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芬 孫潘



摘 要: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特征表現為層次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其整體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能。因此,有必要對其加強教育培訓,提高整體素質,解決就業困難。文章選取了贛州市石城縣農村勞動力作為調查樣本,從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狀況、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三方面進行論述,提出了從加強培訓環節建設,提升教育培訓質量;加大培訓資金投入,推動培訓基地建設;提高思想觀念認識,完善培訓管理服務等方面來推進工作。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狀況需求;石城縣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018-04
Abstract: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s characteristics show the level is low,which due to its overall quality is not high,including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skills.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ir educational training,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To grasp the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 on educational training of rural labor,the paper selected the rural labor force of Shicheng County in Ganzhou City as a sample. The paper hopes to put up with some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educational training.
Key words:Rural labor force;Educational training;The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hicheng County
農村人口作為中國人口基數較大的群體,其發展極大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經濟技術發展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作為城市建設的主人公之一,其就業特征卻顯示層次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因此,有必要對其加強教育培訓,提高整體素質,解決就業困難。文章選取了贛州市石城縣農村勞動力作為調查樣本,通過假期社會實踐,深入部分鄉鎮,采用隨機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47份,問卷回收率為87%。以切實掌握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狀況及需求,探討提高農村教育培訓工作的長效性。
1 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狀況
1.1 受教育水平 由表1得知,該地農村勞動力還有2%的文盲,且受到過13a以上學校教育的人僅占3%;另外,分別有45%和33%的人接受過1~6a的小學教育和7~9a的初中教育,即絕大部分人僅接受過完整或不完整的義務教育。顯然,該地農村勞動力總體受教育時間偏短,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難以適應農村經濟技術現代化發展對其素質的要求。
1.2 年齡結構 在被調查的農村勞動力中,年齡小于20歲和大于61歲的農村勞動力分別為5%和11%;21~30歲的占18%;31~40歲的占21%;41~50歲的占27%;51~60歲的占18%。由以上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年齡集中在31~50歲左右,也即中年人占多數。因此,教育培訓主管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并充分考慮到這個年齡段農村勞動力的教育需求,把他們作為教育培訓的主要對象。
1.3 家庭人均年收入情況 調查樣本可知,有近38%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 000元,14%的家庭處于5 001~10 000元,25%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區間為10 001~20 000元,還有約2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25 001元。而江西2015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為11 139元,二者數據相比較可得:該地農村勞動力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與江西省平均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1](見圖1)。
