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躍峰++姜東



摘 要:吉林省長白山區由于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成為世界上主要的人參栽培區,近年的人參年均產值達到百億以上,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人參種植經營過程中,種植戶面臨著巨大的經營風險。因此,將發展較為成熟的合作社生產經營模式引進到吉林省的人參種植業中,發揮合作社規模經營的優勢,對于降低種植戶經營風險、提高經營收益和復興整個吉林人參產業都具有重要意義。該文從人參種植戶加入意愿出發,在對被調查種植戶戶主的基本特征、種植戶家庭經營基本特征和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的認知等影響加入合作社意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社會學、經濟學和統計學等相關知識,發現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的認知程度較低,市場經濟知識的欠缺,抵御風險能力的薄弱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是有礙于種植戶加入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加強對人參種植戶職業技能培訓等4個方面的建議,從而引導廣大種植戶加入并促進專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參與意愿;阻礙因素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001-07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ginseng planting,to introduce the cooperativ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mode which has been mature to the Jilin ginseng planting industry and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cooperative scale oper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risk of farmers' operation,to improve operating earnings and to restore the whole industry of Jilin ginseng.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willingness of ginseng farmers' being cooperative member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m joining in the cooperatives,such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householders,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family planting operations and the farmers' perception of the cooperation as well as by using relevant knowledge of sociology,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nd so on,we have found out that the low cognition of cooperative of farmers,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market economy,the weak ability of resisting the market's risk and the weak supporting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are the main resistance factors of the farmers to join the ginseng planting cooperation. Based on this,we put forward that four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ginseng farmer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this way to guide the broad masses of farmers to join in the cooper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Key words:Ginseng;Planting;Cooperatives;Participation willing;Obstructive factor
1 研究背景
1.1 吉林人參產業發展現狀 吉林省的人參栽培面積、單產和總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總產量分別占全國和世界的85%和70%,但產值卻只有韓國人參產值的10%(馮莫涵,2013;瞭望東方周刊,2015)。而與吉林人參同出一源的韓國高麗參卻利用獨特的行會發展模式、技術創新支持和品牌支撐等優勢,已初步掌握了國際人參市場的定價權,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吉林省農委數據顯示,中國80%以上的人參產業利潤靠原料銷售,吉林省人參的出口量一度是韓國的20余倍,但出口創匯額卻只有韓國的1/20(中國新聞網,2014)。如何充分發揮人參作為吉林省特色農產品的資源優勢,振興吉林的人參產業,趕上以至超過韓國人參產業,重奪人參強國的地位。從整個人參產業鏈條尋找突破口,探索合作社生產組織模式在吉林省人參種植密集區的可行性,是振興吉林人參產業的重要一步。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歷史與現狀 合作社思想起源于19世紀初的歐洲空想社會主義。1844年,誕生于英國的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被認為是世界上產生最早的合作社,這樣一個由28名紡織工人自發組織成立的消費互助組織使合作社從理想主義轉向實用主義。
