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良 林玉清 楊延芳



摘 要:該文對南京市浦口區2016年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闡述了浦口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并從菌源、品種抗性、防治適期、藥劑選擇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防控對策,為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重發原因;防控對策;浦口區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091-03
浦口區隸屬南京市,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地處北緯30°51′~32°15′,東經118°21′~118°46′,東北界六合,南臨長江,西北部與安徽和縣、來安縣接壤,鏡內集低山、丘陵、平原、崗地、洲地、長江、大河為一體。浦口區南有長江,北有滁河,中有貫串東西百里的老山,地勢復雜,常年小麥抽穗揚花期雨水偏多。小麥赤霉病是浦口區小麥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呈中等偏重以上發生程度,對浦口區小麥的安全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如2012年該地區和2016年小麥赤霉病均大發生,自然病穗率達到70%和60%。因此,摸清和掌握本地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和重發原因,對今后防控小麥赤霉病具有重要意義。
1 發生特點
1.1 見病時間早,顯癥期長 據田間調查,2016年浦口區小麥赤霉病于4月18日始見病穗,見病時小麥尚未揚花,始見期比2015年早5d,比大流行的2012年還早3d,此時早播小麥剛好齊穗,遲播將要抽穗,是近年來顯癥最早的一年。大面積揚花后,定點跟蹤調查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動態(見表1),病穗一般從揚花后10d左右出現顯癥高峰,顯癥期長,歷時15d,病穗率不斷增加,為常年來少見。
表1 小麥赤霉病發生動態跟蹤調查
[1.2 不同生育期赤霉病發生程度不同 2016年小麥赤霉病雖然是生育期早的顯癥時間早,但生育期遲的顯癥速度和嚴重度較生育期早的快而重。以揚麥20為例,5月6日查,4月13日齊穗的病穗率為1.7%,4月21日齊穗的病穗率為0.15%;5月9日,4月13日齊穗的病穗率為2.35%,4月21日齊穗的病穗率為0.5%;5月12日查,4月13日齊穗的病穗率為2.95%,4月21日齊穗的病穗率為1.3%;5月6—16日病穗率都是早小麥比遲小麥高,但由于5月5—6日、5月9日、5月14—15日出現了5個降雨日,對小麥赤霉病有較大的影響;5月16日查,4月13日齊穗的病穗率為3.5%,4月21日齊穗的病穗率為3.7%,遲麥病穗率已超過早麥;5月19日查,4月13日齊穗的病穗率為3.95%,4月21日齊穗的病穗率為5.4%;5月23日查,4月13日齊穗的病穗率為3.98%,4月21日齊穗的病穗率為7.3%;5月26日查,4月13日齊穗的病穗率穩定在3.98%,4月21日齊穗的病穗率為7.8%;5月30日查,早小麥已割,4月21日齊穗的病穗率穩定在7.8%。由此可見,早播麥、揚花期早的常能避過病菌侵染流行的最適宜的氣候條件,發病程度相對較輕;而遲播麥由于揚花期的推遲,揚花階段常遇到病害流行的最適宜的氣候條件,反而發病程度重。
1.3 不同品種間差異明顯 2016年浦口區種植的小麥品種主要有揚麥13、揚麥16、揚麥20、揚麥23、揚麥24、寧麥13、寧麥21等品種,各品種均有發病,但品種間發病程度差異較大。揚麥系列一般田塊病穗率在2%~8%,少部分重的田塊病穗率在10%~30%;而寧麥21一般田塊病穗率在20%~30%,重發田塊病穗率高達60%以上(圖1)。
[發病率(%)]
圖1 小麥不同品種赤霉病發病統計
1.4 不同防治時期發病差異大 防治效果的好壞與第一次施藥的時間密切相關,揚花期是最適防治時期。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觀測圃調查情況來看,揚麥20于4月19日(初花期)用藥防治,病穗率為5.9%,同一塊田揚花后7d用藥防治,病穗率為12.8%。
1.5 不同施藥次數防治效果不同 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觀測圃調查情況來看,以揚麥20、寧麥21為例,未防治的病穗率分別為25.7%和62.7%;防治一次的病穗率分別為5.9%和30.2%;防治兩次的病穗率分別為2.7%和22.5%。因此,防治兩次的效果優于防治一次。
2 重發原因
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近年來在浦口區時有暴發。2016年浦口區小麥生長中后期由于遇到特殊的氣候條件,造成小麥赤霉病偏重至大發生,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2.1 菌源量充足 據田間稻樁子囊殼帶菌率調查:2016年3月7日零星查見子囊殼,比2015年早16d;3月21日查,叢帶菌率為2.5(0~10)%;3月29日查,叢帶菌率為7.5(0~20)%;4月5日查,叢帶菌率為12.0(3~40)%,到4月5日止,前期叢帶菌率都比2015年同期低;直到4月11日查,叢帶菌率為20.0(5~60)%,和2015年同期相當;4月18日查,叢帶菌率為30.0(5~70)%,子囊殼成熟度鏡檢,1級占10%,2級占50%,3級占30%,4級占10%,成熟度基本上與小麥生育期同步。稻樁子囊殼帶菌率和近10a同期(約4月7—10日查的數據)相比(2015年20.5%、2014年16.5%、比2013年15.5%、大發生2012年15.5%、2011年7.5%、2010年15.4%、2009年17.55%)、2008年4.25%、2007年15.14%、2006年0.75%),列11a來同期第二位,顯然2016年稻樁子囊殼帶菌率偏高,具備了大發生菌量。