1.4 家庭負擔情況 表2中,負擔人數比指家庭勞動力與家庭常住人口之間的比例關系,人數指該地在各個比例區間內的具體個數。通過對表2的分析,有46%的勞動力需要負擔1.1~2個人的經濟支出,還有33%的勞動力需要負擔2.1~3人經濟支出,更有甚者,有的勞動力需要負擔5人左右的經濟支出(占8%)。由此可見,該地農村勞動力的家庭生活負擔較大,經濟工作壓力較大。
1.5 對農業科技掌握水平 農民對農業科技掌握水平如何?表3數據顯示,約60%的農村勞動力對如何“選擇優良品種”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了解,而在對如何“正確使用農藥”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71%的人對此有一些了解,還有近29%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結合圖1可推測,人均年收入相對較低的家庭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務農。在此情況下,若他們還未能掌握更科學先進的農業技術,必將會對其收入總額造成極大影響。
另外,在對處理禽畜疫病的調查當中,有84%的農村勞動力選擇了比較科學合理的方法(如捕殺、隔離、消毒、報告、請專家診治等)進行處理,相比之下,還有近14%的勞動力認為應該通過封閉消息、立即出售及自己食用等方法進行處理。大部分人掌握了對禽畜疫病的處理方法。
2 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
2.1 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需求 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需求的調研結果顯示(見表4)。(1)關于培訓目的:60%的人將增加經濟收入列為其參加教育培訓的目的之一,另外,還有44%想要通過教育培訓來提高他們自身的技能。(2)培訓類型:絕大部分的人希望受到職業技能類(47%)與實用技術類(27%)的培訓。(3)培訓層次:一事一訓作為短期培訓的一種形式,與短期培訓一起構成該地農村勞動力最期待的培訓層次,總占比達77%。(4)培訓時間:該地農村勞動力更加傾向于短期或超短期教育培訓,愿意在7d以內培訓的勞動力比例高達79%,另外可以接受在15d以內的也有16%。(5)培訓費用:該地農村勞動力并不太愿意為了教育培訓支付相對較高的費用,如選擇為教育培訓支付50元以內的占比高達82%。(6)培訓方式:關于培訓方式的選擇,近半數的人選擇面對面授課的方式(占52%),還有26%和33%的人分別選擇了現場實習和多媒體教授方式。
綜上所述,該地農村勞動力對學歷或證書的培訓需求要遠遠低于他們對增加收入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訓需求,并且,他們傾向于選擇短期且低成本的教育培訓。因此,政府及教育培訓主管部門應當對癥下藥,針對當地農村勞動力的實際需求來開展教育培訓活動。
2.2 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整理發現,影響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的原因有很多(見表5),由于不同需求不一樣,造成原因也不一樣,但結合訪談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影響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大類:
2.2.1 培訓資源方面 這部分內容主要涵蓋學校和培訓內容兩大類。30%的該地勞動力認為影響其接受教育培訓的原因是當地學校數額少,20%的受訪者認為培訓內容不恰當。首先,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大本營,然而在該地有如此大比例的人反映影響其接受教育培訓的原因是由于當地缺少學校,說明當地政府對農民教育培訓的重視稍顯不足亦或是教育投入不夠,突顯為以下兩點:第一,是對教育培訓活動創新不足,如培訓形式未實現數字化及信息化;培訓手段不夠多樣化;第二,對教育培訓宣傳力度不足,無法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加入教育培訓活動過程里,進而導致部分農村勞動力有意愿接受教育培訓但卻缺少設施,難以接受較為系統的學習。其次,若相關教育培訓的組織者未就培訓內容征詢廣泛農村勞動力的意見,或者未能貼近其生活實際,那么就會出現農村勞動力參加教育培訓的興致不高的現象,這將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培訓效果不佳。
2.2.2 教育培訓管理方面 通過對調研數據整理、分析發現,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管理相對遲滯,如在培訓資金投入上,政府投放金額有限,而農村勞動力人口基數較大,因此,農村勞動力個人分得的教育培訓補貼較少,相對的其個人所要承擔教育培訓費用就更多,進而影響他們參加教育培訓的動力;由于資金投入相對匱乏,致使教育培訓資源配置(如地點建設、設備配置)難以滿足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需求。在培訓質量上,培訓內容設置難以貼近農村勞動力的現實工作需求[2];培訓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培訓對象選擇有偏差,農村勞動力最需要接受教育培訓的群體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礎但無法繼續升學的年輕人以及知識技能相對較低的中年人,教育培訓過程中,相關部門無法根據目標群體的特征進行針對性培訓。另外,農村勞動力的閑暇時間是保證參培率的重要前提,盡管大部分教育機構已經在培訓時間的安排上錯開了農忙時節,但閑時培訓時間仍過長,不符合農村勞動力預期。教育培訓具有一定的連續性,而多數農村勞動力并不能完全滿足教育培訓在時間上的要求,從而降低農村勞動力的參培積極性和主動性。