雖然合作社思想起源于歐洲,但真正開花結果、發展壯大起來的合作社組織在美國。2005年美國的合作社數量2 896個,社員257.1萬人。盡管如此,社員數也遠遠超過了美國當年213萬的農民數量,可見美國農民幾乎全部加入了專業合作社(魏威,穆久順,2009)。
美國加州杏仁商會、荷蘭FloraHolland花卉拍賣合作社和以色列基布茲農業合作社都是聞名世界的農業生產合作組織,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其中成立最晚的美國加州杏仁商會也有著超過60a的發展歷史。
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經歷過改革開放前的從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探索失敗階段;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至2000年間的痛苦蛻變階段;2000年后加入WTO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的高潮發展階段。
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128.88萬戶,比2013年底增長了31.18%,出資總額2.73萬億元,增長44.15%(中國農民合作社研究網,2015)。農民專業合作社廣泛分布在種植、畜牧養殖、農機、漁業、林業等各個產業,其中種植和養殖業占近80%,為農民致富、農業增收和農村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3 相關文獻回顧 近年來,關于農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一些學者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影響農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意愿的因素及相關指標
[影響因素\&相關指標\&學者\&農戶戶主個人特征\&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是否為干部\&郭紅東,等(2010)、季湘銘(2010)、張鐵英(2012)、王克亞,等(2009)\&農戶家庭生產經營狀況\&家庭總收入,經營年限,經營規模,土地連片程度,農業勞動力比例,投入成本,商品化程度(農產品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商品率,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張冬平,等(2007)、王克亞,等(2009)、郭紅東,等(2010)、季湘銘(2010)、張鐵英(2012)\&市場環境\&銷售半徑,主要銷售途徑,主要銷售地,價格波動情況\&郭紅東,等(2010)、季湘銘(2010)、張鐵英(2012)\&當地地形環境\&山地,丘陵,平原\&王克亞,等(2009)\&當地社會經濟環境\&政府支持力度,為農服務組織滿意度,產業集中度,合作社分布與發展情況,貧富差距,經濟發展水平\&郭紅東,等(2010)、劉宇翔,等(2012)\&農戶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看法\&農戶對專業合作社運作模式的了解情況,目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困難,入/退社條件\&郭紅東,等(2010)、季湘銘(2010)\&]
根據對以往研究成果的歸納和總結,并結合吉林省人參產業發展現狀,本文把影響人參種植專業戶加入專業合作社意愿的因素歸納為種植戶自身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和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的認知。人參種植戶自身因素主要是指種植戶戶主和種植戶家庭經營基本特征;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市場特征和為農服務組織的服務水平;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的認知主要指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運作模式的了解情況、認為目前發展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困難和應該由誰牽頭成立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比較合適。
組織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提高農戶家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發揮合作社生產組織模式的規模經營優勢,從而達到控制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提高種植戶抵御風險能力和市場談判地位,增強市場競爭力的作用。而要實現這些優勢,首先就要吸引廣大農戶的參加。因此,要充分了解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組織的意愿高低及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意見和建議,引導合作社的成立和發展。
2 數據來源
在2015年春節前后,作者利用寒假間隙對部分人參種植專業戶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走訪調研活動。本次調查地點選擇了人參種植密集的吉林省東部地區的撫松和集安兩市縣,這2個市縣是吉林省最具代表性的人參種植區域,有“人參之鄉”的美譽。轄區內人參種植從業人數、交易市場覆蓋面、藥業公司數量和規模在吉林省內都排在前列。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62份,收回159份,回收率為98.15%,其中有效問卷154份,有效率達96.86%。
