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制度變遷理論,對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具體措施及客觀成效進行了評析。英國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將融資方式從現收現付轉變為基金積累模式,投資方式從政府壟斷轉變為私人基金公司分散性管理,逐步建立了多支柱和市場化的養老保險體系。借鑒英國經驗,我國應建立養老基金多方籌資模式、構筑多層次三支柱結構,健全政府多元化監管監督機制和優化基金投資結構,扎實推進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良性持續發展。
[關鍵詞]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制度變遷理論
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也是現代養老保險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本文選擇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原因及成效進行研究分析,積極吸取和借鑒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經驗與教訓,對完善與健全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綜述
(一)國內研究綜述
在我國學術界,對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對具體養老保險市場化改革的主導因素及成效研究進行得還不是很深人。
1.國內對英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我國對福利領域研究起步很晚,且起步的時候正逢福利國家深陷危機之際,所以一般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對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分析、總結方面。國內對英國福利制度研究的專題著作主要有陳曉律的《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和發展》,該書主要側重從史學角度對英國福利制度的演變進行考察;此外,孫炳耀主編的《當代英國瑞典社會保障制度》以及丁建定的《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了英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結構。
國內對英國養老保險制度研究的文章主要包括:錢乘旦的《尋求社會的“公正”——20世紀英國貧富問題及福利制度的演進》,該文陳述和分析了英國福利制度的演變過程;姜守明的《英國前工業社會的貧困問題與社會控制》,探討了英國前工業社會的貧困問題,認為貧困的擴大迫使統治者從以懲罰為主的社會控制政策開始向懲罰與救濟并重的社會政策轉變;姜南的《英國福利制度的演變及其調整作用》,該文對福利調控手段在英國的形成和發展做了描述,指出福利制度對社會問題和經濟利益進行調節和控制,在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社會和經濟正常運行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這些文章從社會學、史學、經濟學等角度論述了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2.國內對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研究。我國學界關于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主導因素分析及評析較少,多為二手資料,學者的研究通常是解讀、對比并提出自我認知。國內只有少數學者對英國養老制度市場化改革進行過詳細介紹與評述,總體而言,養老制度市場化改革問題的研究尚不系統。胡云超在《英國社會養老制度改革研究》中介紹了英國養老制度的發展,詳細介紹了英國的養老金計劃。劉敏在《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及其啟示》中考察了英國養老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改革的進程,總結了英國養老制度改革中收縮公共養老金責任,加強個人在養老保險制度中的作用。此外,董溯戰的《英國社會保障制度中國家、市場與社會作用之比較研究》和曹永森的《國家、市場與社會作用之比較研究——以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為例》,兩者都提出了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對中國改革具有的借鑒元素。
(二)國外研究綜述
養老保險制度問題是福利制度研究中一個重要內容,西方發達國家學術界對養老保險問題的研究歷史較長、積累較多。由于西方國家老齡化問題的嚴重和養老制度危機的加劇,英國對于養老保險政策領域的研究已比較成熟。齊格蒙特·鮑曼在《全球化:人類的后果》一書中詳細分析了全球化對經濟、政治、社會結構的影響,并指出資本的高度流動性、人才的流動性使得福利國家運行的基礎遭到破壞,國家社會保障能力逐漸削弱,養老保險制度需要做出變革;威廉姆森的《養老保險比較分析》著重在各國不同背景及歷史傳統下對各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羅伯特·霍爾茨曼、理查德·欣茨在《21世紀的老年收入保障——養老金制度改革國際比較》中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進行了介紹,并描述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制度設計和具體實施中面臨的壓力、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等問題。Rein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重新思考了福利國家制度;Franco對英國養老金制度的改革做了反思與評價;Alex的《六國養老金制度改革》分析了發達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歷程;Olivia從經濟行為主義角度出發研究了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與結構,并且對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風險與退休收入保障做了詳盡的研究。
