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懇(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廣東廣州510000)
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分析
■凌懇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廣東廣州510000)
本文主要分析了強化礦產勘查技術的要點,并探討了如何使用科學合理的找礦技術,并結合地質礦產工程實例分析了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要點。
地質礦產勘查找礦技術
礦產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礦產資源本身又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開展地質礦產資源勘查能有效的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使用合理的找礦技術,才能讓礦產資源實現勘查、開發與維護的同步開展。
1.1強化地形與工程的測量
國家標準坐標系統及高程基準點的應用可以有效推動地形測量和礦產勘查測量的發展。對于一些邊遠地區的小礦山,而且周圍沒有可供聯測的坐標系統基準點時,可以通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來獲取本區域的數據,以便構建起獨立的坐標系統測圖。
1.2精確地質填圖
地質填圖在選擇比例尺時要結合礦床的實際規模與礦體形態進行各個時期的勘查。比方說大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可以方便礦產勘查和礦山建設,而地質點必須借助儀器法展繪到圖上,且地點應該布置在有特殊意義的地方。
1.3確保探礦工程的質量
如果覆蓋層超過3m的礦體就要使用淺井,而3m之內的淺部礦體則可使用探槽和淺坑。應確保鉆探工程的質量符合鉆探的操作規范,必須保證礦芯、頂和底板5m范圍內的巖石滿足相關設計規定要求。鉆孔或鉆井進出礦體時要測量頂角和方位角,并校正孔深和孔斜。
1.4規范采樣操作
砂礦樣一定要根據相關規范來進行淘洗和稱重;并應確保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樣品的加工重量損失率小于5%。應交由有國家認證的資質的化驗單位承擔樣品的測試和分析。
2.1“同位成礦”基礎上的找礦技術
同位成礦可以有效分析工程區域內地殼的演化運動特點,并能掌握本區域的地質情況,在研究完地質環境和地質事件兩者的關系時,還要分析礦質環境、陸殼基地的成分和分布地質情況,以便把握他們之間的成礦關系。在了解了成礦關系的前提下,還應借助斷裂帶的級次關系勘探查找,以便更容易的發現礦產資源。勘查礦產時一定要收集有效的礦化信息,以便更好的掌握礦產的特點和空間分布等部分規律。
2.2“物化探測”指導下的找礦技術
深部找礦關鍵應該是掌握礦區的成礦規律,借助深部礦區的成礦環境、成礦系統、成礦機制的演化的分析,更好的掌握礦床的深度與影響因素,非常有利于深部礦床的發現。要實現深度找礦一定要了解礦床在宏觀空間上的分布特征。
2.2.1物探技術的深度找礦
物探即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它研究的范圍主要有磁效應、重力、地震、放射性以及地熱等。在查找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床的礦產時,物探技術效果是很好的,具體見圖1。

圖1 磁效應開展金屬礦床勘查的示意圖
2.2.2使用化探技術開展深度找礦
化探即地球化學勘查技術,效果明顯。化探技術常被運用在水系沉積物測量、土壤測量和礦床原生暈法中。而此技術逐漸發展為開發一些露頭礦和近地表的礦,而這也對化探技術找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地質體運動”基礎上的找礦技術
應該根據地質體的運動特點,并結合時空的定位信息使用,非常有助于開展礦產勘查工作。首先,以地質體的整體運動理論為指導,在結合成礦區的類型,按照成礦圍巖與成礦類型來布局找礦。其次,應該預測區域成礦的能力,還可結合地質體的內部運動理論、元素含量方差和礦床的儲量分布,來確定影響區域成礦能力的影響元素。在推測了工作區域的礦產儲存量后,結合礦化元素空間的分布情況和礦產的大小,來選擇和辨別探礦工程的孔徑,最終才能得出有效的數據。
3.1礦區實況
本區域溶蝕地貌,自然地理環境較差,地形崎嶇不平。區域內廣泛分布著碳酸鹽巖和砂泥巖,有很多峰叢、漏斗和懸崖峭壁。地表水系發育不成熟,在礦化有利地段利用淺井和平洞探礦。取樣化驗、繪制素描圖,獲取并掌握礦區內更詳細的地質資料。
3.2地質勘查
1:10000地質簡測,工作時要標定直徑在20m以上的閉合地質體、寬度>lOm、長度>lOOm的線狀地質體、長度>lOOm的斷層、褶皺構造。對于含礦蝕變構造帶及其它礦化地質體,應在明確標識。在基巖區內面積在O.1km2以內的、河溝谷中寬度在lOm以內的第四系應該不標識,按基巖填制。地質點在手圖上所標定的點位與實地位置誤差應該控制在lOm內。
填圖時運用GPS定點,并將定點誤差控制在lOm內進行調查路線布置,并確保200~400m的線距和l00m的點距,填圖主要使用追索法和穿越法,查明礦遠景區地層、構造、產狀及含礦層分布的大致特征,在野外現場勾繪地質界線。加強重要合礦層和礦化蝕變帶的素描和照相,強化野外地質資料的整理和檢查。
3.3采樣
使用lOcmx5cm規格垂直礦體走向刻槽采取樣品,將單樣長度控制在2m內,采集樣品必須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并使用正確的采樣方法。應由專門的測試單位進行樣品的加工測試,加工測試方法要滿足相關標準規范,測試結果要順利通過內外檢,并把誤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3.4找礦技術的應用
使用物探技術,本區航磁異常對區域隆起和斷裂、巖漿巖等反應十分明顯,所以可以得出沿該斷裂帶為金屬構造成礦帶。使用化探技術可以探明Cu、Pb、Zn等元素的背景值。Cu、Pt、Pd異常在空間上呈面狀分布,Ag、Ph、Zn、Cd、As等元素組合異常則主要沿區內大斷層帶呈帶狀展布。這說明上述成礦元素的富集在成因和空間上與區內斷裂構造、巖漿巖緊密相聯。
[1]劉小潔,余志武試論我國地質礦產勘查技術和采礦技術中需要注意的問[J].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3(2):6-10.
[2]張國強,馬先偉.淺談如何提高我國地質勘探和找礦技術[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 2006,15(6):64-72.
[3]何寧,徐靜.新形勢下當前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的分析[J].浙江體育報. 2009,26(4):56-57.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