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千保,肖倩怡
(湖南科技大學 a.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基地;b.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的影響及其應對
譚千保a,b,肖倩怡a,b
(湖南科技大學 a.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基地;b.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農民工子女返鄉容易產生學校適應不良,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個體發展預期提出了新的挑戰,甚至會產生不利影響。采取改變固有觀念、增加教學投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家長責任感等多項應對措施,并對學生發展作出合理的預期,不僅可以增強社會對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問題的關注度,還可以幫助這類群體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
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適應不良;應對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工流動現象仍會長期存在,而流動人口的增多必將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的挑戰,由農民工的往返流動引發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也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所謂返鄉農民工子女,即由于父母工作的變動而隨父母進城就學,但由于各種原因不得不返鄉重新開始融入農村學習的兒童,這些兒童一般是指基礎教育適齡兒童[1]。當前,返鄉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已不再是農民工子女的個人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和國家的重視。如何在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下為這個群體創造優良的學習條件供其就學,亟待解決。在思考問題解決的征程中,必須先直面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不僅要為青少年提供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必要環境,同時也是青少年在成長的關鍵時期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獲取知識的外在條件。學校要完善自身制度,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且保證他們受教育的質量達到一定的水準。學校適應是指學生有良好的學業表現、行為規范和情緒狀態以及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2]。返鄉農民工子女的自我調節能力受到外界各因素的影響,學校作為學生長時間停駐的場所,應該對這一現象予以更多的關注,并且制定出相應的傾斜政策,建立干預制度,彌補這個群體的缺失,讓其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成長。在一系列的調查訪談后發現,當返鄉農民工子女的生活、學習、情緒、人際交往等受到阻礙時,假如學校、老師或者同伴能及時給予幫助,則能讓返鄉農民工子女順利度過不適應階段,反之,則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滑、性格孤僻、焦慮水平高等不良狀況的產生[3]。當前,相關中小學校并未重視這個群體,其主要原因是認為在自己學校里這樣的學生比較少,這個群體的好或壞不足以影響學校的發展。事實上,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會對學校教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重視這種影響必然要求學校進行相應的改進。
首先,返鄉農民工子女適應不良對學校教育觀念的沖擊。當前,人們對農民工子女的關注點主要放在進城兒童的教育問題上。由于數量相對較少,返鄉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很少引起學校的足夠關注。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出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回遷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質量高低不僅影響到大家對學校教育能力高低的評判,也關系到家庭的和諧發展。學校應該把合理解決返鄉農民工子女的學習問題納入辦學理念中去,并把此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板塊,持續保持對返鄉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關注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統,促進返鄉農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長。
其次,返鄉農民工子女適應不良影響學校教育的投入。返鄉農民工子女適應不良現狀,需要政府、學校加強對返鄉農民工子女教育師資的投入度。這些投入包括:一是安排相關教師負責回遷學生的教育相關問題,增加師資力量對這部分學生的心理與行為適應問題進行專業探索,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干預措施。二是需要相應管理人員建立系統的檔案,多角度搜集返鄉學生的家庭情況,建立文本檔案對家長聯系方式、家庭經歷狀況、監護人情況等一系列材料進行編輯整理,以便突發情況發生時能及時聯系到監護人。三是需要加強教師培訓,使任課老師能夠及時掌握先進的教育觀念。教師素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養,不能對返鄉農民工子女就學產生歧視,或者有意忽略其感受。學校要豐富教師的知識結構,減小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的差距,提高農村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學會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嚴格要求農村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普通話教學,不再人為地增加返鄉農民工子女學習的負擔。作為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管理的直接實施者,班主任要清楚地知道他們的基本情況和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同時密切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上的投入,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關懷,多與返鄉農民工子女談心,多到這部分學生家中進行家訪,以真正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與學習需求[4]。