二、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理論淵源
制度變遷理論為英國市場化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是社會博弈的規則。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將產權理論與國家理論結合起來,認為國家并不是“中立”的,國家決定產權結構并且最終要對造成經濟增長、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國家理論解釋了國家如何制定制度和產權結構,并且最終要對經濟的發展情況和百姓的福祉負責。英國養老保險制度經歷了高福利的發展演變過程后,發現傳統福利制度難以為繼,這是英國養老保險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原因。
產權理論可以為制度變遷的經濟因素分析提供依據。產權理論認為國家期望得到最大的“潛在利潤”,因為生產中規模經濟的要求以及實現外部性內在化、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經濟組織的必要性,才導致了新制度的形成,這就是制度變遷的內在經濟因素,即國內經濟背景。此外,制度的變遷也因為國際因素的多樣性出現了有的國家制度變遷可以加速發展,而在有的國家制度變遷則長期停滯不發展的情況,這就是制度改革的國際經濟背景。
(二)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國際經濟背景
從國際背景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卷入了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化的背景使得各國不得不面對養老保險體制需要改革的局面,從而開始探索市場化改革的步伐。
1.貿易自由化要求降低社會保障成本。社會福利支出的增加是以高稅收作為基礎和前提的,然而高稅收就必然導致生產的高成本、勞動力的高成本和企業利潤的降低,從而影響企業貿易自由化、發展新技術和擴大投資的積極性。
2.生產國際化要求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傳統以現收現付制為基礎的養老保險制度限制了勞動力在國內和國際的自由流動。隨著生產國際化步伐的加快,英國需要放寬和減少對經濟活動的限制,以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與作用,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市場化改革。
3.經濟全球化要求英國提高國際競爭力。資本在全球市場上自由流動,尋求最佳利潤衍生點,尋求最佳發展國家。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降低生產與勞動成本,包括削減福利待遇、壓縮公共赤字、激活勞動力市場,而要實施這些措施,就必須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市場化改革。
(三)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國內經濟背景
從英國國內經濟背景分析,經濟增長緩慢、投資回報率低,從而引發的財政和債務危機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市場化的內部動因。
1.財政和債務危機是改革的內部動因。貧富差距嚴重,經濟增長緩慢帶來了大規模失業。英國福利國家模式使得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失業水平居高不下,數百萬家庭陷入貧困。英國國家統計局2016年1月的數據顯示,英國失業人數在168萬左右,失業率維持在5.1%,工資增長相當低迷。失業人口的增加不僅減少了國家稅收收入,同時也增加了社會福利的支出,財政負擔日益加重,出現了巨大的“財政黑洞”。經濟的衰退與社會保障支出的激增這個雙重難題使得英國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社會開支的增長率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率,財政赤字嚴重;福利制度對公眾收入的調節作用較大程度地降低了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養老保險制度引起的財政和債務雙重危機給國家造成了嚴重困擾,在這種形勢下,促使英國政府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市場化改革。
2.尋求經濟發展突破口是改革的直接推動力。英國是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然而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盲目擴張加劇了社會保障的危機,也嚴重影響了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福利制度的發展有剛性特征,英國養老負擔不斷增加,與工資一樣具有剛性特征的社會保障給付水平上升后就很難下降。福利期望的不斷提高、失業人口的增加,造成了社會福利支出的急劇攀升,加劇了經濟發展的負擔。
3.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體制提出挑戰。英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體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英國193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英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2030年將達到23%。在代際供養制下,老年供養比不斷上升,以支定收的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制度面臨著很大的支付危機,在職人員的負擔加重。據統計,英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所贍養的老年人數,從1950年的15人上升到1990年的24人,預計2030年和2050年將分別達到36人和39人。
老年人口贍養率不斷提高會嚴重影響勞動者的積極性,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的活力,提高勞動力成本,影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了平衡養老保險的收支,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英國政府開始進一步淡化政府的責任,發揮個人和私營機構的作用。