2.2 氣候適宜
2.2.1 降雨方面 2016年浦口區小麥抽穗揚花至成熟期雨日多,4月15日至6月3日總共50d有23d降雨,這是造成小麥赤霉病重發的主要原因。2016年浦口區大面積小麥抽穗揚花期集中在4月15—30日,在這關鍵時期分別于4月16日、4月17日、4月18日、4月20日、4月21日、4月23日、4月26日和4月27日出現了8個降雨日,降雨量分別為17.6mm、0.6mm、1.5mm、28mm、7.6mm、8.4mm、2.8mm、6.6mm(見表2)。
2.2.2 氣溫方面 小麥赤霉病的發病起點溫度為15℃,隨著溫度的升高,病菌侵入速度加快,發病加重。2016年浦口區大面積小麥抽穗揚花期間,除了4月26日(14.5℃)和4月27日(14.5℃)日均氣溫低于15℃外,其余時間日均氣溫在15~22.5℃,4月15—30日平均氣溫為18.2℃,尤其在4月28—30日,更是出現了26~30℃的高溫天氣,極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2.2.3 濕度方面 在降雨期間濕度較高,8個降雨日,平均氣溫16.5℃,平均雨量9.1mm,相對濕度82.9%,(尤其是4月20日中到大雨和4月26日小毛雨天最大濕度達91%),正好與浦口區小麥大面積抽穗楊花期高度吻合,田間形成高溫、高濕的小氣候,造成了浦口區2016年赤霉病的大流行(見表2)。
2.3 感病品種面積大且處于易感病的生育期 浦口區2016年種植的小麥品種多為感病的揚麥系列(揚麥13、揚麥16、揚麥20、揚麥23、揚麥24等)和少部分的寧麥系列(寧麥13、寧麥18、寧麥21等),揚麥系列比寧麥系列抗性相對好一些,但2016年寧麥21為極感病品種。2016年小麥齊穗揚花期長(4月15日—30日),持續15d,2016年小麥生育期比2015年遲1~3d,和常年相當。
3 防控對策
3.1 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減少田間菌源量 秸稈未經焚燒或堆漚腐熟直接還田,為稻樁子囊殼帶菌累積創造條件,因此需大力推廣秸稈肥料化、秸稈飼料化、秸稈能源化等新技術,建立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減少田間菌源量。
3.2 選用良種,科學種植,加強栽培管理 選用抗耐病良種、科學種植,在培育壯苗基礎上,促使小麥抽穗揚花期整齊一致,可增加藥劑防治的準確率,從而提高防治效果。結合本區春季雨水偏多的特點,要求農田內外三溝配套,盡可能做到雨住田干,促進植株根系生長。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遲施氮肥,提高植株自身的免疫能力。
3.3 適時防治,輪換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 從2016年浦口區面上推廣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的效果來看:70%百菌清·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 350g/hm2和30%戊唑醇·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 250g/hm2在抽穗揚花初期用一次藥的和用兩次藥的防治效果差異不大,但均比50%多·酮可濕性粉劑2 250g/hm2和47%多·酮可濕性粉劑2 250g/hm2在抽穗揚花初期用一次藥的和用兩次藥的防治效果很明顯。經最終調查,感病品種寧麥21雖經兩次多·酮防治,病穗率仍高達20%以上,且病情指數偏高,對產量損失較大,因此赤霉病大發生年份不能單一用多·酮防治,必須更換藥劑品種(見表3、表4)。
通過多年的防治實踐證明:在病蟲防治的過程中,要注重藥劑的交替使用,不能過分依賴某個藥劑品種,要注重新的單劑或復配制劑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在小麥揚花期間用藥防治,具有較好的防效,2016年浦口區推廣的藥劑中,以70%百菌清·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 350g/hm2和30%戊唑醇·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 250g/hm2防效最佳,而多·酮可濕性粉劑在浦口區小麥赤霉病防治中已連用多年,近年來抗性增強,防效明顯下降。在赤霉病大發生年份,小麥揚花期間選用優良藥劑進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可抑制和延緩小麥赤霉病擴展蔓延,從而降低病穗率和嚴重度。
參考文獻
[1]刁春友,朱葉芹.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南京:江蘇省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49-52.
[2]馬學文,陳思宏,倪運東,等.2012年洪澤縣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與原因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32(10):28-30.
[3]昌群鳳,鄭紅,馬秀鳳.2012年寶應縣小麥赤霉病暴發原因及防控對策[J].植物醫生,2013(4):4-5.
[4]宋祖舜.南京市江寧區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及防控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3(21):151-152.
[5]丁力.2010年揚中市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J].農業裝備技術,2011,37(1):28-29.
(責編:張宏民)