最后,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挑戰。返鄉農民工子女的適應不良迫切要求學校加強對返鄉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的變化和學習的不適應很容易導致返鄉農民工子女情緒起伏大,心理壓力得不到合理的釋放,引發心理疾病的幾率較高。如此,學校是否有相應的心理咨詢機構及相應教師為返鄉學生提高實際幫助,對返鄉農民工子女進行心理干預,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心理輔導,及時地疏導、矯正、化解返鄉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和;心理輔導教師是否有能力采取團隊輔導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他們在活動中盡快融入到集體;學校是否會主動通過心理輔導活動彌補家庭教育的缺位,以提高返鄉農民工子女的學校適應水平。返鄉農民工子女的監護人大多已經發生變化,變更為兒童的上代親屬或者隔代親屬,例如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家人照看,這種監護人的更換容易使兒童產生距離感,封閉自己的內心,不能很好地和監護人交流自己的價值觀念,造成心理隔閡,導致其家庭教育處于半缺失的狀態。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一生中充滿發展與動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家庭內部各種因素和互動關系呈現出獨有的特征。家庭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之一,家庭環境也是青少年學校適應的“催化劑”[5]。影響學生學校適應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農民工子女返鄉的影響對象不僅僅是其本身,更會在一定程度影響其家庭教育,它需要家長做出相應的應對和改變,以主動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首先,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考驗家長的責任感。在界定家庭教育對象時,既要考慮未成年人在人生初始階段接受父母教育和影響的重要性,將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同時,也要特別重視子女在接受父母教育中對父母的影響以及對父母教育的反饋過程[6]。農民工子女由城市返回農村學校就讀,必將產生心理、生理的一系列轉變。面對這些轉變,家長又該如何采取措施進行應對,以輔助子女順利適應環境,對返鄉農民工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一些家長可能還不能充分意識到,從決定讓子女回鄉就學的那一刻起,自己作為家長的責任感也同時應該得到提升。過去子女跟隨父母在城市就讀時,農民工也許更重視給子女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以免孩子在城市學校遭到同學的歧視或排斥,無法融入集體,家長責任感主要集中于硬件的供給上。現在子女轉回農村學校就讀后,面臨的將是另一番景象,家長的責任感是否還能面面俱到?在學習方面,其子女很可能面臨學制不同、教材無法銜接等問題,此時家長是否意識到應在家庭教育中多給予孩子學習方面的輔助,或是否積極聯系當地同齡學生與子女共同學習,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教學進度?在情緒方面,返鄉工作的家長是否在生活中給子女提供足夠的信心和家庭溫暖,讓其在暫時面臨的困難面前有足夠的勇氣去解決,不至于導致消極情緒無法釋放等狀況。在人際交往方面,家長是否具有處理好與鄰居、老鄉關系的責任感,以身作則培養子女良好的人際適應能力,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這些方面都值得返鄉農民工深思,思考自身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有沒有把家長的責任落到實位,不能只簡單地盡到撫養子女的責任。
其次,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需要家長提升教育質量。返鄉農民工子女回鄉就讀后,在學業上將會面臨眾多的難題,需要家長不斷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回鄉后,家長是否重視子女的一系列變化,并意識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學業方面,返鄉子女出現學業適應困難,家長能否輔導學習,或是調動資源、跟老師進行溝通幫助孩子盡快融入農村課堂教學中去。在情緒方面,當子女由于面對新的環境,產生一系列不安感或是焦慮情緒時,家長是否能夠意識到要多增加和子女的交流機會,及時對子女的物質和心理需要給予回應,讓其體會到親情所帶來的溫暖;家長是否還是一味地只給予孩子物質基礎,而不提供任何的精神交流。在對返鄉后的子女教養方面,是否給孩子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民主又體現一定權威的教養環境。親子間的溝通技巧也是家長應該學習的功課之一,和孩子的互動時間不能間隔太久,頻率不能太少,保持聯系能夠增強親子之間的默契程度,更加了解彼此的心理狀況,達到溝通的目的。家長的教育質量影響子女的終身成長,也對整個家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影響家庭監護人的選擇。返鄉農民工回鄉后仍然面臨著眾多的選擇,是繼續行使自己的子女監護權,在家照顧子女的生活起居,還是就近打工把子女交給父母、親戚養育,這是農民工要進行的重要抉擇。若是選擇自己照顧子女的一切,就只能在家務農,這樣將會面臨家庭經濟來源減少等困境,但對子女的身心發展有益處。若是選擇將子女轉交父母、親戚撫養,這樣可能導致子女父愛、母愛的缺失,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不能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得不到足夠的關注。或由于代際差異,爺爺奶奶對孫輩過于溺愛,無法提供正確的教養。后一種選擇的優勢是能夠保障家庭的收入來源,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家長面對這些選擇要充分衡量其利弊,做出最適合的決定,為子女創造最優的終身發展道路。