3 被調查種植戶參與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總體情況
從表2統計可知,只有4.55%的被調查人參種植戶加入了種植專業合作社,95.45%的種植戶還沒有加入。當對沒有加入的人參種植戶,問到是否有意愿加入專業合作社問題時,92.52%的種植戶表示愿意加入,7.48%的種植戶不愿加入。這表明,吉林省目前人參種植戶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比例很低,但種植戶的加入意愿卻非常高。
4 種植戶自身因素
4.1 被調查種植戶戶主基本特征 對回收的154份有效問卷的人參種植戶受訪戶主的基本特征進行統計,如表3所示。
表3統計發現,人參種植戶受訪戶主平均年齡為46周歲,46歲以上的受訪戶主數量占總樣本的50%,可以看出中老年群體成為人參種植的主力軍。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推廣,使得出生在吉林農村的“80后”一代也有了接觸高等教育的機會,跨地域求學、在工作地定居并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經濟收入,使得年輕一代很少再回到農村繼續從事人參種植經營。
參農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只接受了小學和初中教育的比例占到了樣本量的81.2%。這是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社會總體教育資源匱乏,農村教育管理體制還很不完善,農民在教育觀念上仍然受舊時代的影響,這一代出生的人家庭經濟能力有限,也比較欠缺追求高等教育的思維。
超過50%的受訪人參種植戶有著超過15a的人參種植經驗,多數年輕參農也都是從他們的父輩那里獲得參地資源和學習到種參技術。幾十年來,種植戶已經摸索出了從選地、播種、田間護理,成品出土等一整套人參種植模式。人參種植已經成為當地一項延續性傳統產業。
4.2 被調查種植戶家庭種植經營狀況 從表4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家庭占樣本總量的85.7%,人參種植戶家庭年收入水平顯著高于省內其他農作區的農民群體。吉林省是全國的商品糧大省,盛產玉米、水稻、大豆等農產品。但面臨美洲和南亞農產品的激烈競爭,使得商品糧市場行情遇冷,商品糧單價逐漸下跌,使得那些耕地資源少的種植戶收入更加有限。
吉林省長白山區屬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且透光適中,恰好滿足人參生長的自然條件。然而獨特的地形地勢和珍貴的林業資源在成就了人參種植產業的同時也阻礙了人們與外界的有效接觸。當地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匱乏,從而使得那些渴望走出大山、接觸都市生活的年輕一輩繼續留下從事人參種植的越來越少,除了外出求學,很多年輕人也遠到城市務工,多數家庭只留下上了年歲的父母繼續從事人參種植。
參農的種植規模也參差不齊,大到上6.6hm2以上,小到0.07~0.14hm2,但以小散戶為主,種植規模都不大。近年來,國家逐漸限制原始林木的砍伐,使得用于人參種植的土地資源總量逐年趨于減少,而大田改造正處于試驗階段,參農還沒有完全掌握大田人參種植技術,同時參農幾十年來已習慣伐林種參的園參栽培模式。山區種參用地的減少,種植替代技術的缺失,使得當地人參種植經營總面積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5 外部環境
5.1 主要銷售渠道不暢 吉林地區的人參主要銷往撫松縣萬良人參集貿市場,這個號稱東南亞最大的人參交易集散地目前由大明集團公司持有,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參市場的“晴雨表”,然而其規定的攤位收費標準和市場準入制度受到了廣大參農的抵制。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營利性質和國家為了提升行業質量的規范要求與農戶維護自身利益的訴求形成沖突,而短時間內又沒有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于是參農自發成立了一個人參交易市場。參農自發成立市場的簡陋與企業資源的閑置告訴人們,吉林省這個世界最大的人參產品市場并不平靜,正面臨著一連串的考驗,而這僅僅是脆弱的人參產業鏈條上的一環。
5.2 為農服務組織的滿意度不高 隨著市場化發展的深入,農戶種植經營受外部因素影響的程度逐年加大。外部組織的服務對農戶種植經營的重要性越來越大,而為了驗證種植戶是否切實得到了外部組織的有效服務,對其服務的滿意程度如何,作者在問卷中設計了“目前下列各種為農服務組織為您家提供的服務,您的滿意程度如何?”的題項。結果顯示,受訪種植戶對農村信用社提供服務的滿意度最低,近40%的受訪種植戶對農村信用社提供的服務表示較不滿意。可能原因在于信用社在當地的金融壟斷性質,在貸款資質審核、放貸額度限制和服務態度等方面的工作質量欠佳。人參種植戶對當地農村/社區經濟組織、村委會和農業技術服務部門的滿意度也比較低(如表5所示)。
5.3 參農種植經營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由6表統計可知,市場價格波動太大是擺在種植戶面前的最大問題,27.27%的受訪種植戶認為在價格波動太大這個環節有很大問題,66.23%的受訪種植戶認為在價格波動太大這個環節有較大問題。
根據吉林省農委提供的統計數據,2013年鮮人參收購價格達到了歷史最高160元/kg,經分析以下幾個因素推動了此次價格的大幅上揚:首先,國家緊縮林業政策,嚴格控制參地面積,使得適合人參種植的林地資源越來越少,導致種植減少,產量下降,供給受限。而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以人參為原料的藥品、保健品、日化用品及禮品的需求量每年持續增長,特別是人參獲許進入食品后使得需求量上升,導致價格大幅上漲。其次,因為人參生產周期長,在人參成品前各年度間生產資料投入及人工價格近幾年一直處于上漲狀態,造成了人參種植成本大幅增加,從而市場價格上漲。最后,幾家大型藥企進行的大手筆收購和“囤貨”也成為價格暴漲的推手。2013年吉林全省人參產業實現產值290.6億元,較2012年增長42.1%(中國食品報,2015)。