三、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主要是指養老保險由現收現付制向基金制轉變。社會保障市場化的主要特點就是在社會保障體制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通過實行個人賬戶制度和建立私營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完全地或逐步地實現公共養老金計劃向私營養老金計劃的轉變,進而減輕國家在養老保險中的責任,使養老保險逐步個人化和市場化。
(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主要涉及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和管理方式這兩個最關鍵的環節。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主要體現在建立個人賬戶、融資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1.融資方式從現收現付轉變為基金積累模式。建立個人賬戶制度,實現養老保險融資方式從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模式轉變。個人賬戶由雇主和雇員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資,資產完全屬于個人,個人的養老金完全來自個人賬戶的積累,政府只提供稅收優惠和最低收益率保證。該個人賬戶制度是真實的個人賬戶制度,并不是我國在轉型階段所用的名義賬戶制,個人賬戶在積累制下為每個投保人建立個人賬戶,體現了制度的自利性、自主性。
2.資金籌集方式從國家轉變為多元化渠道。從資金籌集角度來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體現在養老保險資金籌措方式上的多渠道性。養老基金的市場化管理體現真正的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建立私營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將養老基金從政府機構管理向私營公司管理轉變。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由國家全部負擔逐步轉向籌資的分散化、多元化,即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攤。
3.投資方式從政府壟斷轉變為私人基金公司分散性管理。市場化改革從對養老保險的宏觀管理角度來看,政府集中壟斷性管理轉變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性管理。英國鼓勵私人和社會團體承辦養老保險事業,以減少政府的保障范圍和項目,減輕政府財政負擔;鼓勵商業性保險的發展,并做出規定凡是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單位,經批準可以自己成立養老保險項目,使部分保險項目從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中脫離出來。
(二)構筑完善人性化的國家第二養老金計劃
政府一方面繼續加強國家基本養老金和職業養老金制度的建設,特別是鼓勵更多有能力的人參與職業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養老金計劃,為個人提供更加充分的養老保障;另一方面,政府推行新的養老金制度改革措施,主張建立國家第二基本養老金制度(State Second Pension,S2P),這種基本養老金主要是為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低收入者,例如老年人、殘疾人、婦女、非全日制雇員、臨時工等人提供養老金,以保障他們生活的實際需要。政府還通過收入補助的形式,加大對老年貧困人口“收入扶持”的力度,建立“最低收入保證(Minimum Income Guaran.tee,MIG)”制度,確保每一位退休者能獲得體面的保障。
(三)構建多支柱和市場化的養老保險體系
在建立第二養老金計劃的基礎上,英國養老保險制度構建了三支柱體系結構(見下圖)。其中,第一支柱是法定的養老金計劃,是由國家基本養老金計劃(BsP)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MIG)組成。在現收現付基礎上統一繳費的養老保險,主要由工資稅(Payroll tax)繳納所組成的國民保險供款計劃(Nation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提供資金。這個法定計劃要求所有供職人員與自我雇傭人員參加保險。
第二支柱同樣也是法定的,但允許個人有更廣泛的選擇權。第二支柱由幾種類型的個人養老保險計劃供選擇。如果選擇多種養老金計劃,那么他們將與第二支柱中的國家計劃脫離關系,并且支付較低的國民保險稅(National Insurance,NI),甚至國民保險的退稅部分也會加入他們的個人賬戶,但必須保證合計的繳費比例不超出國家規定的最高免稅比例;如果他們選擇不再使用私人養老金計劃,那他們將參加一項國家補充養老金計劃,即國家第二養老金計劃(State Second Pension,S2P)。參加該計劃的個人支付較高稅率的國民社會保險稅。
第三支柱是自愿的退休儲蓄計劃,由一些私人養老金計劃提供各種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儲蓄,包括一些私人保險計劃。
四、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客觀成效
(一)從福利國家到“社會投資國家”,有利于宏觀經濟的穩定
近年來英國宏觀經濟形勢良好,經濟穩定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均低于歐盟平均水平,是西歐經濟業績表現最好的國家之一。毫無疑問,目前這種低成本的養老支出體系對提升英國經濟運行效率和增強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力,起到了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二)市場化改革可以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
勞動力流動性是勞動力市場彈性的一個重要內容。養老金計劃的靈活性,方便勞動力在市場上自由流動,靈活選擇職業,減少行業障礙和阻力。DC型職業養老計劃和個人養老金計劃都是完全積累制的計劃,雇員擁有獨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積累的養老金權益扣除相關費用后完全歸個人所有,當雇員更換單位后可以將全部轉移,因此具有便攜性的特點,有利于勞動力的流動。此外,低成本的存托養老金計劃也促進了勞動力在市場上的有效流動,增加了勞動力市場彈性。對于雇主來說,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意味著可以更加經濟地雇傭或者解雇雇員,雇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在不同的雇主和不同的行業中進行選擇和轉移,有利于社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三)市場化改革有利于增加國家儲蓄
