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幸幸,鄧羅平,雷輝旭,雷慧
(1.湘潭大學 體育學部,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科技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活動學分制的實踐與探索
——以湘潭大學體育課程為例
葛幸幸1,鄧羅平2,雷輝旭1,雷慧1
(1.湘潭大學 體育學部,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科技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供需脫節”矛盾,高校課程改革亟需從供給出發,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立足于靈活配置高校體育課程資源,引入“主動實踐”理念,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從活動學分制的概念和內涵入手探討其實施路徑。以湘潭大學體育課程為例,對活動學分制的實施效果進行實施探索,研究發現,活動學分制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外體育鍛煉氛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活動學分制;主動實踐;課程資源;人才培養
活動學分制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實踐活動形式來獲取學分的學分計算機制。本文所論及的體育活動學分制,特指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通過參加校園各項體育活動獲取相應學分的機制。作為一種激勵機制,活動學分制可以增加學生的選擇面,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體育鍛煉、體育社團活動、組織校園體育活動和參加校園體育運動競賽、體育志愿服務、體育文化傳播等實踐來獲取相應的學分[1]。活動學分制的提出進一步解放了體育課堂對學生的束縛,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權,使學生真正走出體育課堂的約束,超越狹隘的單純體育課程內容,進一步解放學生的體育鍛煉思想,將體育課內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讓體育課程富有知識性、文化性,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更高的目標[2]。
第一,以學生“主動實踐” 理念為教育核心基礎。主動實踐是指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包括對象的確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線)的設計、問題質疑、分析總結等基本過程[3]。構建體育活動學分制以學生 “主動實踐”理念為教育核心基礎,由學校提供活動平臺、活動資金、政策支持和技術支持,學生自己組織體育活動、自己參與活動、自己觀賞的校園體育活動模式。
第二,以“制度引導人,環境培育人”為教學實施理念。以“制度引導人,環境培育人”是指完善校園體育活動管理的相關的制度和政策,營造充滿正能量的學校體育環境,以培養身體、心理健康、具有完全人格的大學生為教育目標。校園體育活動中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還存在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去解決問題、是否有更優方式解決?教師要引導、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參與,從思維、人格、知識和智慧層面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質疑力、觀察力、協同力、領導力等素質。把“制度引導人,環境培育人”作為校園體育活動的實施理念,是學生“主動實踐”校園體育活動的前提條件[4]。

圍繞構建校園體育活動學分制,湘潭大學體育教學部從2012年開始進行了系列實踐與探索,其主要路徑有:第一,從“大課程觀”角度建設體育課程,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校園體育實踐活動。大學期間學生課外體育實踐活動的比重遠遠大于課堂體育活動(每學生每周90分鐘),課外體育實踐活動包括學生課外體育競賽、課外體育鍛煉、校園體育文化宣傳、學生體育志愿活動、學生體育社團等內容。將這些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都納入體育課程的管理與建設。第二,開設運動與素質教育通識教育課程,把校園體育實踐活動納入學校學分管理體系,以理論指導實踐,搭建課內課外銜接平臺。在全校范圍開設了選修課程運動與素質教育,課程要求學生完成6學時的理論學習外,還要參加校園內課外體育競賽、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社團活動、體育志愿者服務等實踐,達到一定時數及要求即可獲得10個實踐學時。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運動技能自學能力、自我鍛煉能力、自我評價能力、體育活動組織能力,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現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及道德規范。第三,加強校園體育實踐活動的建設與管理,將學生、校園體育實踐活動和體育教學改革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主要措施有:制定與完善學校學生多層次的體育競賽體系,規范學生體育社團和學生體育志愿者的管理,拓展課外體育課程資源。第四,科學構建評價體系,優化學分制管理與建設。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發展學校體育為手段,建立貫穿大學四年的課內外相結合的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體系,分別設立了獎勵學分、實踐學分、課程學分。凡獲得《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秀的學生可獲得1學分的獎勵,凡參加校園體育實踐活動達到一定時數和要求即可獲得實踐學分1學分,凡參加體育課程學習并通過綜合考核(平時成績+身體素質成績+課程項目考核成績)者,每學期可獲得課程學分。