然而,進入到2015年的秋季市場交易時節,國內人參市場遭遇到了“寒冬”,鮮人參的市價從2013年的160元/kg左右降到了60元/kg左右,下降幅度之大出乎所有行業人員的預料。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不可控制,但是個中緣由,可以大致推出:中國產業洞察網2013年的統計顯示,人參及其產品作為一種高檔禮品和補品占據市場消費需求的38%(中國產業洞察網,2013),在國家大的政策環境和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導致人參及其產品有效需求減少;由于國際人參市場的競爭強度和消費者商品意識的持續增強,中國鮮人參的農藥殘留和皂含量等指標與韓國等知名人參品牌相比處于劣勢,國家食品藥品質檢部門和企業都逐漸加強對人參原料的質量把控,而人參4-6a的生長培育周期很漫長,質量提高很難在短時期內立竿見影,人參的生產加工滯后于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導致人參原料達不到國家和企業的質量要求,而且鮮人參不宜大量儲存,農戶深加工能力和市場需求有限,因此只能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出售,也就有了“人參賣個蘿卜價”的戲言,從中也可以看出廣大參農的無奈與無助。
土地規模過小也是種植戶遇到的很大難題。26.62%的受訪種植戶認為,在土地規模過小這個環節有很大問題;60.39%的受訪種植戶認為在土地規模過小這個環節有較大問題。為了控制人參無序種植,控制人參產業盲目發展問題,2010年11月,吉林省林業廳下發文件,收緊林業政策,控制利用采伐跡地種植人參的面積,并將人參種植區域控制在全省的15縣(市、區),這樣使得可用于人參種植的林地資源越來越少。而且人參這種作物生長周期長,且不能連茬連作。有些種植戶遠到黑龍江省去買參地,但參地價格的大幅上漲和政策變化的不可預測性,使得種植戶想要擴大人參種植面積變得尤為艱難。小散戶為此更是苦不堪言,面臨著兩難抉擇,如果放棄種植則失去了世輩傳承下來的生存技能和經濟來源,若堅持種植,收入不再有保證,甚至多年辛苦攢下的積蓄也會付諸東流。種植大戶兼并小戶的現象正在一些地區出現,大戶也由于投資巨大,加上人參價格的起伏不定,償還不上銀行貸款導致的跑路事件也時有發生。
6 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的認知情況
6.1 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運作的了解情況 超過50%的受訪種植戶聽說過合作社這種組織,但不了解合作社具體的運作模式,將近1/4比例的受訪種植戶甚至沒有聽說過專業合作社。作者經調查了解到,當地村鎮有少數幾家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但當地絕大多數的參農卻不知道該組織的存在(見圖2)。此次調查中,已經加入到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7戶參農表示加入其中沒有得到任何益處,合作社沒有真正有效運轉起來,也不了解各級政府部門是否有支持合作社發展的相關政策,他們認為即使上級政府有支持合作社發展的相關政策,比如無息貸款或者購買農機補貼等,也大多由合作社發起人一戶享有。合作社只是名義存在,實際上每戶參農還是各自經營,各擔風險。
<6.2 目前發展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困難 根據調查統計發現,33.87%的受訪種植戶認為,政府在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上的支持力度不夠,不知道政府部門是否有保險、補貼等相關扶持政策。當地科研所的技術指導作用不強,諸如控制農藥殘留,提高人參皂含量質量要求,抵御極端氣候變化和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大田改造技術的實驗與推廣等方面,都需要國家和省里高級別的科研機構參與研發,繼而下鄉推廣并指導參農實踐,才能切實解決人參種植戶當下遇到的種植經營難題(見圖3)。
已經完全私有化經營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在極少數的下鄉指導中,也大多是推銷農用生產資料,如農藥、肥料和薄膜。當地農村信用社最近幾年對種植戶的貸款資質也進行嚴格把控,實施的五戶聯保放貸模式使得想貸款的人參種植小散戶望而卻步,轉而向民間借貸。但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導致貸款成本和風險極高,新的放貸模式亟需推出。
在阻礙成立發展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重要因素中,認為人心不齊和沒有好的帶頭人的受訪種植戶比例也都超過了1/4。吉林省農村地廣人稀,農戶院落和種參用地相隔較遠。幾十年來,獨立經營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然而由于近年來種參用地的緊張,人參種植戶們更加重視已有參地資源,種植大戶不愿與小戶共擔風險,小戶也不想被大戶蠶食,導致在種植戶內部對合作經營的分歧很大。自家有多少參地資源和多大經濟能力就相應經營多大規模,盡量維持現狀是大部分種植戶的心聲。
在種植戶看來,政府作為市場調控者而不是主要參與者的角色性質,私營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本質,種植戶應對市場風險能力薄弱等因素,使得人參產業鏈條上每個環節的相關從業者都不敢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組織,而一個好的帶頭人對組織的成立和發展至關重要。卓越的領導力和快速處置風險的能力,能夠有效執行產業發展政策并及時反饋,是一個好的組織帶頭人應具備的素質條件。