由于市場化改革中公共養老金的縮水和私人養老計劃的引入,增強了居民的儲蓄動機。英國養老保險市場化改革的價值取向是降低國家提供的福利水平,提高個人在養老保險中的責任,所以當國家提供的福利給付下降時,雇員為了維持退休后良好的生活水準,必須考慮新的養老儲蓄工具以彌補公共養老金下降所導致的差額。儲蓄率的提高有利于國家擴大固定資產的規模,進而有助于提高未來人口的生產能力、未來生產的有機構成,促進英國的經濟增長。
五、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的是“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這種模式是中國特有的、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模式,但這也是一種處于探索中并需要不斷完善的制度。我國現在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以下問題:
(一)基金籌集模式不成熟
我國當前“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并不成熟,職工個人賬戶是“名義”賬戶。從我國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制度的立意設計來看,社會統籌的基金有部分是用于償還舊制度下的債務,即“通過代際轉移的方法逐步消化”原有舊制度的債務。企業與員工向個人賬戶繳納的大部分保險費用于支付現在退休職工的養老金。
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而言,個人賬戶不實、轉制成本巨大是一個需要妥善解決的問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社會統籌基金難以滿足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需求,使得“統賬結合”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公平與效率平衡、政府與個人責任相結合的初衷,在基金上形成了混賬管理,導致嚴重的“空賬”。2015年12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指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個人賬戶的空賬額超過3.5萬億元。巨大的“隱性債務”需要通過企業和職工繳納較高比例的養老保險費償還,造成了企業負擔過重、繳費困難等現象,加大了企業的勞動成本,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并增加了工人就業難度。
(二)政府監管經驗不足
市場化過程要求政府有意識地為個人養老創造外部條件和環境,主動為市場機制“留下”和“騰出”作用空間,培育市場以及民間私人機構,通過市場機制的成熟發展置換出政府的原有干預。然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政府部門監管經驗不足,行政管理能力不夠完善,對養老保險而言,政府的后撤與個人責任的回歸對政府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如何建立并有效實施養老金基金市場的準入機制、風險分散機制、擔保和信息機制、外部監管機制、市場退出機制等,這些對政府責任的實現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所以,我國在形成能夠滿足養老基金市場所要求的有限且有效的政府方面,尚存在一定距離。
(三)投資方式渠道單一
1.資本市場發展不健全。有效的私人養老金投資管理機構和發育良好的金融市場是實現養老基金保值增值并落實和體現個人責任的前提之一。實踐證明,資本市場不發達、私人機構運作不規范,這些都非常不利于養老基金的安全運營和保值增值,個人養老責任也就難以實現。從我國金融資本市場目前的市場狀況看,由于人為的市場分割,市場機構的質量不高、證券經營機構的業務活動也不夠規范;金融市場規模較小、投資品種少、機構投資力量單薄、投機性也較強。在這眾多的因素之下,能夠實現養老基金保值增值的私人機構還極為缺乏,市場運作的規則和秩序也極不完善。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仍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市場力量有待于進一步發育和完善。
2.個人投資決策能力不足。養老保險市場化改革過程中,要求個人在資本市場上對資產的管理和投資具備一定的金融基礎知識和分析技術,而我國國民在金融領域的個人知識和專業能力水平不足,金融意識仍然較為淡薄,投資知識較為匱乏,使得如果要職工個人直面金融市場,可能無法做出理性選擇,從而帶來更大的風險。個人的管理、投資決策能力的培育也受制于我國國民素質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受制于個人金融和投資知識及專業技能的形成,要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在短期內能夠達到的。
六、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的經驗總結
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政府收縮了公共養老金的責任,加強了市場與個人在養老保險制度中的作用,國家在改革中由提供者變為監管者的角色。同時,英國的市場外部條件發展成熟,較為完善,為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外,社會大眾的支持也促進了市場化改革的良性運行。
從英國改革的經驗來看,市場化改革可以提高養老保險制度本身的效率,減少國家財政負擔,以及給公民提供更多養老模式的自主選擇權。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英國從福利國家向“社會投資國家”轉變,低成本的養老支出體系對提升英國經濟運行效率和增強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力,起到了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市場化改革也提高了勞動力市場的彈性,方便勞動力在市場上自由流動,減少行業障礙和阻力,有利于社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同時,市場化改革有利于增加國家儲蓄,有利于國家擴大固定資產的規模,提高未來的生產能力,促進英國的經濟增長。
