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龍軍 歐樹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北京00083;廣東省工程勘察院廣東廣州5050)
南沙新區萬頃沙組砂土工程地質特性及液化判別
■歐龍軍1歐樹召2
(1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北京100083;2廣東省工程勘察院廣東廣州510510)
廣東省南沙新區作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在地區發展和國家戰略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萬頃沙組地層在區內廣泛分布,該層主要有淤泥土、粉質粘土及粉細砂組成,較厚的軟土層可能導致地面沉降、邊坡失穩及砂土液化等地質災害。本文以萬頃沙組中粉細砂②3層為研究對象,分析砂層的工程地質特性,給出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通過室內試驗及現場標準貫入試驗數據,對該層土進行液化判別和分級。結果表明,粉細砂②3層為液化土層,液化等級為輕微。研究結果對本區的巖土設計及工程施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萬頃沙組砂土液化標準貫入試驗
南沙新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和蘭州新區之后的第六個國家級新區,在地區發展和國家戰略中發揮巨大的作用[1]。南沙新區的地形地貌為海沖積平原,地層主要由第四系和燕山期花崗巖組成,海邊廣泛存在萬頃沙組地層,其軟土發育,厚度較大,含較多粉細砂[2,3,4]。軟土層和砂層使得地基不穩,可能出現地面沉降、邊坡失穩及砂土液化等地質災害[5,6]。
本文以萬頃沙組中的粉細砂層為研究對象,通過室內試驗及現場標準貫入試驗數據,分析砂層的工程地質特性,并根據國家現行標準對其進行液化判別,對本區的巖土設計及工程施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根據鉆孔資料,巖土層自上而下劃分為人工填土、第四系海陸交互相沉積層、和燕山三期侵入巖共三大類,典型地層剖面見圖1。

圖1 研究區地質剖面圖Fig.1 geological section of study area
萬頃沙組地層中含較多粉細砂層,層厚一般0.70~9.40m,平均5.84m?;野咨?,灰黑色,飽和,稍密,成分主要由石英顆粒組成,顆粒均勻,級配較差。
取該層土樣4組,其水上坡角38°,水下坡角32°,野外標準貫入試驗實測擊數11~16,建議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180kPa。
3.1室內試驗
室內篩分試驗數據見表1,表中可以看出,該層粉細砂粉粒組(<0.075mm)含量為47.5%,在粒徑級配曲線上采用直線近似的得出d10、d30、d60并計算得不均勻系數及曲率系數:Cu=d60/d10=7.2,Cu=d60/d10=7.2。根據土力學中定義,級配良好砂是指Cu>5且Cc=1~3的砂土[7]。因此,該粉細砂為級配不良。

表1 粉細砂粒徑分析

圖2 粉細砂的粒徑累計曲線Fig.2 grading curve of sand
3.2標準貫入試驗
分別在研究區6個鉆孔中,對粉細砂②3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其標準貫入擊數分別為:12.0、11.0、12.0、13.0、13.0、14.0。
4.1規范法
該粉細砂層埋深為15~20m,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計算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的公式為[8]:

式中:N0為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基準值,本場地地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因此N0=6;ds為標準貫入點深度,按最不利考慮取15.0m;ρc為黏粒含量百分率,砂土時取為3。代入上式,得Ncr=24。
實際的標準準貫入擊數(未經桿長修正)分別為:12.0、11.0、12.0、13.0、13.0、14.0,均小于Ncr,因此該層粉細砂為液化土。
4.2液化等級的劃分
對于存在一層液化土層的地基,按下式計算各個鉆孔的液化指數:

式中:IIL為液化指數,N、Ncr為標準貫入擊數的實測值和臨界值,d為試驗點所代表的液化土層的厚度,W為土層厚度的層位影響權函數值,判別深度為20m時,當該層中點深度不大于5m時取10,等于20m時取0,5~20m時按線性內插法取值。
根據粉細砂②3層的厚度及埋深情況,計算6個鉆孔的液化指數見表2。
根據液化等級判別標準,判別深度為20m時,0 表2 液化指數計算表 (1)粉細砂②3層在本區廣泛分布,平均厚度5.84m厚度較大,基礎設計與施工時應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 (2)室內試驗結果表明,粉細砂②3層粉粒含量高達47%,建議其承載力標準值取130KPa,樁側摩阻力標準取30KPa。 (3)根據規范法判據,粉細砂②3層為液化土層,經計算,各個鉆孔的液化指數為0.2左右,液化等級為輕微。 [1]劉祝斌.國家級南沙新區發展戰略問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3. [2]劉勇健,李彰明,伍四明,等.南沙地區軟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與微結構參數的統計分析[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10(02):21-26. [3]周翠英,牟春梅.珠江三角洲軟土分布及其結構類型劃分[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6):81-84. [4]陳曉平,黃國怡,梁志松.珠江三角洲軟土特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 (01):137-141. [5]戴煒健.南沙某軟土深基坑支護事故分析及優化設計[D],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 [6]朱鴻鵠,陳曉平,張芳枝,等.南沙軟土固結變形特性試驗研究[J].工程勘察.2005 (01):1-3. [7]李廣信,張丙印,于玉貞,等.土力學(第二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8]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抗震設計規程(GB50011-2010)[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1-5-2
5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