6.3 目前由誰來牽頭成立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比較合適 調查發現,參農普遍支持成立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但對發起人資質的要求嚴格,同時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指導。由表7統計可以看出,人參種植戶更加傾向于由當地政府部門和私營企業牽頭成立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戶傾向于前者主要是考慮到,政府有強有力的行政權力,在調控市場、資金補貼,稅收減免,保險賠償等領域能夠給予扶持。傾向于后者主要是因為,私營企業諸如藥企或者食品公司作為市場的直接參與者,能夠及時發現市場環境的變化并適時調整市場戰略,應對和處置風險的能力較強。由于近幾年市場需求量穩定,藥企收購了參農大部分的鮮人參成品,且有充足的資金保障,所以,參農非常愿意與藥企建立直接的合作關系。
經調查了解,當地目前主要有2種運行模式的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一種是由人參種植大戶發起成立。由于個體種植戶對市場環境的認知和處置風險的能力有限,運轉資金的缺乏,合作社沒有實際運轉起來,只是掛牌存在;另一種是由藥業公司發起成立。由制藥企業提供參地資源、運作資金和回購渠道,人參種植戶提供種植技術和日常護理,到收獲季節,制藥企業再抽回一定比例的鮮人參成品,剩余歸種植戶所有。由于近年來人參市場行情低落,人參價格大幅下跌,加上田間管理問題頻出,導致人參畝產量下降,此種合作社運行模式發展也遇到瓶頸,沒有推廣開來。
與此同時,國家質檢部門又新增了2項人參檢測標準,由原來的5項增加到現在的7項,而藥業公司也不能確切解釋這兩項新增標準的具體含義,也沒有相應的科研或技術部門進行指導,導致藥業不敢貿然大量收購參農手中的人參成品。藥業公司現有大量的產品積壓,去庫存任務巨大,而市場需求在短期內也沒有擴大的趨勢,所以,參農處人參積壓的情況也會持續出現。
在人參種植用地緊張,投入成本逐年提高,銷售價格及其不穩定的情況下,積極引導人參種植專業戶加入到種植合作社中來,發揮合作社的規模經營優勢,在種植、加工、銷售和品牌創建等環節為吉林人參產業助力,在減少種植戶經營風險、保障種植戶利益的同時充分發揮人參之鄉的產業區位優勢,打響長白山人參品牌,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農村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7 結論與建議
在總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經過實地調查,對所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影響當地人參種植戶沒有加入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因素有很多,而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認知程度低,市場經濟知識欠缺,抵御風險能力薄弱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是有礙于種植戶加入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因素。所以當前要盡快采取相應措施引導種植戶積極加入專業合作社,并改善其運營。這對發揮專業合作社的規模經濟優勢,降低種植戶經營風險,提高種植戶經營收益,復興整個吉林人參產業都具有重大意義,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當地政府應在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的同時,定期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例如組織合作社經營專家講座和學習交流會,培育合作社組織的專業管理人才,不斷加深種植戶對合作組織的制度和章程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和運營管理合作社組織的能力。
(2)當地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單位應加強對優秀專業合作社組織的宣傳,提高種植戶對專業合作社的認可度。通過對種植戶的宣傳教育使其認識到專業合作社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合作社的健康發展能對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農村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只有以事實為依據,以利益為導向,讓種植戶認識到加入其中能夠給他們的種植經營帶來益處,才能激發種植戶的加入欲望和合作意識,從而引導種植戶的實際加入行為。
(3)普及市場經濟知識,增強種植戶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由于傳統小農思想的影響、耕作習慣養成的惰性和市場經濟知識的缺乏,種植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下風,在遇到風險與困難時應對辦法匱乏,甚至束手無策。政府部門應聯合當地龍頭企業,走鄉進戶,向廣大人參種植戶宣傳講解目前市場發展狀況和對市場未來發展的預期,提高農民對所處市場環境的了解程度,從而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能夠采取措施有效應對、降低和化解風險。
(4)加大對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相關扶持政策的透明度。首先要安排專業合作社發展專項扶持資金。政府部門可以倡導設立合作社發展專項基金,由財政撥出適當比例資金設立原始基金股,鼓勵私營企業注資組成合作社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其次,要加強對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服務。當地農村信用社和商業銀行要進一步改善信貸服務體系,兼顧安全與便利,有效緩解和解決專業合作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周轉資金問(下轉10頁)(上接6頁)題;再者,要實施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注冊在案的專業合作社的所得收入減免所得稅等。
參考文獻
[1]張冬平,丁鷺,夏海龍.基于Logit模型下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41(3):338-341.
