硅質巖質同生角礫巖,表明在噴流沉積巖成巖時期有同生斷裂活動。這些同生斷裂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噴流沉積巖-礦源巖的分布。晚華力西-印支期強烈的造山作用,不但使先期形成的似層狀礦體被構造破壞,而且同與造山有關的流體一起改造了先存礦體,使礦源巖成礦物質的活化、遷移和再富集,具有鮮明的控礦作用。礦區內許多斷裂既是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已知礦體多分布在北東向的逆斷裂及其附近,多產于斷裂帶及其碎裂巖中,而在遠離破碎帶的地方,礦化變弱。礦體產狀多與礦區地層總體產狀及斷裂產狀基本一致。表明斷裂構造控制了礦物質富集和礦體的分布特征。
督冷溝礦區由于受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區內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較為發育。褶皺構造總體走向呈近東西、北西向,尚有若干單斜構造,大多是褶皺的殘破翼。礦區銅(鈷)礦體均賦存于絹云母千枚,礦區地層作為礦源層,為成礦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來源,而斷裂構造控制了礦物質富集和礦體的分布,成為區域內顯著的找礦標志之一。
[1]王臣.青藏高原北部板塊構造地球物理特征[J].青海地質,1991,18(2):1-13.
[2]袁萬明,等.東昆侖印支期區域構造背景的花崗巖記錄[J].地質論評,2000,46(2).
[3]施根紅等.青海都蘭縣督冷溝銅鈷礦評價報告[R].2005.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