學校適應良好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學習方面,良好的學校適應性意味著學生對學習活動充滿興趣,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并且愿意為之付出努力,最后感受到較高的學習成就感,從而進一步促進自己的學習;在人際方面,良好的學校適應性表明其能夠和同伴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穩定的同伴關系,有利于推進學生社會化的發展;在情緒體驗方面,較好的學校適應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對自己的前景持樂觀的態度,這有利于個人的發展,減少個體焦慮等消極情緒,保持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在行為模式方面,良好的學校適應意味著學生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能積極順應社會道德規范,不做違紀之事,這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正性評價,同時給予學生良好的反饋,這又會反作用于學生,進一步提升其學校適應。學校適應不良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小學生往往由于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跟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
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必定會影響其發展的預期。其一,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影響其未來的上升通道。返鄉就讀后的農民工子女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小到影響考試成績,大到影響自我效能感甚至只能一生碌碌無為。當今,對于農村學生來說,發展機會和渠道少于城市學生,高考是農村學子走出貧困地區,改變自己命運的絕佳途徑,所以只能通過不斷努力學習,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為未來奠定扎實的前進基礎,實現人生的跨越。那些不能適應學校學習和生活的農民工子女難以順利通過高考,也就無法進入大學提升自己和獲得與同齡人相等層次的學習環境。這些學生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一些家長持有“學不好就不要浪費時間,早點出去打工可以早掙錢”的想法,致使當前越來越多的農村學子無心求學,沒有完成學業就退學回家,無法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只能終日流連于網吧、KTV等場所。這樣的學生連初中、高中都未畢業,無法在社會立足,只能跟著家長出門打工或者回家務農,產生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貢獻相對較少,未能實現人生更高層次的價值。其二,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不良容易滋生學生“反學校”傾向。一些在學校中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學生,常常由于不能聽懂老師的上課內容,只能通過和同學說小話、傳紙條等方式打發上課時間,而這些行為違反了課堂秩序,破壞了課堂的正常進行,容易受到老師的訓斥。當老師對這些行為作出反應時,會使學生認為自己得到了關注,所以繼續這樣的行為博得大家的注意。反之,認為自尊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對老師產生敵意,故意繼續這些行為來和老師作對,以示自己的不滿。甚至為了和學校、老師“對著干”,有意地學習不良行為,如在廁所抽煙、上課偷偷喝酒等,認為和權威做抗爭就能成為“風云人物”,贏得大家的喜愛,這些“反學校”的行為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行為個體。李濤曾通過對中國西部偏遠的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進行為期近三個月的駐村研究和后續跟蹤,發現鄉間少年抗爭“知識權威”而瞧不起農村教師、抗爭“關系權威”致使課堂混亂、抗爭“時間權威” 反規定性的日常作息[7]。上述一系列“反學校”行為都勢必會破壞學校的風氣,誤導其他學生走上彎路,影響學校的正常運作。所以及時發現并糾正學校適應不良學生的“反學校”行為能夠促進學生個人和學校整體的良好發展,因此教師和學校都應該重視學生學校適應的重要影響。
眾所周知,升學是農村學生上升的主要通道。解決返鄉農民工子女的學校適應問題,其影響不單單能使返鄉農民工子女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并獲得學業成功,還會為農民工扎根家鄉解決后顧之憂。反之,學校適應不良對返鄉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我們應該呼吁更多的學者和社會人士把關注視角放到返鄉農民工子女的學校適應上,共同發力,促進返鄉農民工子女健康發展,助推我國教育公平的落實。
[1] 張寶歌.回遷兒童: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教育面臨的新問題——以生命關懷為基點改善回遷兒童學習適應狀況[J].教育研究,2012(2):74-78.
[2] 譚千保,張英,龍莎莎,等.返鄉農民工子女同伴依戀和學校適應行為研究——基于2625份調查問卷[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8-42.
[3] 蔣國河.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業適應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23-26.
[4] 楊文麗.返鄉農民工流動子女教育銜接問題研究——以湖南省衡南縣C鎮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5] 李璐,高麗.家庭環境:青少年學校適應的“催化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7):58-60.
[6] 關穎.社會學視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7] 李濤.鄉間底層孩子的日常抗爭——“反學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N].中國青年報,2015-08-17(10).
(責任校對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01
201603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1YJC880101)
譚千保(1977-),男,湖南岳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特殊兒童心理研究與社會認知。
G626
A
1674-5884(2016)07-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