[2]王克亞,劉婷,鄒宇.欠發達地區農戶參與專業合作社意愿調查研究[J].經濟縱橫,2009(7):71-73.
[3]季湘銘.發達地區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及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10.
[4]張鐵英.吉林省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以梨樹縣為例[J].當代生態農業,2012(1):49-53.
[5]郭紅東,陳敏.農戶參與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及影響因素[J].商業研究,2010(6):168-171.
[6]劉宇翔.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信任的影響因素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2,9:64-69,111.
[7]崔曉林,魏華.“國參崛起依靠誰”[N].中國食品安全報.2011-12-01(B02).
[8]姬少玲.東北地區人參種植業現狀與存在問題[J]. 遼寧林業科技,2015(3):49-51.
[9]盛洪昌,劉倩如,劉欣.關于吉林人參產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價值工程,2012,31(16):147-148.
[10]王樵,井嵐.關于我國人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5(5):51-54.
[11]周玉杰,王菁.吉林人參產業的發展與韓國人參產業發展的對比[J].生物技術世界,2015(1):48-49.
[12]王姝琛,崔為.試論人參文化與長白山人參的品牌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6):011.
[13]馮莫涵.吉林省“長白山人參”區域品牌創建的問題與對策[J].企業研究,2013(5):54-56.
[14]王振華.芻議吉林省人參產業發展對策[J].長白學刊,2013,6:023.
[15]任明杰.大國小企業,中國人參也亟需“療傷”[N].中國證券報.2013-09-06(AO4).
[16]彭浩,呂龍石.中國人參藥用和栽培史及關鍵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0):10400-10402.
[17]喬國棟.中國東北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18]孫曉霞.東北地區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研究[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19]趙萌,仲偉周,高建中.果蔬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選擇及其政策含義[J].農村經濟,2012(1).
[20]王元元:《中國人參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產值僅為韓國10%》[Z].《瞭望東方周刊》,2015,10,09.
[21]李彥國:《吉林人參“抱團打天下”力爭市場話語權》[Z].中國新聞網,2014,01.24.
[22]工商總局辦公廳、綜合司,《2014年度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128.88萬戶》[Z].國家工商總局網站,2015,1.23.
[23]魏威,穆久順.美國與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比較及其啟示[J].中國集體經濟,2009(33):199-200.
[24]樊旭兵.從加州杏仁營銷的成功案例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巨大作用[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9):56-58.
[25]胡偉斌,黃祖輝,梁巧.合作社生命周期:荷蘭案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農村經濟,2015(10):117-124.
[26]張玉軍. 以色列農業合作社的組織運營及其發展[J].世界農業,2007(8):41-44.
[27]LeVay C.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Theory:A Review[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34(1):1-44.
[28]Staatz J. M.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1987,2(20):74-95.
[29]Cook M 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5):1153-1159.
[30]Knoeber C R,Baumer D L. Understanding retained patronage refunds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1):30-3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