(二)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啟示
1.建立多方籌集資金模式,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國家和政府需要通過多渠道、多元化籌集資金的模式來償還巨大的隱性債務,逐步讓個人賬戶的“空賬”變為“部分實賬”。這需要從養老保險頂層設計方案的出臺著手。(1)改革“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為“大賬戶+小統籌”,提高個人賬戶規模,降低社會統籌繳費規模。該模式有利于提高職工繳費和長期繳費的意愿。(2)鼓勵企業年金的發展,提高對該類企業的稅收優惠比例。改職業年金為自愿參保,提高國家稅收優惠的比例,鼓勵有能力企業為員工積極建立企業年金制度。(3)尋求多種方式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償還養老保險的隱性債務。例如:第一,增加稅種,開征遺產稅、社會保障稅等,通過增加的稅收收入以補償養老保險基金;第二,從國有資產和土地租賃的收益所得中劃撥出一部分資金轉入養老保險基金賬戶;第三,加大各級政府在財政收入中劃撥納入養老保險基金賬戶的金額用以彌補隱性債務;第四,發行養老保險種類的債券,將舊的隱性債務轉變成明確的新債務。
2.構筑多層次的三支柱結構,形成多重養老保障。從英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經驗看,建立三支柱結構可以健全養老保障體系。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作為養老體系的主體,可用于社會轉移支付,有利于減少貧困。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促進養老體系的進一步深化,鼓勵建立多樣化養老方式,熨平消費。第三支柱:商業壽險和自愿的養老儲蓄投資成為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監會在2015年7月發布的《關于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放寬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的監管比例,將投資單一藍籌股的比例上限由原來占總資產5%上升為10%,體現了第三支柱壽險在養老體系中的責任擔當。建立上述多層次三支柱的結構,有助于實現我國養老保險的多個目標。
3.健全政府多元化監管監督機制,保障基金安全收益。明確政府在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過程中的監管職責,避免政府包辦,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讓養老保險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避免過多的干涉,強調企業以及個人的責任。政府應借鑒英國經驗,鼓勵補充養老保險的發展,擴大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緩解政府支出的壓力。
在政府監管方面,政府以基金受益人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從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環節、運營環節和給付環節進行監督,防止道德風險發生,杜絕違規行為發生,實現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目標。同時,我國在政府監管下還應加快中介機構及私人部門的建立和發展。私人部門的參與可以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效率,避免政府“尋租”等不和諧因素,進一步保障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4.優化投資結構,實現基金保值增值。(1)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市場化運作。在投資方式層面,英國經驗對我國的啟示是從政府壟斷逐步轉變為私人基金公司分散性管理。引入市場化運作可作為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改革方向,養老保險基金由專業的投資管理機構負責,同時引入多個管理機構進行競爭性管理,并在世界范圍內選擇基金產品和基金管理人,全球化有競爭性的投資方式可最大程度的保證基金的保值增值。(2)多元化投資方式、放寬投資限制。我國傳統養老保險基金主要投向較低風險但收益率也較低的政府債券和銀行存款。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投資收益低、基金收入少的局面產生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危機。養老保險基金需要逐步放寬投資限制,擴大投資范圍,提高基金收益。投資渠道不僅僅局限于資本市場,還可擴展至國家能源、國家保障性住房建設、基礎設施等實體經濟領域等方面。在減小投資風險的同時擴大投資渠道,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投資體系的完善。(3)提高投保人的參與度,加強投保人的信任感。我國養老基金管理中投保人作為基金繳納者,在基金管理中幾乎參與度為零。投保者因為沒有投資選擇權,所以會降低個人參保的積極性。提高個人參與度,有助于投保人參與養老保險計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增加保險制度運行的透明度、公開性,維護好投保人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可提高投保人的信任度與滿意度,加強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認同感。
根據本文的討論,我國在選擇與設計養老保險制度模式和政策的過程中,在借鑒英國經驗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分析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內部與外部條件,探討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市場化改革背后的力量是否完全具備。在改革過程中,中國應著力于政府能力的完善、金融資本市場的培育與發展以及投保人金融素質的長期培養,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