第一,激發了學生參加校園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參加課余鍛煉的人數逐年增加。以2014~2015學年實施校園體育活動的數據為例:組織校級體育競賽、體育活動22項,院級體育競賽、體育活動110項;學生體育社團20個,會員2 504人。與2008年的校園體育實踐活動核心數據對比,2014年有了顯著的提升(見表1)。

表1 校園體育實踐活動核心數據對比表 單位:人
第二,運動與素質教育課程收效顯著。運動與素質教育課程已開設4個學期,近900名學生通過考核順利拿到學分。參加學習的學生紛紛表示參加課外體育實踐活動促進了交往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的提升。調查表明,60.98 %的學生是想促進自己參加校園體育活動,33.71%的學生是想拿到學分,96. 59%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對自己有幫助,80.68%的學生認為參加本課程的學習增加了每周體育活動時間。
第三,校園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濃烈,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其一,多層次的學生學校體育競賽。1)構建了部、省、校、院四層次的競賽體系。組隊參加部級體育競賽2項,省、市級體育競賽13項,校級體育競賽20項。各院因參加校級體育競賽選拔運動員而組織的體育競賽共110項。2)組織特色體育活動,如武林大會、街舞大賽、“拉丁”之夜、自行車賽等已成為我校品牌活動。3)組織體育社團參加校外交流活動。先后參加長株潭高校乒乓球、排球學生體育社團賽,自行車校外活動等30多項。4)組織校隊(5支運動隊)、院隊、社團(8支運動隊)的日常訓練。5)組織體育社團學生每周二次的體育訓練活動。6)承接高水平的體育競賽(2項)。其二,學生體育社團管理規范。湘潭大學20個學生體育社團掛靠在體育教學部,教學部為每一個社團指派了專門的指導教師,確保社團有序、高效運轉。開辦各類培訓共130余次。體育社團活動內容多樣,每學年協助體育教學部舉辦校級單項體育競賽17項,舉辦本社團的體育活動35項,其中武術社團的《武林大會》、體育舞蹈的《拉丁之夜》、街舞社團的《街舞大賽》的觀眾人數都在3 000名以上。每周舉辦一二次體育社團會員的常規運動訓練,每周參與的學生在2 600人次以上,每學年參與訓練的學生在83 200人次以上。其三,學生體育志愿者管理規范。2014學年體育部共為1 000名學生進行了體育志愿者培訓。每名學參加了1~10天的體育志愿者工作。各院學生體育部共為3 000名學生進行了體育志愿者培訓。每名學生參加了1~5天的體育志愿者工作。其四,延伸學校體育資源的外延,吸收社會資源進校開展有償體育活動。2014年,每天自費到專業性的健身機構參與體育鍛練的人數約有500人以上,全年累積人數在100 000人次以上。每天自費到羽毛球場地的人數約有100人以上,全年累積人數在10 000人次以上。
由于高校缺乏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激勵機制,使得大學校園課外體育活動難以順利開展,又由于缺乏課外體育鍛煉的有效補充,高校體育對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任務始終顯得有心無力。當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體育課程均已實行選修課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選擇上課的內容、上課的時間段以及任課老師,這種制度極大程度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但這種制度仍然擺脫不了課內體育課的限制。活動學分制的提出與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當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不足,可以讓學生在享受各類體育課程的同時,還能采取課外體育鍛煉、體育業余訓練等其它手段作為有效補充。
[1] 劉愛東.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2] 李才俊.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 張捷,曹安琪.完全學分制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10):46-50.
[4] 劉忠舉,錢曉艷.學分制管理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討[J].價值工程,2014(6):263-264.
(責任校對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19
20160524
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湘教通[2012]401號),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XJK013BTW002)
葛幸幸(1962-),女,湖南湘潭人,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與管理、體育產業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07-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