2.2.3 農民自身情況 這部分內容涵蓋教育培訓費用、時間以及參培觀念。其中,29%的人認為培訓費用是影響其參加教育培訓的因素之一,還有37%的人因時間限制而無法參加教育培訓。首先,該地大部分農村勞動力一方面由于經濟收入較低,難以支付較高的教育培訓費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培訓投入的回報期較長,再加上農村勞動力自身相對落后的經濟和封建的小農文化思想觀念的限制,封閉了農村勞動力獲得最新農業科技及就業信息的渠道,使得他們不了解市場對知識技能的最新需求,導致他們不愿增加教育投入,進而缺乏對教育培訓的實際需求。
務農是該地農村勞動力獲得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務農占據了他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特別是在每年的農忙時節,若在農忙時節安排教育培訓,這將直接導致他們因農忙而放棄參加。一定的文化素質是接受教育培訓的基礎,然而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受其自身較低的文化基礎的影響,嚴重降低了他們對接受現代化教育培訓的接受能力,也讓他們未能充分認識到教育培訓對促進自身知識技能發展和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性。作為最需要受教育培訓的兩大主體,有一定文化基礎卻無法繼續升學的年輕人還未有經濟能力來支付教育培訓費用,而知識技能相對較低的中年人因為家庭負擔較重在面對較高的教育培訓費用時,難免有心無力。因此,教育培訓費用給培訓主體帶來的經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培訓需求綿軟。
3 對促進石城縣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發展的建議
3.1 加強培訓環節建設,提升教育培訓質量 教育培訓內容的設計一方面應當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市場對農村勞動力知識技能的需求以及勞動力自身的素質特征進行安排,提高培訓的有效性,避免內容過于寬泛,缺乏指向性;另一方面,增添農村勞動力的心理輔導培訓環節以及拓寬他們對最新知識技能的了解渠道。同時,多樣化教育培訓形式,革新教育培訓手段。當然,在培訓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注意對培訓對象進行調研,針對不同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對象特征來開展教育培訓活動,減少培訓的盲目性,如對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村勞動力開展對文化知識要求較低的實用技能培訓,而將市場需求較大的高新技術培訓面向年輕一代農村勞動力。另外,師資缺乏是阻礙教育培訓的障礙之一,而過多的師資亦會增加教育培訓成本。因此,可以尋求相關工種的企業幫助,如技術人員的義務講課、企業的資金贊助等。
3.2 加大培訓資金投入,推動培訓基地建設 資金投入使教育培訓有更多的資本進行發展。因此,政府或教育培訓主管部門應當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培訓資金籌措方式,如政府設立教育培訓專款專項資金,用于補貼教育培訓機構以及農村勞動力。或者除允許農村勞動力接受教育培訓找到工作后,再償還教育培訓費用,而期間的教育培訓費用由政府部門暫時承擔。另外,加大培訓資金投入后,還應同時注意對培訓基地的建設進行完善,其中包含培訓場地、培訓設備、師資隊伍等軟硬件設施。當下市場內教育培訓機構種類繁多,為避免出現資源閑置現象,政府可以鼓勵其與職業院校、企業合作,共同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教育培訓,職業院校提供系統的方式方法、企業提供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培訓機構提供培訓場地,三方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此外,政府應當對參加教育培訓的農村勞動力進行一定的補助,這些補助包括農村勞動力可能因參與教育培訓而帶來的失業保險補貼、因較高的教育培訓費用所產生的經濟支出補貼以及對授課教師進行工資補貼等。
3.3 提高思想觀念認識,完善培訓管理服務 要提高思想觀念認識,完善培訓管理服務,應從以下幾點著手落實:第一,加大宣傳力度,包括對教育培訓內容、意義宣傳,讓農村勞動力認識到教育培訓的重要性以及對農村勞動力為城市建設所做的貢獻的宣傳,轉變社會對其的成見。第二,農村勞動力應從自身做起,打破認識的藩籬,轉變封建的小農文化思想,主動參與到教育培訓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經濟技術發展。第三,加強農村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普及多媒體和網絡的使用,讓農村勞動力可以在家接受教育培訓,從而節約教育培訓成本。第四,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教育培訓的法制化建設,嚴格教育培訓機構的準入,依法對機構的運行管理進行監控,透明培訓資金分撥、發放過程,讓每一筆資金都落到實處,保證教育培訓的實效性和延續性。
參考文獻
[1]2015年江西省經濟形勢分析及2016年展望.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網:http://www.jxagri.gov.cn/News.shtml?p5=291884.
[2]郭艷平,邱俊杰.我國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長效機制優化探索[J]. 南方農村,2011,05:85-88.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